北京高考改革了,从2016年起语文满分180分!但笔者一点也不乐观。其一,北京如此,全国未必如此。更重要的是其二,如果现在不对这种命题和阅卷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文单科成绩就算提得再高,语文课还是不受学生待见。
作为一名已从教近30年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阅过的语文试卷不计其数。每阅完一次语文卷,笔者都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哀——这样的考试在无情地浪费语文教师的生命,也在无情地扼杀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而这样的语文试卷还在源源不断地送到学生手中,这样的语文考试还在大行其道,丝毫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每年的高考语文,学生的语文成绩120分以上的凤毛麟角,90分以下的也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互差顶多30分。也就是说,虽然语文考试的分值是150分,但那只是表象,30分才是实质。语文成绩严重趋中,根本不能反映广大考生之间实际语文水平的差距。糟糕的语文考试自降身份,将语文科的实际分值“主动”降到分值最少的生物、地理等科目之下,排到了末尾。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意义在于通过考试拉开分数区间,让学生感到学好这门课在高考选拔中能让自己脱颖而出,从而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将这门课学好学精,而不是给大家都“奖赏”几乎相同的分数,以致学生感到学不学好这门课无关紧要!
更让人痛心的是,即使这可怜的30分差距,也依然反映不出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偶然性太大,撞运气的成分太浓。一位江苏语文名师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笔者从教近30年,长期带高中毕业班,每年考下来,都发现有些平常语文成绩好的却考分不理想,平时成绩平平者考分却‘鹤立鸡群。”(孙汉洲:《高考命题、评分、教材与教学的尴尬》,《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3月A)有一位语文老师曾经痛切地说,从学生的人生来说,语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课,而从现在的考试来说,语文简直就是“废课”。其他学科,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学科水平成正比,分差大,得分稳,给学生带来自信;只有语文科,考试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有时没法比,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对语文考试丧失了自信,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多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呼吁“让喜欢语文的考生得高分”,这本来应该天经地义,但要实现它,却是难上加难。锦绣华章、千古奇文也会被无所不能的命题“专家”们捣弄成谜一样的选择题或雾一样的简答题,让莘莘学子望而生畏。问题是,真正的好谜语就算你没有猜出,当你看到谜底时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心服口服;而我们的语文题在你绞尽脑汁仍不得要领去翻“答案”时,头却比原来更加“浆糊”。让你不禁长叹:我们的语文命题人正在不辞辛劳地掘着语文教育的坟墓!
语文命题方式的落后和僵化,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深受其累。语文学科的“无意义”已经深入中国基础教育的骨髓。现在有不少据说是握着高考升学“倚天宝剑”的高中名校在招收所谓“实验班”“奥林匹克班”“国际班”学生时,只考英语及数理化,明确将语文排除在外;很多学校在校内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也只开设数理化英等科,曾经非常活跃的校园文学社团有的“人气”大减,有的销声匿迹。学生读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文史经哲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名著和经典与他们渐行渐远。曾几何时,学生喜欢读课外书总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和欣赏,认为这个孩子有追求、有品位,将来会有前途;而现在,一个孩子拿起一本课外书,往往会得到师长们的“收缴”,并附上一句“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有的老师不但自己不读书,还成了没收学生课外读物的急先锋,有一位“优秀教师”竟然将“如何转变学生读小说的坏习惯”当成其成功经验的一部分向其他教师做报告。
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相当大的今天,30分的语文被学生疏远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必指责他们急功近利,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其实他们也是“语文无用论”的受害者,他们何尝自愿疏离母乳般的母语?他们何尝自愿成为现在这种被人们批评的“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语文命题这把语文教育的掘墓镐应该换成助推器了。当务之急是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现在已经严重落后的命题方式,切实把握语文教育和测试的规律,借鉴和吸收港台及海外母语考试的有益经验,以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抓手,以真正的语文素质为旨归,着力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感悟力和创新力,杜绝虚假能力的测试,改进阅卷机制,拉大得分差距,用显赫的成绩奖赏那些热爱语文、特长语文的考生,让优秀的语文学子脱颖而出。
(李兴茂 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743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