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英
(海珠区文化馆,广东 广州 510240)
夕阳无限美
——浅谈中老年舞蹈的创作与思考
陈玉英
(海珠区文化馆,广东 广州 510240)
随着中老年人追求劳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美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老年舞蹈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业余群众文化活动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借助舞蹈语汇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和锻炼自我,如何把握并创作好中老年舞蹈作品?是每一个编导都关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艺术实践,就此谈谈一己之所见。
中老年舞蹈;创作;定位;规律
从1999年开始,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南粤大地,百业兴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中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需求日渐增加,这给中老年舞蹈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契机。中老年人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美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借助舞蹈语汇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和锻炼自我,不但在情感上得到了张扬和满足,还成就了年青时未圆的梦想,收获了众多真挚的友情。因此,中老年舞蹈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业余群众文化活动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如何把握并创作好中老年舞蹈作品?是每一个编导都关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艺术实践,就此谈谈一己之所见。
近年来,国内的大赛中,虽然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老年舞蹈作品,但和我国庞大的中老年人群来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在中老年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创作水平参差不齐且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严重不足。
(一)创作力量的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中老年舞蹈创作常常被专业编导所轻视,认为只是一群退休老头、老太太自娱自乐的东西,无多少艺术可言。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专业编导不想搞,业余编导不会搞”的局面。
(二)舞蹈创作缺乏创意
相当部分中老年舞蹈题材单调,缺乏新意。作品内容苍白空洞,多以现成的歌曲伴奏,往往无法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更无法表现当今社会中老年人群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
(三)中老年舞蹈年轻化
在老年舞蹈的创作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就是舞蹈作品虽冠以中老年的标签,但是,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舞蹈技巧,却还是年轻化的表现方式。甚至连许多中老年演员自己,也以腿能抬多高,劈叉有多开,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
笔者认为,舞蹈作品的编创,首先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对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舞蹈作品的编创应该遵循其艺术规律,中老年舞蹈作品亦然。
(一)深入生活,汲取创作的灵感
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源于生活。优秀的中老年舞蹈编导应仔细洞察中老年人群的内心世界,熟悉认识所要表现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以后,收集生活素材,才能从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题材进行构思创编,从而创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目前,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老年人的生活也从过去“围着锅台转,围着孙儿转”的状态,变得丰富而又多彩,许多中老年人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去追寻年轻时未尽的梦想,享受着幸福生活带来的无尽快乐。而这些,也为编导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一批优秀的中老年舞蹈作品应运而生,如:《我家门前过大军》、《父亲》、《中国妈妈》、《哈罗!靓姨》等。这些作品既有表现解放战争中老妈妈们拥军的事迹;也有茶馆里摆龙门阵的退休老人真情流露的平凡琐事;还有靓姨们用手机传递家事、国事、天下事,畅谈幸福晚年的生活故事,舞蹈题材十分宽泛。
所以,即使中老年舞蹈创作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汲取生活中的营养,才能反映出时代的心声。
(二)独辟蹊径,以小题材反映大时代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经过艺术家的高度概括、提炼、浓缩化的。创作者将触角深探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截取生活创作之源,才能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折射出现实生活,如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舞蹈作品《我家门前过大军》,描写了淮海战役中,一群可爱的拥军老大娘头戴蓝花巾,脚撵小碎步,手挽装满鸡蛋、红枣的柳条篮,紧赶慢赶着去迎接路过村头的解放大军的故事。尽管舞台上只出现了一个解放军战士,可是,从音乐的渲染和老大娘们的一颦一笑,都让观众感觉到舞台上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在创作中难免会碰到与别人雷同的题材,但由于角度的切入不同,也同样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老年舞蹈《人鸟情》虽讲述的是司空见惯的晨练老人遛鸟的故事,但编导避开了已有的表现角度,而是着力表现老人将爱鸟放归大自然的过程。虽是小题材,但却讲述了“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的大道理。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三)海纳百川,获得艺术的文化内涵
舞蹈创作,是一项艰辛而又漫长的艺术创造过程。要求编导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生活触角,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戏剧结构、美术鉴赏等能力;同时,还要求编导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旺盛的精力与体力。
如果说舞蹈最初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而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其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说明知识越渊博越广泛,艺术想象能力就越宽广。中老年舞蹈编导只有加强学习各类艺术知识,海纳百川,汲取其他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才能从中获得舞蹈艺术的精髓,编导出神形兼备的舞蹈作品。
(一)累积素材,使舞蹈动作衍生灵气
舞蹈创作有其特殊性,犹如文学创作,其语汇(素材)要靠日常的积累,积累的素材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创作领域就越宽广,舞蹈动作就越丰富,衍生舞蹈动作的灵气也就越强。中老年舞蹈编导应从现实生活、中外民族传统、民间和古典舞蹈中积累舞蹈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然后将积累的素材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并结合本民族本地区舞蹈及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通过付出坚忍不拔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从而通过巧妙的创意,转化为自己的创新,确立作品的主题动作,彰显出作品深刻的主题。这样创造出来的舞蹈动作才会真正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技巧设计,需更适合舞者的年龄特点
舞蹈是通过加工、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艺术,也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中老年舞蹈编导在舞蹈技术方面,虽不需编排像专业舞蹈演员那样高超的技巧,但也需要有熟练的基本功,要掌握形体基训、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最基本的舞蹈动作、风格和韵律,使之在作品的表现上运用自如。
由于中老年舞者大多只是舞蹈爱好者,没有受过基训,加之受年龄和身体的局限,韧带柔软性和肌肉的松弛力度差了,骨骼变脆了,体型也改变了。如果强行做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不但不现实,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设计中老年舞蹈动作不宜过于繁琐复杂,应考虑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年龄、水平条件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尽量避免大幅度扭颈、转腰、转髋等动作,设计出既能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又形象鲜明、新颖大方、节奏感强、韵律丰富等适合老年人表演的舞蹈动作。
(三)勤学苦练,需掌握科学的方法
中老年舞蹈作品通常都采用群舞的形式,该形式对演员的向心力、表现力、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等综合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对演员个体动作、节奏、队形上的要求,而是一个整体的要求,是对一个团队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基训、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的中老年舞者来说,就更加困难。因此,在排练前制定一套科学的训练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给演员讲解剖析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讲述情节、段落、场景。当演员熟悉作品音乐后,需要将作品“化整为零”,分段进行,并重复排练。技巧较难处,更需要放慢动作,逐节巩固。当掌握各段的动作后,连段落加队形,巩固成效。在排练中要善于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群舞排练中,肯定有突出的优秀人才,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不仅让演员之间比较融洽,而且还能提高群舞排练的效果。
总之,中老年舞蹈创作有其特殊性。编导不但需要具备很好的文化素养、敏锐的社会触角、遵循艺术规律、还要敢于创新。同时,还需要有一颗勇于奉献的精神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品德。这样,才能编导出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中老年舞蹈作品。
J705
A
1005-5312(2014)17-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