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
(湖北美术学院 美术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青花瓷的审美性与创造性
潘伟
(湖北美术学院 美术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青花瓷艺术在中国的审美史上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用青花颜料在白色瓷胎上进行绘画,使瓷器充满一种水墨效果,呈现出如中国写意绘画一样的具有审美意蕴的视觉感受。青花瓷是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以及东方的图案与瓷器艺术门类相结合,创作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类,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彩绘阶段。
青花瓷;审美;创造
中国的瓷器有两个阶段,首先是不以绘画性见长,而以釉色见长的素瓷阶段;其次是彩绘瓷阶段,它起源于青花,重绘画性,而不是质感美。青花瓷出现以前,中国瓷器的艺术重心在于一种朴素的审美质感,它的标准重材质、色泽、纹理。首先强调的是它的剔透性,像玉一样的温润,如龙泉青瓷和汝窑白瓷。第二种标准重色泽,颜色的纯度,如青瓷非常有名,柴窑、汝窑色如青天。三重视自然纹理,如哥窑的金丝铁线,烧出类似冰裂纹一样的瓷器。最后是素刻,用竹刀或者类似工具,在瓷胎上素刻,然后上釉,这种纹理是烧纸出来的自然纹理。因此,在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阶段,并不重视绘画性。
在中国出土的唐青花瓷器中都带有一些西亚的风格。20世纪70年代之前,全世界包括中国认为唐代没有青花,其实在西亚和北非很早的时候,它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钴矿料,来进行蓝色的装饰。在古代的西亚和北非,特别是波斯,在陶上面用蓝色的釉来装饰,形成一种非常流行的审美。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江苏省扬州市的唐城遗址,出土了一组残片,上面有蓝彩装饰的一个瓷片,后来同样的唐城遗址,又发现了数批唐代的青花残片。2006年10月,郑州唐代墓葬出土两件完整的唐青花的塔式罐,罐子从图案到造型都很特别,而且跟扬州唐城遗址的瓷片很相像,考古工作者发现它们的烧制地点是河南的巩县,而巩县窑也是烧唐三彩的主要窑址,确定唐青花的一个主要窑址是巩县窑。唐代,河南巩县的工匠首创青花瓷,他们结合了白瓷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用制作唐三彩的钴蓝料在白瓷胎上绘制纹饰,然后再罩以透明釉烧制出了最早的青花瓷器。自此,发展到晚唐时期,唐代青花瓷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但是由于战乱,河南巩县窑逐渐衰落。
元青花是青花时代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彩绘瓷的一个辉煌期。元代青花是为全世界订制,由于蒙古大帝国的规模庞大,分布很多不同的文化区,包括西亚、中亚和东欧,包括今天俄罗斯的很多部分,因此文化差异性比较大。而且蒙古族本身出自于擅长于骑马打仗的草原部落,所以它保留了自由奔放的气质。
二十世纪初,世人认为没有元青花,青花是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的,直到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到大英博物馆的大威德基金会发现一对写有“元代至正十一年”的青花大瓶,但当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美国人波普博士,在西亚的伊朗,在西亚的土耳其,以及在大英博物馆,找到七十四件同样的藏品,至此就确认了至正元年青花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正型青花,是元代的至正年间,开始生产大的青花器。后来学术界认为,是在这个阶段,西亚的阿拉伯王宫给中国下订单烧制瓷器,因此这类瓷器器型很大,图案是阿拉伯式图案,原料来自于西亚,而且烧造的年代比较短。因此,推测在至正年间所烧制瓷器都是为阿拉伯王公订制的。2006年在英国苏富比拍卖的《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成交价是2.3亿元人民币,引起世界轰动。这个罐子的价值更是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可。
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瓷都。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成功的对瓷土、瓷石以及高岭土进行提炼,并且以非常强的官方推广力度,普及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因此从元代开始,景德镇成为中国高温硬质瓷最正宗的基地。而明代设立御窑厂,御窑厂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从式样到材料再到工艺,都按照皇宫标准的定制。青花瓷有四个历史阶段非常经典:
至正型青花,所用的料是苏麻里青,苏麻离青发色是最美的颜色之一。明代永乐和宣德青花同样美丽,永乐时期国力强大,郑和七下西洋所带回的波斯原料,发色好,以至于永乐的御窑厂更加追求精益求精。成化青花,是风格转变期。成化青花瓷器形较小,我们称成化无大器。原因是成化的青花从造型到纹饰,都来自于成化皇帝喜欢万贵妃,因为贵妃对瓷器非常喜爱,瓷器的图案是来自贵妃本人下的图案,因此成化瓷器颜色淡雅清新,器形小,图案清秀。所以说成化青花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异类的高峰。康熙的青花又叫康熙蓝,蓝色非常特别,采用了云南的朱明料,而朱明料是上好的钴蓝料,可以媲美波斯料,因此它发色像翠鸟的羽毛,显得青翠娇媚。历朝的青花很少有这种颜色,像海蓝宝石一样的明丽,最具特色的是在技法上,采用分水法。像画中国画一样,开始显示出一种颜色的色阶,这就像中国的写意绘画里面所谓的墨粉五彩,让墨里面开始出现层次,这也是瓷器的经典之作。
结语:青花在我国的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历了唐代的发端期,元代的成熟期,明清两代盛烧期。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质量水平。青花从开始烧制,经过一千多年的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更是以蓬勃的生命力呈现在世人面前。
[1]马希桂.中国青花瓷[J].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2]徐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J].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4.
J527
A
1005-5312(2014)17-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