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境:欣赏古代诗词之利器

2014-08-19 18:30张沛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8期
关键词:稚子参考答案首诗

张沛

在《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一书中,钱先生指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肢解作品,整体阅读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笔者任教的2014届高三十班学生在古代诗歌欣赏训练中暴露了同样的问题。我们认为,进行古代诗词欣赏训练需要强化语境意识,提高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这是推行大语文观教育、语文大阅读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王建平先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艺术》指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关于“上下文”,人们称之为内部语境,而“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是指外部语境。一般来说,外部语境既指社会性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也指作者的思想、职业、处境、心情等因素。欣赏古代诗词,需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说明把握语境在欣赏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例1.阅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回答问题:“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

《望月怀远》表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41个学生中10人答错,10人中6人的答案为“情人节”。

推断彼时为中秋节,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从气象学结论看,四季都有露水,但秋季露水更多。二十四节气中有秋季的“白露”和“寒露”,这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秋季露水多。“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转向凉爽,早晨的露珠晶莹闪光;而到了“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走向寒冷,露珠已是寒光四射。《望月怀远》有“披衣觉露滋”一句,读者根据主人公“披衣”且较长时间逗留户外的行为,可推知天气已凉而未冷,从而判断时令为“白露”前后日子。其二,怀远时“光满”之景让主人公产生了掬月赠远的冲动,而读者可根据青光满屋、月华如练情景推断其时为月圆的十五日。其三,我国从周代开始就有了“祭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已经十分盛行,“天涯共此时”所描述的就是中秋节。

学生误“中秋节”为“情人节”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传统习俗日渐式微,而舶来品“情人节”倒是深入年青人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少整体阅读能力,班级6个学生或许见到“情人怨遥夜”一句和“情人”一词,就轻易地下结论了。

整体阅读观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首先建立指向全文、指向主题的“感觉系统”,而不是“词汇系统”,因为没有主题和情感统帅的词汇,如同缺少红线而散落一地的铜钱。之所以产生“情人节”的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细细探究作品中思妇形象,欣赏中让“情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这是肢解作品的典型错误。

例2.阅读郑獬的《道旁稚子》,回答问题:“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

《道旁稚子》中“稚子”是一个瘦弱、饥寒交迫的儿童。40个学生中12人认为“稚子”是“快乐少年”。

《道旁稚子》提供了足量信息帮助读者建构“稚子”形象。在作者眼中,“稚子”身无“寸缕”而“赤立”于“床下”,“怕寒”、“苦饥”而“床下啼”。“不如凫鹜肥”的“稚子”是一个受冻挨饿、瘦弱不堪的童子形象。同时,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十分精彩,“官家桑柘连四海”、“凫鹜”和“百鸟”两种情形与“稚子”的悲惨遭遇形成极大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稚子”的无限同情,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公平社会的极大控诉。

阅读此诗歌时,有的学生眼里只有尾联“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武断盼望像鸟儿一样在满山冰雪之际自由飞翔的“稚子”充满了快乐。如果欣赏时只盯住局部,割裂尾联与整个作品的有机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错实属正常。

欣赏古代诗歌,要求读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上下文意识,充分利用语境,从而进入欣赏古代诗歌的佳境。

例3.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江南逢李龟年》写“落花时节”,说明了季节特点,表明朋友别离多年再相逢的日子是暮春。但是,于“正是江南好风景”中特别点出令人易生伤感的“落花”,正是作者感情寄寓之所在,此举深深地流露了作者年老病弱飘零、国家动荡衰微的无限感喟。

对于题目要求学生分析《江南逢李龟年》背后的未断之案,虽则命题者通过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予以暗示,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感觉无从下手,考试得分普遍不高。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是命题者提醒学生注意作品外部语境,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作品。“落花时节”的表层在于暮春时节特点,而深层在于个人飘零、国家衰微的感喟。

在回答古代诗歌欣赏题目时,也许考虑到语文阅卷使用“采点给分”方法,有的学生就尽最大可能多答几个方面。于是,古代诗歌欣赏答题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堆砌术语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可无中生有、强加给作品。我们认为,堆砌名词术语、没有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答题情况,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没有结合语境进行欣赏而造成的。

例4.阅读吴伟业的《登缥缈峰》,回答问题:“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作者的情感,41个学生中27人在答题卷上写下了“痛恨李自成,对清统治者也没有好感”之类的话。这种回答只是机械照搬了作品后面所附的注释,没能够整体上把握作品昔盛今衰的主题,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深入一步的挖掘,以至于先入为主,生搬硬套而出现错误。

附录(本文涉及的古代诗歌欣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重庆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⑴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2分)

【参考答案】中秋节。

⑵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参考答案】①拟物。思念情人而不得见,主人公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给远人的想法,于是月光成了可以用手捧的东西,相思之情表现得具体感人。②蕴藉含蓄。主人公发现月光虽美却不能捧起送给情人,就想到回屋睡觉,期待梦中与心上人相会。③作品刻画了一个饱含深情思念心上人、相思无以传递而无奈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浙江省五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道旁稚子

(宋)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⑴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⑵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歌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体现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浦江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此诗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当时,杜甫漂泊到长沙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⑴诗人与朋友李龟年重逢的季节是_____(春天)。(2分)

【参考答案】暮春(晚春)

⑵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追忆昔日同李龟年的频繁接触,流露了诗人眷怀开元盛世的无限深情。后两句写朋友的重逢,特别点出了“落花时节”,蕴藏了多重含意。①指出了朋友相逢的时间,在暮春时节。②概括了世运的衰颓和社会的动乱,昔盛今衰,时代沧桑,诗人为之深沉慨叹。③暗喻了诗人的人生巨变。当时诗人衰病漂泊,有着无限的悲哀。“落花时节”是即景书事,但是别有寓托。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兖州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登缥缈峰

(清)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⑴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⑵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荻花和钓船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

(作者单位:浦江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稚子参考答案首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上课没人抢》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小儿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