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奋英
众所周知,国画大师齐白石以擅长花鸟画著称于世,他把光辉璀璨的中国画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享誉中外,成为现代中国画坛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然而,他一生中创作了不少大写意山水佳作,简约宁静而不失盎然生机的独特画风,往往被其花鸟画的耀眼光芒所掩没,为人们所忽视。笔者认为,其山水画艺术的孕育与成熟,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新发展。多年前,他的一幅山水画《对题册》被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以 1650万元收藏,创齐白石作品的最高记录,这更唤起对白石老人写意山水画的重新审视与认识的必要,并引发对其独特写意山水艺术的深层思考。
一、简约宁静的山水符号特征
白石老人的写意山水多为平远山水。在那些简约、稚拙的图画里,始终洋溢着孩童般率真与质朴的欢乐,画面构成中往往有着自身独特鲜明的个性符号语言:如高耸起伏、无苔直立的橙、蓝色山峦;深褐色的浑厚土地上生长着张扬生命、大片盛放的梅花林;平远静卧的鹅黄沙洲,矗立着无风自直的蓝色小松柏林;几间错落宽稳的白色小屋;江边孤独的小搭木桥,水天一色的山水情境,营造出简约意象、宁静舒展而明快纯净的山水禅境美。白石老人那看似平淡简洁的笔墨,每一笔处处饱含着家乡泥土芳草的气息,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浓或淡地表现出来,这种巧妙的虚实形式美处理,更使得画面生机盎然,清新灵动。
这些个性鲜明的符号语言,让我们在白石老人的写意山水画中,既看不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尘仙境,也看不到熙熙攘攘、纷繁复杂的人世牵扰,有的只是记忆与畅想中一如纯净明快的田园牧歌般乡情世界。画者与观者的内心是那么零距离贴近,仿佛画者就在我们身边,共同感受、体验起伏变幻无常的人生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积极引导观者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始终洋溢着人文的关怀。画面温和明朗而深厚诚挚,以至胡适也称他的山水画没有了传统文人画因袭的苍白,而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任何事物的萌生与形成,都是主观与客观、个体自身与周边环境交互影响生成的结果。白石老人独特的写意山水艺术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如此。
一方面,白石老人写意山水语言的简约与符号化,和其天性率真的孩童性格息息相关。白石老人属大器晚成型艺术家,生长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的一个贫寒农家,有着农民的赤子之心、本色的纯朴以及对乡土的眷念与热爱。他一生中乐此不疲地对田里乡间的虫、草、鱼、鸟细致入微的观察写生与创作,从中也真实反映出其无论壮年还是到几近百岁的老翁,都始终拥有一颗快乐不老的浪漫童心,这对白石老人最终形成简洁纯净明朗的写意山水画风,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诠释。
另一方面,曲折的学画经历是形成其写意山水符号化的重要原因。白石老人家境贫困, 15岁时他做了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他学习山水画正始于此。 20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顾主家发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书中不同程式、风格、黑白符号化的山水木石画法,令其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此后一有空便摹习画谱中的树木山石,从中得到许多可贵启示。《芥子园画谱》虽为简单的入门之道,但在齐白石眼里,它却成了与自己率性单纯个性特征不谋而合的知音,从此激发了他学画的执着与雄心,也奠定了其写意山水走简约画风的发展方向。简约画风,无论是身处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还是个体人生坎坷的和平时期,正契合了人们在困顿生计的忙乱中得以偷闲,希翼透过简约的画面来咀嚼人生、宽慰内心,至少不惮于人生旅途的孤单前行。世间万物,往往奇妙若此,在庸者眼中的稀松平常物,于慧者却能从中参透玄机哲理,掌握一般事物规律。尽管历来以《芥子园画谱》起步的临习者众多,但能成名成家者甚少,像齐白石这样后来能成为标领时代的大师,当属凤毛麟角,可见其天资不凡。 27岁时,齐白石拜山水画家谭溥为师后,才正式学画山水,逐步以卖画为生。初时,以清代“四王”为粉本,枯笔皴擦,细勾繁染,打下画山水的坚实基础。随后,从1902至1909年间, 40岁后的齐白石开始纵览祖国名山大川,六出六归,身行半天下,所积累的开阔视角眼界及丰富的人生阅历,最终助白石老人自成一派、写意山水画风的形成。期间,他得见古今各派书画,广识各界文化名人,至此诗、书、画、印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1906年, 44岁的齐白石在北京及江西得见八大山人作品后,其简约空灵的画风,顿生心性相通、如获至宝之感,时有借鉴,并从其构图、笔墨中感悟出超越时空,获得花鸟、山水精神上的个性自由空间。特别是桂林、阳朔之行,他画了大量的记游式山水,当地独特的山水风貌令白石老人欢喜不禁,以至在桂林一带居住了很长时间。其画中山水,大多如桂林独秀峰,耸然直立,气象雄伟。画山纹理不乱,笔笔清爽,非有需要绝不点苔;远峰则不勾不皴,以大笔没骨法沾浓墨或纯蓝、纯橙色彩写出,一二笔而成。研究发现,齐氏写意山水的山形符号,确受桂林山水自然地貌、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这也是形成他平中见奇山水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些作品中表现的近处一抹沙洲、洲岛上齐森森的小松柏林、几间错落的宽敞小屋,一座简易孤独的搭木桥;或是像《荷塘游鱼》中描绘的池塘,近景有鱼,中景为“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远景为平板土坡岸的景象,却是湘楚农家特有的地域乡情。这一时期,白石山水画最重要的代表力作为《借山图册》。原有52幅,现仅存 22幅。所谓“借山图”,按白石老人自己的话说: “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非一处也。 ”可见,其深谙国画乃画心中山水、万物融会贯通之理。他探索以最为简洁的绘画语言、符号要素构成画面,通过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主观强烈地概括外形,强调意象造型之美,表现内在蓬勃的生命力,即以高度概括提炼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为丰富的内涵。如《柳园口 ·自临借山图册》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舒朗宁静的构成美。正是齐白石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始终追求“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美学原则,以求达到意存笔先、神余画外的艺术感染力,创作了无数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如其写意山水画中的独秀山、小树、小屋、搭木桥、小鸭子等,无不散发着质朴、天真的意趣,简约凝练如齐老性格特有的语言符号,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视觉与亲切的感官印象。
然而,简约的符号化绘画语言,寥寥数笔就见精神的画风,这种匠心独具,在客观上就必定要求画者不但需掌握非常精湛的笔墨技巧,还要以深厚的学养内涵为前提,否则无从谈起。为此,白石老人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一生勤奋耕耘,学画卖画谋生之余,精读诗书、习书法、学篆刻;并与诗友结“龙山诗社”,谈诗论画良好的文化氛围,使齐白石最终从一个靠手工艺生存的民间木匠成为了风雅的文人画家,从此他的诗情画意一发而不可收[1]。可见,民间美术与文人画之间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其先天的素质及后学的努力,是否能通过学识、修养的积累与境界提升,产生质的转变与飞跃。白石老人写意山水符号的精彩处,正在于其以金石篆刻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健苍凉、或柔韧纤美,在用笔与情趣上,变化生动;此外,他擅于把握运笔时的顿挫、刚柔、巧拙的力度变化,结合笔端墨色的浓淡、干湿,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感染力。如 1922年《紫丁香馆》他所画地面,由近及远、近与近之间、远与远之域,都极富浓淡、枯湿、轻重的千变万化之墨色,让人放眼望去,一派雾深露重的朦胧景象与虚实感觉,而该画大小仅为29×19cm,确是小格局画出大千气象的佳作。
齐白石于 1919年在《老萍诗草》中曾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 ”故其章法、笔致追求的妙趣,笔力凝重沉郁,意象奇特别致,用色明快单纯,形成浑厚清新的风格,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标志着齐氏写意山水逐步走向成熟。
二、彩墨参禅的审美理想追求
白石老人写意山水画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明朗的纯色:如橙色(朱砂加藤黄)、青灰色(花青加墨)、中黄(鹅黄)、咖啡色(赭石加墨)、群青(酞青蓝加花青)等等,并以其长锋壮笔渲染出单纯明快的彩墨意象山水世界,这在20世纪中西绘画激烈碰撞之际,感动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毕加索案头上也有五大本临摹齐白石的画册,可见一斑。而他画面特别喜爱运用蓝与橙的冷暖色对比,似乎又与凡高有着相同的色彩偏好。如图《腾王阁 ·自临借山图册》,其写意山水的风格简约,墨色丰富华滋,构图舒朗简洁,特别是橙黄沙洲与蓝色小松柏林的色彩对比明快而单纯,别有一番装饰意趣。从绘画语言来看,白石老人以禅道入世的精神,将山、树、小屋等皆稚趣符号化、彩墨化,去抒发心中对身边事物强烈的主观感受,洗练而概括。画面往往出现诸如中景波浪起伏的丘林,远景一两座阳光照耀下的橙色远山以强调画面的色彩对比与烘托环境气氛,近处再以茶褐色深沉宽厚的土地,几间白色错落的宽稳小屋,一抹鹅黄的沙洲,几棵蓝色小松,水天一色的山水环境,给人营造出轻松、稚趣的宜居小巢氛围,产生纯净舒展、静处生风的禅境艺术享受,体现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畅想。
那么,这种画面纯净明快的色彩追求是如何形成的呢?除前面我们论及画家的不老童心、天性率真使然以外,我们不得不承认,事物间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白石老人一贯自制篆刻的独特字法、章法,也使其山水画独特的白石气质犹为突出。这种印章艺术本身呈现的朱白、阴阳之纯粹性,恰到好处地呼应、启迪了其写意山水画色彩追求纯厚舒朗、明丽沉着的特点,使其整体艺术风格在形式美上更趋于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以致无论是他笔下的“洞庭归帆”还是“借山一角”都有着让人产生过目难忘的艺术魅力。
三、白石山水的艺术价值
然而,齐白石对写意山水长期的苦心钻研却缺少知音,以至 63岁时,在一首题画诗中言道“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直到发亡瞳欲瞎,赏心谁看雨余山。 ”发出内心孤独的叹息。到了 1931年, 69岁的齐白石勉强为寅斋画山水,留下了“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孩子般赌气的无奈感慨,可骨子仍透射出湘楚人不服输的倔犟。虽一语道出他由山水画转向花鸟画的因由,成就了其花鸟画大师的地位,但由此齐氏写意山水不再,实为国画界憾事。同时,感叹白石老人当时心境,从中也体会到任何创新事物的萌芽,都渴望能遇理解的知音,都亟需周遭的鼓励与支持。事实上,在我们今天看来,当时的齐白石写意山水画已然自成风貌,开创了简约明净显生机,寥寥数笔见精神,独具一格的新画风。他以湘楚人率真浪漫的乡土情怀,以最简洁、凝练的彩墨符号挥洒心中山水,尽显酣畅淋漓,不拘常法。他的写意山水来自于传统,却能突破传统的藩篱:营造简约舒朗的构图、意象独特的造型、大巧若拙的笔墨、明快沉郁的色彩、宁静祥和的意境,往往在不经意间,得山水于心中真意,融民间艺术的精华和朴素的生活情感与传统文人写意山水画风于一体,在画面上展现一派生机盎然的宇宙景象。
齐白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花鸟画大师,也是一位在彩墨写意山水创作上卓越的艺术实践家。其简约明快的写意山水图式是突破时代、感受脉搏的创新之作,对当代及未来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其作品意境是以禅道入世的精神来展现对宇宙生命的珍视,对人生苦难的关照,无疑具有永恒的人文关怀意义。这想来也就是为什么在他逝世五十多年的今天,海内外人士喜爱其作品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注释:
张宝林编:《齐白石画集》,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宝林编:《齐白石画集》,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孙志华:《八大山人画集》,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版。
[3]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