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视域下的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传承研究

2014-08-19 19:53汪浩
艺术评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媒介

汪浩

一、新媒介与景德镇传统瓷业传承的局限性随着近年来传统单一媒体向新兴多元

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陶瓷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深刻而重大的历史变化与影响。新媒介本身内涵从无到有、从宽泛到集中的探究日趋丰富。目前虽无一致的界定,但与新媒体或传播学为主要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复合为主要共性,具体体现如有偶发、碎片、个体化、互动性等等。

按近期中国社科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所指出:“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与十大热点,如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大数据与云计算、社交媒体、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移动应用 App、 OTT TV。”[1]国内对新媒介的关注,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运营、电子传媒诸多新科技与技术的交叉涌现的大背景下,更多注重新媒介相对于传统大多数报刊、广播、电视、杂志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如迅即性、网状性、交互性、扁平化具体的描述。

而传统家族式传承和师徒式制瓷传习的局限性,也亟待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优化整合。具体如拉坯、利坯、施釉、画坯和烧窑等因传统手工速度和效率,相比较现代机械化、规模化、批量化等社会大生产往往处于劣势,加之具体传授时间周期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分工过细技艺单一化和社会地位不高诸多因素使得传统制瓷业人才的培养面临断层等问题较为突出。

上述问题的不利现状与新媒介的有利因素,都双重性地影响着包括陶瓷行业各领域在内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与发展态势。因此,探究新媒介下包括博物馆化的图像保护、开发景德镇传统制瓷建筑景观在内的与景德镇瓷业诸多环节的深度融合就很有必要。

二、新媒介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深度融合

(一)新媒介与景德镇传统制瓷原料开采工艺的图像化传承采集

进入到现代,“陶阳十三里”的辉煌虽成往事,然按照白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述大致工序依然有瓷泥到制泥、成型工艺、釉足工艺、补水工艺、施釉工艺与包装运输诸多环节。 [2]

首先、“取土 ”、“练泥”、“镀匣”等原材料的采集与辅助配件来源上,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介的工具性宣导作用。按《景德镇陶录》景德镇地势多依山傍水,“藉溪流为水碓舂之,澄细淘净,制如砖石式曰白不”,即可以做成砖块模样的形状。如果是黄木釉果,则为礁舂,大概也是如此操作。具体“造瓷首需练泥,必以精纯为上。其法以缸浸泥,用木钯搅翻.渣沉过,以马尾细箩再澄,夹层细绢袋过泥匣内,俾水渗浆稠,复以无底木匣下铺砖,细布紧包,更以砖压之。水干成泥,用铁锹翻扑结实。若釉水必炼灰配合。灰出邑南乡。幅中以曲木贯小铁锅耳者,调釉者也;以锹翻扑者,练泥者也。 ”“瓷坯入窑,必装匣烧,方不粘裂,且能免风火冲突坯有黄黑之患。匣钵亦土作,土出景德镇马鞍山、里村、官庄等处,有黑、红、白三色,更以宝石地所产砂土配合,则入火经烧。其造法,用轮车与拉坯同,土不必过细,匣成阴干,略镟平正,先入窑空烧一次,再装坯烧,名曰镀匣。 ”[3]

这其中传统“取土 ”、“练泥”、“镀匣”等手工技艺,在当下基本让位或被机器大生产相关技术与配套设备所取代。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遗存上,却可通过新媒介数字化影像资料与三维、 SD等视频手段让手工工艺以影视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示给后人。

(二)新媒介与景德镇传统瓷业来样加工、样式定做、配料塞选等工艺环节的即时化沟通

洗料方面,“青料为画瓷之用,而霁青、东青各釉色,亦需料配合,以浙江出者为上,云南、广东及本省各处亦产此。商贩采买来镇投行发卖,必先自捡选,其大而圆者,色以黑黄明亮为最,再以小黄土匣装,入窑炼熟方可用。其用料之法,研乳极细,调水画坯,罩以白釉,经烧则现青翠;若不罩釉,则见火飞散。亦大奇也。幅中捡洗之事特详”,这种传统配料以往需要商家亲自前往的历史,借助现代数字传真、陶瓷工艺现代检测技术,如非景德镇本地类似交通不便等问题,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告知对方结果,达到减少路途奔波与节约成本的目的,其实际效果与本人亲自到场察看基本一致。

因此,洗料、来样加工、样式定做、配料筛选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可视化平台达到新媒介下的迅即性效果。增强生产商、供货商之间沟通,及时反馈、以利于达成双方可以接受的结果,在意思表示、要约与承诺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由于烧成的收缩率因素,模子必须先修模,有时候一模还需反复修多次,才能使批量化生产达到大小基本均衡的效果。通过层层分工, “名手有数,盖必熟谙土性、窑火者乃推能事”,既要根据有经验的匠人手感,也需让顾客理解修模后入烧实际 “入火而定”的可接受误差。

(三)新媒介与景德镇传统制瓷装饰工艺经验的交互性传授

在传统景德镇“以釉见长”的装饰品类中,记忆的遗存也可以通过新的数字化媒介交互性的优势更好地保存与传播景德镇陶瓷装饰效果。

具体画坯的时候分工特别精细。按《景德镇陶录》强调青花画坯,积聚工笔之技能,需要“一其手而不分其心 ”。而不同器型上的边线、青箍,则由原来的镟坯人来完成;器型的底部中心相关的识记、铭款、书记则专门由负责落款的工人手工完成。具体装饰图案“花、鸟、虫、鱼写生,以肖物为上。宣、成、嘉、万仿古,以多见为精。幅中画染分处,以为画一”。[4]这些装饰,借助图像数字化技术的交互性长处,可对高度集体分工协作规制下的经验总结,通过短时间内作交互式的层层分解。

荡釉环节:“凡青花与观、汝等器均须上釉”,根据大小分别在缸内外蘸釉以防止烧成中出现瑕疵。如果是圆琢大件,则都用吹釉法,“以竹筒蒙细纱吹之,俱视器之大小与釉之厚薄,别其吹之遍数,有三四遍至十七八遍者,幅中备着其制”。[5]接下来的彩器彩绘、摹仿洋彩,则“须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合,必熟谙颜色火候之性,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其用颜料有芸香油、胶水、清水三种。“盖油便於渲染,胶便於拓抹,而清水调色则便於堆填”。[6]这些装饰技法中的不同工艺技法、用料调制的精神配备的种类、比例,以及生产一线或工厂作坊中平面图像难以触及的空间,借助新媒介拍摄精微细致的慢镜头,或三维立体模型、网络交互可视化平台等技术手段,可以进行深入的还原、倒退、快进、紧凑集约化讲解,以利于改变传统师徒单一化、周期长的不利之处,尽快让学员在感性视听辅助下尽可能便捷的掌握传统老艺人长年积淀基础上的宝贵制瓷经验。

结语

以景德镇传统制瓷为中心,通过新媒介视域下景德镇传统制瓷制瓷工艺的研究,有利于发挥现代市场与新媒体的重要工具性效用,以期推动传统制瓷生产、流通、消费多元环节与不同需求背景下的制瓷业更好更快发展,以“立足当下,引领未来”为主要指针,因势利导,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工艺瓷业传统插上图像化、迅捷化、数字化的腾飞翅膀。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白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3][4][5][6]蓝浦、郑廷贵著,欧阳琛、周秋生校,卢家明、左行培注:《景德镇陶录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清朝什么样
我的家乡景德镇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