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汇中学(以下简称“文汇中学”)作为一所初中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力求不断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开发一门德育校本课程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日趋多样化的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经济指标一路攀升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却愈发空虚,愈发迷茫。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如果德育没有了打动人心的魅力,那必将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汇中学坚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任何一种办学理念要落到实处都必须在课程实施中加以体现。从2009年开始,文汇中学就着手开发了题为“爱我中华,美德流芳”的校本课程,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目前,学校已出版了正式教材,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门德育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课程评价中名列前茅。
实践证明,这门德育校本课程从文化层面上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如何做的同时,更注重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和选择,逐渐形成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道德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实一个德育工作原则
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要想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方法和理念,进行有益的创新,这是文汇中学一贯坚持的德育工作原则。任何一种长期以来被人们所习惯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的,甚至是有悖教育规律的,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但由于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为彻底转变这种局面,学校经过研究和思考,决定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义卖活动,号召同学们把家中闲置的物品收集起来,无论是看过的书籍、听过的CD,抑或是自己选修课中绘制的图画、制作的头饰、拼插的模型,都可以参与到义卖中来。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各班同学都使出浑身解数,采用各种促销手段,提高本班的义卖数额。在短短两个中午的时间里,师生们就募集到了数万元善款,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创设一组特色德育活动平台
“四节四月”校本特色活动是文汇中学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功能性”主题教育平台,为实现“志向高远、基础扎实、全面发展、个性优良”的学生培养目标提供了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的有力抓手。
这种主题教育活动涵盖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及身体健康素质等诸多方面,其内容框架如下:
以上学期为例:9月开学,教师节、运动会、国庆节等重大活动接踵而来,学生精力旺盛,气候条件凉爽,非常适合开展“体育节”系列活动;10月,以“走进实验室”为形式,使学生在“科技节”活动中动手实践物理、化学知识,带动浓厚的学习风气;11月,为配合期中考试,利用空暇时间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节”活动,促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校园氛围;12月,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也是“英语节”即将上演的时刻,结合圣诞节开展百词竞赛、英语演讲、英语剧表演等文化活动,既能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能给新年联欢提供丰富的节目素材。这样,学校德育活动设置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规律,与日常教学工作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坚持一项道德实践活动
雷锋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帮助别人当成了一种习惯,并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和乐趣。文汇中学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使之成为每一名文汇学生的内在品质和自发需求。
早在2002年,文汇中学校团委就成立了学生志愿服务“爱心社”,在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建立“爱心小屋”,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给这些垂暮之年的老人带来欢乐和希望,志愿者们费尽了心思,无论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慰问礼品,还是大家精心排演的文艺节目,都满怀着同学们的热情,温暖着老人们的心。一名学生志愿者在日记里写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看到这些老人,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莫过于孝敬父母,善待亲人啊!”
同学们朴实的话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这种净化灵魂的道德教育,绝不是书本上所能表达,课堂中所能包含,语言里所能传递的。他们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心灵的触动。
时至今日,文汇中学的“爱心小屋”已经成立了十年。十年间的风雨无阻,见证了文汇师生践行雷锋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的决心。在文汇中学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用行动代替语言,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实在,做得有新意,做得有味道。
【王祺,北京文汇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