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博识
《语文建设》一直在开展关于“真语文”的大讨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关注点就是“黑板”(当然,有的学校已经换成“白板”)。其实,黑板也好,白板也罢,其在语文教学中承载的任务应该是明确的。但是,在当今语文课堂上,板书大有“退化”、“消失”的趋势,黑板似乎成了摆设,板书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从不少教师备课本上“板书”一栏是“空的”就可见一斑,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留下。难道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可有可无?板书这一“行为艺术”真的要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
教学是一门艺术,从特定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板书艺术。当我们面对语文课堂上那些提纲挈领、设计新颖、赏心悦目的板书设计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教师的匠心独运,不得不惊叹板书的确是一门“行为艺术”。
浓缩的都是精华。从某种程度上说,“备板书”是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最近听了我校特级教师崔国明老师讲的一节《前方》,老实讲,崔老师的板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以崔老师的课例《前方》为例,谈谈自己对板书这一“行为艺术”的感悟,期待方家指正。
一、板书“渐行渐远”的原因
1.多媒体的冲击——课件代替板书
现在不少年轻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问之,则曰:“我有课件!”这种现象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且有泛滥之势。鼠标一动,课件一放,课堂教学自然可以机械地按照教师的预想进行下去,免去了教师的很多“烦恼”;甚至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教师照着课件念,学生看着课件抄,语文老师的确很“轻松”。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多媒体以其全方位的感官效果、灵活的使用手段、大容量的信息交流等独特优势走进了课堂,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课件自有它的功效,但如果因此忽略板书,以为课件完全可以替代板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语文教学很有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实事求是地讲,语文教师备课当中的“板书设计”的确让人费神,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思路的确定等匠心也许正体现于“费神”之中。在这一点上,老教师可能比年轻教师做得更好,也许他们的教学思想更传统一些,教学基本功更扎实一些,也许他们接受新事物不如年轻教师快,所以他们更愿意“中规中矩”地教,但课堂教学的奥秘或许就在这“中规中矩”中。
崔老师的《前方》上得着实精彩。精彩到无需使用课本,课堂内容条理清晰,“不蔓不枝”,下课铃声响起,黑板上呈现了完整的、震撼人心的板书。
崔老师的这节课是典型的“传统”教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现代化教学手段踪影全无。这样的板书是教师随着教学的展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呈现出来的,而这对学生清晰地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无疑大有裨益。也许使用课件展示板书上的这些内容只要一秒钟,但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在教师的板书中体验着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着语文的强大魅力,这岂是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完成的?
也许,你轻轻“一点”鼠标扼杀的正是学生的思维。
2.功利性的驱使——动嘴代替动笔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动嘴”能力很强,口若悬河,但“动笔”能力有待提高。归结下来,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美其名曰可以节省时间,把节省的时间用来多讲几道题目;其二,懒惰的表现,只想嘴说,不愿意动笔写。
在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而且会经常提笔忘字,如果是偶尔的一两次,想必学生都会原谅,但如果是七次八次,就是教师自己也会觉得“难为情”。如果一直不想写字,那么老师的自信心就会慢慢没有了,一旦自信心消失,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我们需要“动嘴”,但我们更需要“动笔”。
崔国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动笔”,什么叫做“动嘴”与“动笔”的完美结合。崔老师这节课没有用课件,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构成这节课的所有要素。有些老师认为“多讲点”、“少写点”,学生会“多学点”。殊不知,这些老师所谓的“功利”却是极大的“不功利”。相反,崔老师这节课,看似“不功利”,对学生来讲,却是最大的“功利”。
这个板书,从设计到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经历了一段“艰苦”的过程。在课前的设计阶段,教师需要反复“动笔”修改、完善,仔细斟酌;在上课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艺术”地“动笔”,在合适的时间写下合适的板书,呈现给学生。教师的“动笔”“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来的“板书”“扑鼻香”?
二、为什么说“板书”是一门“行为艺术”
1.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地感染学生的行为
教师的书写是学生的启蒙,教会学生写字,首先从老师的书写开始。如果教师的字写得很漂亮,那简直就是一件法宝,一大喜事。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学生看了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久而久之,“目染”会教会学生很多写字技巧,这远比学生自己课后敷衍地练字效果要好得多。有的教师说:“我字写得不好看,”即使字不好看,我们也可以教会学生一种态度,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这不也是“极好的”吗?
崔国明老师的板书字体工整漂亮,而且能够看得出,崔老师有意将书写速度放慢,用意是什么?让学生看清楚,书写就是应该这样写,此时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传”,有的学生在下面也禁不住动起笔来,照着老师的样子写。工工整整的板书布满黑板,学生还收获了一种做事的态度,做学问的态度——严谨、务实,我们教学生时不能局限于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更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讲,教师通过“板书”这个载体,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人生真谛,这难道不是一门“行为艺术”吗?
2.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地展示思维的功力endprint
教师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通过“板书”展现出来。甚至有时只需要通过板书就可以看出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好的板书可以体现整节课的思路,一节课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光靠课件是不行的,板书设计好,思路自然清楚了,一节课也就有条理了,何处详讲,何处略讲,按照板书,一目了然,应付也就自如了。当然,板书从哪来?靠的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板书还是一门“凝练”的艺术,如何把洋洋洒洒的上千字的文章压缩成合理有序有深度的几十个字的板书,教师没点“功力”真不行。
崔国明老师这节《前方》就是通过板书向我们传递着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独特理解的。“人生的悲剧在于总是想到达目的地而总是无法到达”。“想实现理想,但又不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生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是一种悲剧的循环”,“苦不完全是皮肉之苦,更是来自于一种精神的折磨”。(见《前方》板书)崔老师一直说,备好了板书也就备好了一节课。板书是教师思维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化繁为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这样的“板书”,更需要这样的“艺术”。
3.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地影响学生的写作
一篇文章的条理线索通过板书可以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条理的意识从何培养?板书就是重要一环。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板书意识”贯穿其中,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条理意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正所谓“见贤思齐”。
崔国明老师在这节课结束之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课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真的有学生设计了从“现实”到“精神”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写作思路。学生或许受了教师这节课的影响,受了教师“板书”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一种思路的设计。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是多么“艺术”,学生在一种“非强加”式的环境下完成了作文的学习,“板书”的“艺术”,善莫大焉。
《语文建设》倡导“真语文”,掀起了一股旋风,我想“真”也应该体现在“真备课”上,而“真备课”应从“真备板书”开始。某种程度上一节课可以没有课件,但绝不能没有板书,绝不能没有教师对这节课的再思考、再创造、再呈现。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期待语文课堂“行为艺术”的板书不是“渐行渐远”,而是“青春永驻”。
参考文献:
[1]刘广生.中学语文教学黑板板书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0(04).
[2]张礼和.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接受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3]官辉.略论传统板书与现代板书的结合使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8(09).endprint
教师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通过“板书”展现出来。甚至有时只需要通过板书就可以看出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好的板书可以体现整节课的思路,一节课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光靠课件是不行的,板书设计好,思路自然清楚了,一节课也就有条理了,何处详讲,何处略讲,按照板书,一目了然,应付也就自如了。当然,板书从哪来?靠的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板书还是一门“凝练”的艺术,如何把洋洋洒洒的上千字的文章压缩成合理有序有深度的几十个字的板书,教师没点“功力”真不行。
崔国明老师这节《前方》就是通过板书向我们传递着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独特理解的。“人生的悲剧在于总是想到达目的地而总是无法到达”。“想实现理想,但又不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生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是一种悲剧的循环”,“苦不完全是皮肉之苦,更是来自于一种精神的折磨”。(见《前方》板书)崔老师一直说,备好了板书也就备好了一节课。板书是教师思维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化繁为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这样的“板书”,更需要这样的“艺术”。
3.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地影响学生的写作
一篇文章的条理线索通过板书可以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条理的意识从何培养?板书就是重要一环。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板书意识”贯穿其中,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条理意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正所谓“见贤思齐”。
崔国明老师在这节课结束之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课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真的有学生设计了从“现实”到“精神”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写作思路。学生或许受了教师这节课的影响,受了教师“板书”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一种思路的设计。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是多么“艺术”,学生在一种“非强加”式的环境下完成了作文的学习,“板书”的“艺术”,善莫大焉。
《语文建设》倡导“真语文”,掀起了一股旋风,我想“真”也应该体现在“真备课”上,而“真备课”应从“真备板书”开始。某种程度上一节课可以没有课件,但绝不能没有板书,绝不能没有教师对这节课的再思考、再创造、再呈现。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期待语文课堂“行为艺术”的板书不是“渐行渐远”,而是“青春永驻”。
参考文献:
[1]刘广生.中学语文教学黑板板书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0(04).
[2]张礼和.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接受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3]官辉.略论传统板书与现代板书的结合使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8(09).endprint
教师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通过“板书”展现出来。甚至有时只需要通过板书就可以看出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好的板书可以体现整节课的思路,一节课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光靠课件是不行的,板书设计好,思路自然清楚了,一节课也就有条理了,何处详讲,何处略讲,按照板书,一目了然,应付也就自如了。当然,板书从哪来?靠的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板书还是一门“凝练”的艺术,如何把洋洋洒洒的上千字的文章压缩成合理有序有深度的几十个字的板书,教师没点“功力”真不行。
崔国明老师这节《前方》就是通过板书向我们传递着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独特理解的。“人生的悲剧在于总是想到达目的地而总是无法到达”。“想实现理想,但又不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生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是一种悲剧的循环”,“苦不完全是皮肉之苦,更是来自于一种精神的折磨”。(见《前方》板书)崔老师一直说,备好了板书也就备好了一节课。板书是教师思维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化繁为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这样的“板书”,更需要这样的“艺术”。
3.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地影响学生的写作
一篇文章的条理线索通过板书可以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条理的意识从何培养?板书就是重要一环。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板书意识”贯穿其中,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条理意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正所谓“见贤思齐”。
崔国明老师在这节课结束之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课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真的有学生设计了从“现实”到“精神”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写作思路。学生或许受了教师这节课的影响,受了教师“板书”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一种思路的设计。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是多么“艺术”,学生在一种“非强加”式的环境下完成了作文的学习,“板书”的“艺术”,善莫大焉。
《语文建设》倡导“真语文”,掀起了一股旋风,我想“真”也应该体现在“真备课”上,而“真备课”应从“真备板书”开始。某种程度上一节课可以没有课件,但绝不能没有板书,绝不能没有教师对这节课的再思考、再创造、再呈现。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期待语文课堂“行为艺术”的板书不是“渐行渐远”,而是“青春永驻”。
参考文献:
[1]刘广生.中学语文教学黑板板书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0(04).
[2]张礼和.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接受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3]官辉.略论传统板书与现代板书的结合使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8(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