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徒生童话死亡意识背后的生存信念价值

2014-08-18 23:13林卫霞
考试周刊 2014年47期

林卫霞

摘 要: 安徒生童话中对死亡的描写反映了安徒生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控诉不公,死亡惩罚罪恶,死亡成全爱情。由死亡意识构建的追求真善美圣、宗教信仰和贡献社会的生存信念对人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死亡意识 生存信念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面临的共同命运。对于这个人类共同命运的追索,众多学科都有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死是生命的结束,是肉体活动的停止。这意味着人的创造活动的结束。那么,死对于人类有何意义呢?我认为,对死亡的深刻体悟而产生的死亡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它会迫使人们关切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安徒生童话中所反映的死亡意识是基于他本人对死亡的理解和体悟。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我们可以从他本人的自传中体悟到这一点。在安徒生自传《我的一生》中,他充分谈到了创作历程。他的父母笃信上帝,耳濡目染下,安徒生从小就将上帝当做自己灵魂的庇护者。他的童话体现了他浓郁的基督教情结和意识。主祷文、赞美诗等基督教特有的词汇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惊人的重复率,个别作品甚至直接摘录圣经诗句和结构情节,可以说基督教情结影响了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童话创作。基督教的信条中就有一条是死亡与永生,基督教各种教派的葬礼都反映这样的信念,即死亡并不是终点;人死后灵魂不灭,肉体则在等待复活,享受基督用复活战胜死亡的胜利成果[1]。死亡是不是终点,虔诚的安徒生虽然认同基督信条的说法,但他的童话中不时流露出怀疑的眼光。因为亲人和朋友的离去让他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悲伤,安徒生的父亲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在他十七岁时,安徒生初恋的少女亨利蒂死于轮船失事[2]。这些经历使安徒生清醒地认识了死亡的本质。死亡并非如基督教所描述的那样充满诗意,死亡会让人产生恐惧,但安徒生却意识到死亡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不必恐慌,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对待人生唯一的生命。所以,安徒生通过童话表达了对死亡的看法,形成了独特的死亡意识。

一、安徒生童话独特的死亡意识

(一)死亡控诉社会不公

世间没有比死亡更能震撼人的灵魂的,死亡往往给予人们悸动的伤痛。《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赤脚,顶着大风雪,沿街叫卖火柴的小女孩。既冷又饿的她,抽出火柴,擦燃取暖,火柴擦亮之际,深埋于心的渴望随即被点燃,当小女孩透支了生命擦亮梦想之时,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火丝。越美好的画面越折射出小女孩死亡的不公平,是世人的冷漠把小女孩推向死亡。她不应该死去,她还没有享受过生活,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作者通过小女孩的死亡向世人控诉不公,呼吁大众关爱弱小,体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二)死亡惩罚罪恶

《踩着面包走的女孩儿》中,英格尔是一个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从小骄傲自大,不听母亲的批评劝告,她被送到乡下一户有钱人家里去做事,被主人打扮得很漂亮。她从不想到回家看望父母亲,都是她的主人劝她回去,回家看到母亲穿着破烂的样子,她居然觉得羞耻而转身回去。第二次回家时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漂亮,这一次她为了不把鞋子弄湿,把面包丢到泥地里,一只脚踩在面包上,另一只脚提起往前走的时候,面包和她一起往下沉。在故事中,作者还对她的去向做了一系列描写,主要是写她死后所受的折磨和最后的改过。虽然作者为英格尔后来得以重生设计了美好的结局,但是重生后的英格尔已经不是原来骄傲自大、爱炫耀的女孩,只有诚心改过的英格尔才会得到死亡的饶恕,罪恶永远难逃死亡的惩罚,若英格尔不把心中自私、贪慕虚荣的毒刺拔掉,她就只能永远陷在魔鬼的世界里。

(三)死亡成全爱情

在丹麦同郎格宁海滨公园有一座美人鱼铜像,作为丹麦人的骄傲,象征美、象征追求,这个美人鱼就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主角,讲述的是善良的小人鱼把王子从海浪中救起并深深爱上他,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并从他身上获得一个人的灵魂,她抛弃三百年的寿命和海底悠闲的生活。为获得两条人的腿,她被巫婆割去舌头,失去甜美的声音,忍受着鱼尾分裂的巨大痛苦。虽然她终于能和心爱的王子在一起,但她无法向他表达内心的情意和苦衷,王子最后与另外一个公主结婚了,在面临生命毁灭的时刻,她本可以通过杀死王子恢复自己的海底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宁可自己化作海上的泡沫,自我毁灭,维护幸福。小人鱼的死成全了王子与另外一位公主的爱情,在选择自我毁灭和他人毁灭的矛盾中,小人鱼做出了更高境界的抉择,用自己的死成全了他人,获得了人类更伟大的情感——博爱。在这里,安徒生的死亡意识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他用博爱超越了世俗理解的死亡和爱情,小人鱼基于对王子的爱,对死亡熟视无睹。培根在《随笔选》中说:“人心中有许多种感情,其强度足以战胜死亡——仇忾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3]小鱼人的博爱精神超过了一切,肉体的死亡已经不重要了,她成全别人爱情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这种高境界的精神会超越死亡达到永存,所以作者传达的是让世人追求精神的高境界来超越死亡,肉体总有一天会死去,精神就不会,美好的精神会永垂不朽。世界需要爱情,更需要博爱。只有博爱才能完善自己,达到圣的境界。

安徒生独特的死亡意识蕴含了独特的生存信念,透过死亡看生存,由未来看现在,那么生存信念是什么?生存信念是相对于死亡意识而存在的,死亡从人降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人的生活,已经是人必不可少的部分。死亡是人的必然结果,但它什么时候来,人们不得而知,它的到来具有不可抵抗性。人类对不确定的东西难免会产生恐惧,死亡夺走了每个人的生命。死亡似乎让人看不到生存的意义,人类不断追求理想有什么用?其实,从哲学角度看待死亡,我们会发现死亡限制人生存的时间,这样才会促使人类思考如何生活并完成梦想,过有价值的人生。安徒生就是在对死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生存信念的。

二、安徒生童话的生存信念

(一)真善美圣的价值追求

马斯洛在晚年所著的《人性能达的境界》中进一步提出了超越需要的理论,即人对真善美圣等目标的超越性追求,如果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话,那么,在此后的其他各种需要实际上是生存需要的高度升华,是对体现完满人性的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形上追求,人类正是借助这种形上追求从肉体死亡的恐惧中摆脱,实现精神的永恒和不朽[4]。安徒生不仅把其教义真善美圣作为他毕生的追求,还把它渗透到童话中传播到世界各地,他希望人们能通过追求真善美圣平衡生活中面对的种种矛盾和选择,所以他用死亡控诉不公,用死亡惩罚罪恶,呼吁人们努力达到真诚、善良、美丽、寡欲的境界,还必须有关怀他人的情操。endprint

(二)宗教信仰的生存信念

安徒生笃信基督教,在他的许多童话中,上帝的指引与安慰使人物在遭受生活打击后重新振作成为可能。宗教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在宗教中通过自己对神灵的信仰明确了个人在宇宙和世界中的位置,并由此形成了个人(社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5]安徒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会祷告祈求上帝,这可以给他勇气和依靠,因为他深信自己是特别蒙受上帝祝福的孩子,也深信在任何苦难困苦的背后,都会产生美好的结果,那位有情的上帝在掌管他人生的明天。当安徒生成名后,他说:“上帝可以指引不同的方向,不管发生什么事,对我都是美好的,这种信仰,牢固地扎根在我的心中,并且使我快活。”[6]安徒生在无能为力改变现实而痛苦时,上帝是他的精神支柱。

(三)贡献社会的生存信念

既然宗教信仰的生存信念给我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那么,人生除了努力达到真善美圣的境界外,是否还应该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呢?安徒生的童话告诉读者,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是应该也是必需的,无论贡献的大小。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希伯来的人本主义》一文中说:“信仰就是自我奉献。”[7]安徒生非常推崇为了拯救人类甚至拯救尚未出生的后人走向十字架的耶稣,他认为没有比这更大的爱了。美丽的海的女儿为成全他人的爱情和生命牺牲了自己;柔弱的艾丽莎,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依然没有停辍拯救哥哥的工作,她的沉默不语,是善良,更是自我奉献的精神促使她不畏艰辛地完成使命。

安徒生不仅敢把人类惧怕的死亡现象作为文学素材加以大胆描绘,还在其中渗透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他用死亡控诉社会不公和用死亡惩罚罪恶,目的是呼吁人们平常多关心弱势群体,互助互爱,并希望人们把追求真善美圣作为完善自身和社会的终生信念;他用死亡成全爱情,把贡献社会的精神信念传递给读者,希望人们在有限的生命力尽全力让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死亡限制了我们生存的时间,却无法阻止我们创造人生价值的生存信念。从安徒生的童话中,我们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基恩著.张之璐译.基督教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8.

[2]浦漫汀.安徒生简论[M].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1984,41.

[3]程开成,应朝华.爱是死亡的超越[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0):2.

[4]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8.

[5]陈灵强.神性光辉照耀下的童话世界[J].台州师专学报,2001,5(23):2.

[6]梁志坚.被人忽略的一面——安徒生的基督教情结[J].中国学术学报,2006,3:5.

[7]盖伯琳,王晓路,李妙然,伊玲娟.信仰的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