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及美学体现

2014-08-18 23:12郑宇琦包美玉孙荀
考试周刊 2014年47期

郑宇琦 包美玉 孙荀

摘 要: 哥特式因素和美学结合是爱伦坡小说的特点,短篇小说《厄舍府的倒塌》是体现其效果美学的力作。本文论述了爱伦坡在作品《厄舍府的倒塌》中运用多种方法营造出了哥特式氛围,并进一步阐明了作品中的美学体现。

关键词: 爱伦坡 《厄舍府的倒塌》 哥特式因素 美学体现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文坛不可多得的奇才,是哥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核心是追求美且表现美,“美”和“死亡”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在《厄舍府的倒塌》中,爱伦坡完美地体现了他一直追求的创作理念,即“他强调创作应以感染读者的灵魂为主旨,就是要达到一种预设的效果”。这种预设的效果就是恐怖,它使爱伦坡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向读者传递美、诠释美。

一、怪诞恐怖的氛围

在爱伦坡的小说中,一股恐怖的、毁灭一切的力量随处可见。凡阅读爱伦坡小说的读者,都犹如走进了一个恐怖的世界。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往往以死亡为主题,展示主人公阴暗、扭曲甚至变态的心理。爱伦坡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高超的描写技巧,为读者展现了恐怖离奇、阴沉黑暗的场景,使环境与效果紧密结合,共同渲染出让人恐惧、压抑的氛围。《厄舍府的倒塌》便是最好的证明,为了达到预设的恐怖效果,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营造恐怖气氛的细节。故事的开篇就将整个氛围基调定得阴沉萧瑟,厄舍古厦矗立于恐怖氛围中。爱伦坡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荒凉颓败、万物凋零的秋天,死气沉沉的黄昏和低垂的乌云都让人的内心充满不祥的预感。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萧瑟旷野中一座破败的古宅,古宅有着灰色的蓑草、眼睛般空洞洞的窗子、丑陋的枯树干、惨淡的池塘和墙上那道不易察觉的裂缝,让人不寒而栗。厄舍府的主人公罗德里克死灰般的面庞、没有血色的嘴唇、稀松的头发处处透漏出异常,为下文他的疯狂行为埋下了伏笔。玛德琳小姐的突然出现更使读者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玛德琳从棺木中复活,穿着血迹斑斑的白袍,拖着罗德里克一同死去的场景等,无疑将故事的恐怖气氛推向高潮。而爱伦坡在使人深陷其精心营造的恐怖气氛无法自拔的同时仍不忘表现主人公忧郁的古典美,“大大的眼睛……放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嘴唇曲线轮廓精美绝伦……头发柔软纤细”。

二、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爱伦坡为达到预设效果所采用的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他在《厄舍府的倒塌》中大量娴熟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实现了渲染恐怖气氛的效果,也突出了小说的美学体现,可谓一举两得。厄舍府是故事中最显著的象征,文章一开始出现的白色树干、黑色池塘及空洞的眼睛般的窗户表现了古宅的阴森颓败,让读者感到阴郁沉闷的同时,也象征着厄舍家族的没落与绝望。厄舍家族居住的荒僻、颓败及充满死亡气息的宅院,则象征着一脉单传、人丁稀薄的厄舍家族。《厄舍府的倒塌》叙述的不仅仅是一座老宅倒塌的故事,还指厄舍家族走向衰亡的过程,从这点来看,厄舍老宅的倒塌自然而然地象征着厄舍家族的覆灭。爱伦坡在该小说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系统的,象征物之间是彼此呼应的。古宅细微霉菌作为病态生命的象征,在文中有奇特的对应物——罗德里克的头发。罗德里克最突出的特点是“眼若铜铃、水汪汪,晶亮得出奇”。玛德琳死后,他眼里的光完全消失了,和古宅像眼睛一样的窗户似的。故事开篇“我”便察觉到了古宅墙上的一个并不明显的锯齿形裂缝,它为令人惊悚的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小说的最后,古宅正是在暴风雨中沿着这条致命的裂缝裂开,而最终倒塌的。这个锯齿形的裂缝无疑是爱伦坡精心构思设置的,它象征着厄舍家族致命的性格缺陷,预示着这一家族最终覆灭的悲剧命运。这些象征意象使得小说的内容寓意更丰富、更具美感,也使得恐怖效果更深入人心。

三、超自然

超自然的恐怖是爱伦坡刻意追求的。爱伦坡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凶宅闹鬼、死尸复活等超自然场景,这是他惯用的表现恐怖效果的手法。“他的作品的特征是描写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死亡、残忍和宿命,情节富于戏剧性,注重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中的气氛和效果”。在《厄舍府的倒塌》中,故事不断使读者感受到古宅具有超自然的特性。“整个古屋及周围的地区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气氛。古屋外表生满了苔藓,屋檐上蜘蛛密布,古屋虽十分完好,但他感到古屋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要粉碎,只不过有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把这些石头团系在一起,使之不至于坍塌”。爱伦坡把无生命的物体描述得栩栩如生,目的是利用这一超自然成分使故事更恐怖、更扣人心弦。尤其对玛德琳复活场景的描写更令人心惊肉跳:当“我”给罗德里克读《疯狂的特里斯特》时,我先后听到了三次奇怪的声响,它们与故事里描述的声响惊人一致。这三次声响分别是玛德琳砸开棺材、推开铁门和顺着地窖爬行发出的,每一次发出的声响都挑动着读者的听觉神经,让人紧张到快要窒息,使读者对恐怖的审美体验达到了极致。

四、结语

爱伦坡的小说中充斥着恐怖、阴森、凄惨,但是他的作品不意味着消极。他用独特的方式营造恐怖氛围,运用象征手法和超自然场景描写渲染出恐怖阴森的氛围,展现故事情节及恐怖的气氛,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吸收了哥特式小说的精华部分,并将之融入自己的写作手法中,使读者深陷其中,感悟恐怖之美。爱伦坡毕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灵的隐秘,试探人类心理的承受极限。爱伦坡笔下的“美”往往与“恐怖”共生并存,甚至到了无美不恐怖的程度。他要表明的美不是一种性质,而是通过其艺术创作使读者产生一种由恐惧带来的强烈的愉悦感,让读者乐享其中。

参考文献:

[1]陈良延,徐汝椿.爱伦·坡短篇小说集[C].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2]曹曼.追求效果的艺术家——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坍塌》[J].外国文学研究,1999,83(1):88.

[3]刘俐俐.《厄舍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3.

[4]于薇.坡小说中的悬念与象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5]朱振武.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论略[J].外国文学评论,2007(3):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