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明浩
摘 要:本文提出,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变传统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改变教学形式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凸现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中职学生的自豪感及服务家乡的意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乡土 地域文化 中职语文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地域文化,不仅能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进一步提高语文实践综合应用能力,感受地域文化的自豪感。本文以海宁乡土地域文化为例,浅谈如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一、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资源的优势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仍以统编教材为中心,教材选取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教材体现的思想与专业或职业体现的思想,其结合程度更是微乎其微。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虽然已有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加入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实践课堂”或“综合活动课堂”的理念,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语文教学还是脱离了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效果不明显。这种教学载体使教师难以开展语文的实际教学,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也根本不能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导致中职学生还是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正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学还处于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只是停在口头上、留在耳朵旁。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活力就是语文教学地域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或在教学中渗入生活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海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乡土地域文化资源充足,名人文化、潮文化、灯彩文化成为海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海宁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周边世界的美,将更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学好专业打下基础。
二、如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的教学不仅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渗透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充分蕴涵着现代文化的精华,是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海宁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它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乡土地域基础。
1.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课堂阅读教学
开展乡土地域文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海宁乡土地域文化”中,名人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别康桥》作为中职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意义深远。而其作者徐志摩作为近代新月派的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教学《再别康桥》之后,在课堂中引入徐志摩在海宁撰写的其他类似《再别康桥》的诗歌,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偶然》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课堂讨论阅读的方式探讨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并联系他丰富的爱情经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踊跃发言,谈感想,抒心怀,进一步认识徐志摩及其诗歌的特点。这样的阅读讨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乡土地域文化、发展乡土地域文化的责任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琵琶乐曲的婉转动听、变化多端,但学生对之似乎不感兴趣,因为这种诗歌对中职生而言缺乏亲切感。笔者在教学中将白居易的老师——海宁乡土地域诗人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作品引入课堂,通过类比阅读欣赏,不仅让学生体会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更可让学生加深对海宁乡土诗人的理解,品尝诗中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的创作风格,深切感到文学大师就在身边,产生自豪感和亲切感。此外,通过作品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顾况在海宁生活的情况,认识和寻找顾况与海宁文化名人的渊源。
此外,在学习一些地域古文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海宁方言用词的特点,并对比方言用语、谚语、俗语的特点,让学生将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进一步规范书面语与普通话的使用,也从中了解海宁方言生动化和通俗化的特点。
2.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课外探究教学
语文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乡土地域文化资源不仅要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进一步融入课外探究活动,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具有感染力。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语文课外探究和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地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语文课外探究海宁乡土地域文化活动中主要开展对潮文化和灯彩文化的探究。作为天下奇观的海宁潮,是大自然的杰作。通过浓郁的潮文化,在语文课外教学中开展两方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探究撰写科普小论文。建立课外科学探究小组,利用潮文化独特的优势探究钱江潮形成的原因,学习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同时提升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查阅资料、概括材料的能力。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形成对地域文化的成就感、自豪感。另一方面探究收集潮文化诗词。潮文化不仅以潮水自身产生的奇特现象而闻名,更重要的是从古到今,许多文人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利用课外探究活动,收集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潮文化的诗词,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从乾隆到孙中山,把收集到的诗词集中起来,开展诗词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地域文化认识的深度。endprint
海宁的灯文化因硖石灯彩而得名,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始于唐而盛于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这一厚重文化底蕴,开展寻找灯彩文化起源活动,探究工艺制作流程,品味灯彩(灯面)装饰文化(图案、诗词、历史典故等)的多样性、丰富性、历史性、人文性,将探究活动所得的结果通过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载体进行展示,多渠道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旨在让中职学生乐于学语文,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舞台剧表演、演讲、职业模仿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乡土地域文化学习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皆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
根据语文教材不同模块的具体要求,以及海宁乡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借助“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举行海宁籍作家作品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进行朗诵(如徐志摩、穆旦、王国维等作家的作品);举行专一类题材活动:徐志摩诗歌赏析会、金庸小说华山论剑探究活动、王国维诗歌意境研究活动;举行“我与海宁乡土地域文化”征文活动,描写乡土地域文化,体味乡土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优美性;举行搜集海宁谚语、海宁歇后语活动……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乡土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升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三、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地域文化教学是“大教育”的一种观念,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拓宽了教学空间,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阵地交相辉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师具有教学个性、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同时还能时刻在教学中保持新鲜感,并呈现出特有的文化景观。对学生而言,乡土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让他们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广阔的表现空间,充分发展多元智能,全面、综合地发展。
1.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打破了以统编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拓宽了教材的外延,提升了内涵,增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缓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这种突破书本与课堂局限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的意识。
2.滋养学生心灵,提升人文价值
乡土地域文化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中职学生在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无奈、失落,改变了审美得不到发展的困境。乡土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扩展学习的视野,丰富文化底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转变评价方式,改革教学理念
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对本地域文化中的民俗、名人等较为熟悉,他们愿意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本地文化。乡土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转变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开阔视野。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理念,同时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地域文化资源,改变了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不仅能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教学关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与社会中,实践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家庭生活,积极思考、感受生活,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