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依托离退休教职工资源开展Human Library服务的探讨

2014-08-18 10:07刘亚丽李海英郎婷婷张峥嵘于晓梅
现代情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隐性知识读者服务

刘亚丽 李海英 郎婷婷 张峥嵘 于晓梅

〔摘要〕Human Library(真人图书馆)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一种阅读模式,读者“以人为书”,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阅读,以达到相互沟通,增强理解,消除偏见,促进和谐的目的。依托离退休教职工的隐性知识资源开展Human Library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离退休教职工、图书馆及高校的共赢,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模式的意义及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新启示。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离退休教职工;隐性知识;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49-03

Human Library(2010年1月前被称为Living Library),即真人图书馆,起源于丹麦,是由罗尼·艾伯格(Ronnie Abergel)及其4位朋友于2000年共同创立的一种非政府性质的“停止暴力”组织,活动中以具有不同经验和背景的人作为“图书”,采用面对面对话的方式进行阅读,旨在加强交流,鼓励理解,停止暴力,消除偏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它通过简单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空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参与者的热烈欢迎和青睐。目前,已有近50个国家举办了200多场Human Library活动,可见Human Library这种新型服务模式的巨大力量。2008年,美籍华裔图书馆学专家曾蕾教授将Living Library理念引入中国,此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江苏大学、石家庄学院等几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开展了相关活动,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类似,多以优秀在校学生作为“Human Book”,就其经验进行讲述和交流,存在开展机构较少、“Human Book”来源单一、研究内容不全面等问题。目前我国在Human Library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有待深入研究。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中存在着“二八法则”中最优秀的20%那部分“重要人才”[2],他们曾经是业务尖子、领军人物,处于高校人才群体中的核心地位,蕴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本文提出的依托离退休教职工资源开展Human Library隐性知识服务的模式(以下简称该模式),将通过新颖的Human Library阅读方式使这些宝贵的隐性知识资源得以“流通”。这将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深层次知识服务和高校关工委工作带来新启示。

1依托离退休教职工开展Human Library服务的意义1.1满足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的高级心理需求

我国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的幸福度居中下水平[3],尤其是刚离退休的教职工存在着因脱离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失落感、因子女不在身边或交际范围变窄而产生的孤寂感、因“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抑郁感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度。“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邀请离退休教职工加入到“Human book”志愿者行列中来,鼓励他们以开放的态度与读者分享其经历、经验或知识,使其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被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精神境界在服务中得到升华,使他们“老有所为”;Human Library的分享是双赢的,读者积极的求知态度及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也将激励和启发着每一位“Human book”,使他们“老有所学”;通过与青年读者的交流,缩小了代沟,丰富了生活,愉悦了心情,使他们“老有所乐”。可见,离退休教职工通过参加这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既体现了自我价值,又丰富了个人阅历,满足了他们的高级心理需求。

1.2满足读者的期望值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信息的获得更加便捷与多元,传统的“读书”大有被冷落的趋势。Human Library中“读人”的阅读方式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表达,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读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情绪与思维方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这种多元化、人性化、新颖的自由阅读理念和氛围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不同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各异,而图书馆工作者的学科知识却是相对固定的,难以全面满足各类学科读者的不同需求,因此,以德高望重,具有政治优势、知识优势和经验优势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以载体的Human Book志愿者,因其与读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距离,更容易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热情,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软实力,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期望值。

1.3实现高校图书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流通

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不仅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流通,更要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传播[4]。隐性知识存在于人脑之中,源自于亲身体验,很难用文字形式记录和转移,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多变性和差异性,高校隐性知识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5],图书馆对隐性知识资源的挖掘和传播尚处在摸索阶段[6]。本模式通过读者与Human Book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隐性知识的挖掘、转化和共享提供了绝佳的平台。离退休教职工、读者和图书馆员贡献的智慧、分享的知识、交流中达成的共识等共同构成的宝贵隐性知识库,是对图书馆显性馆藏资源的有力补充。Human Library参与者的心智在良好的知识服务氛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中得到启发,通过愉悦的交流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显性表达和快速传播。

1.4完善高校的呵护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该模式为学校搭建一个呵护离退休教职工、在职教职工以及大学生的平台,使离退休教职工的一些思想和学术风格得以传承和发扬,思路和灵感得以实现,老有所为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是对离退休教职工的精神呵护。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高校培养和打造一批优秀拔尖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必须“注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7],该模式充分发挥离退休教职工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对青年教职工起到一定的传帮带作用,是对青年教职工的一种呵护;该模式作为一种创新阅读疗法有利于解除个别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形成的心理障碍,解决读者心理问题,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呵护,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维护学校和社会安定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endprint

2该服务模式的实施方案

Human Library活动中,读者所借Human Book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而是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的志愿者,读“书”则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而起到传播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作用,其管理方式和运作流程与传统模式也有所不同。该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2.1科学规划,充分做好Human Library的前期准备工作高校图书馆要积极筹划,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成立

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开发管理平台等,扎实做好Human Library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图书馆可以联合离退休管理处、学院办公室、宣传部等单位,通过学校网页、宣传海报、BBS、电子屏幕、广播、QQ群等渠道加大Human Library活动的宣传力度,号召大家了解并加入到Human Library活动中。提前向广大读者公布Human Book的书名、内容简介、索书号、上架日期和借阅时间等信息,方便读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加借阅活动;建立Human Book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制定该模式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可考虑自行研发或通过TPI等现有数字化平台搭建Human Library的后台“书目”数据库,并提供仓储空间完整地储存Human Library“书目”以及相关内容。对通过审核后的“Human Book”志愿者进行统筹的管理和发布,根据“Human Book”的借阅时间、专业特长等情况科学规划,有组织地开展服务活动。

2.2充分调研,“采编”Human Book资源

图书馆要对读者需求和离退休教职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与离退休处等学校相关部门合作,“采编”真人书。要有针对性地对Human Book志愿者的年龄、专业、学科、特长、性格、时间保障、工作积极性等指标进行充分考察,做好遴选工作。主要选用65岁以下、家庭负担较轻、身心健康、善于沟通、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有耐心和服务精神的离退休教职工志愿者担任Human Book。图书馆相关人员编目之前一定要切实了解老同志的想法,共同探讨编目信息。根据每本Human Book熟悉的领域和特长合理标注书名和书目简介等标签,并于上架前与Human Book进行核对,尊重其意愿。充分发挥每一位志愿者的自身优势和特长,使其在Human Library服务平台上能够展现和发挥自身价值。

2.3明确目标,培训Human Library活动参与者

Human Library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开展前要充分做好相关培训工作,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方案、考核培训效果,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系统培训。对于图书馆员,要通过培训贯彻服务理念、运作模式、沟通技巧、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Human Books志愿者,要结合专业、性格、能力、知识水平等情况,因人而异地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一本Human Book都能够熟悉工作职责和内容,掌握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技巧,使其尽快进入流通环节;对于读者,也要进行简单的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Human Library的阅读方式,如尊重Human Book,文明阅读,不要过多涉及隐私或标签以外的话题等。具体培训形式可采用岗位培训、主题讲座、业务研讨、教学示范、影像观摩、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以老带新、归纳总结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定期开展Human Book、读者及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围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组成学习共同体[8],互相学习、分享体会,提升Human Library参与者的实践性智慧。

2.4制定“流通”规则,借阅Human Book资源

制定人性化的借阅规则,对借阅时间和地点、借阅程序、借阅形式、读后感反馈等进行详细规定。图书馆可提供信息共享空间等休闲阅读场所,并配备计算机、电话、投影仪等设备,提供咖啡、茶水等服务,使读者和Human Book在温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交流、共享与传播。图书馆可以为每一次阅读配备一名相关专业的学科馆员进行辅助服务,并对交流内容进行记录,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征得借阅双方的同意后,将这些资料通过管理和发布平台对全校读者开放,实现知识共享。同时,这也是对专业学科馆员的一场实践培训,能够提高学科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可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借阅方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跳跃性思维随时索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单向过程,而是一种充满乐趣、互动的享受[9]。读者阅读Human Book的同时,Human Book也在阅读着读者,从读者那里获取了信息,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2.5引入评估机制,激励Human Book资源

图书馆Human book志愿者具有流动性大、服务时间短、计划安排多变、管理标准不统一等特点,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因此,要根据他们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采取形式、措施和方法不同的管理模式。科学的评估机制是促进和提高Human book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通过评估反馈可以帮助真人书志愿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评估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服务时间和频率、服务效果等,可采用图书馆评估、真人书自评、真人书互评、读者评估等评估形式做出公平、客观的综合考评。

通过长效激励机制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提高Human Book的工作热情,避免其无畏流失。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对老同志的激励应重点放在满足其被尊重、被需要上[10]。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图书馆服务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报酬。因此,对于他们的激励行为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注重满足他们的高级心理需求,肯定他们的成绩并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图书馆可因势利导,用认同感、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来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尊重,得到心理上的安慰。通过表彰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大力宣传Human book所做的贡献,使之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要为离退休教职工志愿者提供一个“馆藏”场所,以体现对其奉献服务的鼓励和回赠。同时图书馆工作者要对Human Books志愿者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建立密切的个人友谊,营造友好融洽的氛围,让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进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3结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基于对话的阅读体验,依托离退休教职工资源开展Human Library服务新模式是实现离退休教职工、读者、高校和社会共赢的创新之举。高校具有开展该模式服务的环境优势、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只要纳入良性与持续发展的轨道,其发展潜能必将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和离退休教工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契机,并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A‘living librarythat opens minds[EB/OL].http:∥www.Latimes.com/features/books/la-caw-word-play16-2008nov16,0,1731686.story,2012-01-08.

[2]“二八法则”和“长尾理论”[J].出版发行研究,2008,(6):53.

[3] 陈春,王大涛.高校老年人幸福度的调查分析——以西部省份某地方高校为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8):3980-3982.

[4]李恬.知识服务模式下编目工作隐性知识开发研究[J].现代情报,2013,(5):14-16.

[5]祝胜男,宋惠东.离退休党员干部隐性知识优势在大学生党建中的发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14-115.

[6]吴云珊.Human Library开创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62-65,55.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1-01.

[8]刘辉.高校图书馆馆长学习共同体研究——以杭州部分高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13-16.

[9]陈永娴.实现全民阅读的助推器——介绍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计划”[J].图书馆论坛,2008,(4):118-120.

[10]欧兵,艾鸿,邹涛.当前关工委老同志参与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80-81.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人图书馆隐性知识读者服务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何泛泛和她的“真人图书馆”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