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爱
【摘 要】我们的数学课堂只要抓住一个中心,扣住两条线,过好三个环节,处理好四种关系,就一定是有效的,甚至于是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有效;1234
平时我们教师常说: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意即我们的教学要有效果 、有效率、有效益。题目中的1234代表什么?“1”表示一个中心;“2”表示两条线;“3”表示三个环节;“4”表示四种关系。只要我们做到了这1234,我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能跳出无效或低效的困境,步入有效教学的佳境。
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余文森教授指出:“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同时他从六个方面——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层次、发展的形式、发展的机制、发展的时间、发展的主体表达了自己的发展观。我们的数学教学和我国的经济改革那样——发展就是硬道理。
两条线
数学知识一般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即在课本上的显性的各个数学知识点;暗线,即蕴涵在知识体系中的隐性的“数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看到表层、显性的东西——课本中的知识点,忽视了对深层的、隐性的数学思想的剖析、理解、掌握。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是显性的知识点,但它的后面就隐含着“猜想 ——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数学思想。只有掌握了“猜想 ——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数学思想,才算学懂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
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挖掘蕴涵在知识体系中的隐性的“数学思想”。
三个环节
1.精心备课
精心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在上课,听课的所有教师都入迷了,课后有人请教这位名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淡淡的回答说:“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昨天晚上只用了15分钟。”我们要像这位名师那样——“准备一辈子”,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去设计每一节课;要像于漪老师提倡的那样,丢开教学参考书,独立认真地钻研教材。重在于备学生、备学法、备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2.少教多学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新课程提倡“少教多学”,就是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正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关键点上适时适度的点拨。
3.精设巧练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解决的。因此,教师要精设练习,做到四性:突出重点,练习要有针对性;启发思维,练习要有思考性;循序渐进,练习要有层次性;激发兴趣,练习形式注意多样性。学生通过巧练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种关系
1.三维目标彼此之间的关系
数学新课程标准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的提法,从三个方面出发,制定出三维的课程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忽略不计。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书呆子,高分低能。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2.教学起点与终极目标的关系
起点是开始,这好比百米赛跑样,起点好,才有好的成绩。学生学习起点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无数个起点,也有无数个终点。高明的教师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起点问题,选点准,这个点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茨基所说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互动、对话、努力、创造,带领学生甩开膀子向最远的终点冲刺,不断地冲刺,直达终点。
3.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法和学法是矛盾的统一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学。它们具有相同的指向性,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其指向都是让学生开发智力,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它们还具有制约性,它们相互制约着。传统的教学是单极的,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新课改后,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学的方面,重启发、重内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代教学的时尚。学法的指导不仅成为教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已成为教法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4.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充分说明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孟不离焦,焦不离孟,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信马由缰;没有生成的课堂,等于没有生命的课堂。预设与生成都要把握好一个“度”,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抓住一个中心,扣住两条线,过好三个环节,处理好四种关系,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甚至于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工业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