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攀
【摘 要】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传世名家都离不开这一过程。临帖的方式分为实临、背临和意临三种。初学之人多以实临为主,即对照字帖,一笔一划,写出与原帖非常接近的字。那如何才能做到?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实临的具体步骤不断练习,在具体临写过程中除基本笔画的运用外,还需要关注范字的结构以及笔法的运用。本节课将以欧体字为临写范本,通过“日”、“久”、“天”三个字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实临的四个步骤,并且在临写过程中学会三种笔法:轻重对比、笔画呼应、外在形态。最后通过临写“長”字,综合运用这三种笔法进行临写。从而在反复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实临习惯,也能通过具体例字的教学掌握三种基本笔法,为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临;步骤;笔法
教学目标:1.介绍欧阳询及《九成宫醴泉铭》,让学生初步了解其书法风格。
2.让学生掌握实临的四个基本步骤。
3.学会实临的三个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实临的基本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字帖和文房用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你们是怎么练习书法的?(指名交流呢)
2.刚刚大家所说的练字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实临(板书)。它要求我们能照着字帖写出与原帖非常接近的字。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唤起学生的临写经验,从而进行总结,引出课题。】
二、介绍欧阳询及《九成宫醴泉铭》
1.今天我们要临写的是欧阳询的字,人称欧体字,其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
2.讲述欧阳询练字的故事。我们在练字的时候,如果也能像欧阳询一样认真钻研,也会大有长进的!
3.欧体字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整,布白匀称,字画安排紧凑,法度森严,被称为“楷书之首”,其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人学习楷书的范本。
【设计意图:揭示教学内容,以欧阳询认真读帖练字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联系课题,又充满趣味性。】
三、学习实临的四个步骤
1.拿到一本字帖后我们如何进行临写的呢?(指名交流)
2.总结实临的四个步骤(板书:一读 、二临、 三验、四改):
四、按照实临的步骤,依次学习三种笔法
(一)通过临写“日”字,学习第一个笔法:轻重对比
1.我们来按照这四个步骤临写这个“日”字。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二临。请你边继续读帖,边临写2个“日”字。
3.三验。(展示学生的作品)让我们来对照原帖检查一下。他的字有什么问题?(指名交流)
4.四改。请小朋友们自己对照原帖检查,修改。
(二)通过临写“久”字,学习第二个笔法:笔画呼应
1.利用刚刚学到的轻重对比,我们来读一读这个“久”字,你有什么发现?
2.熟能生巧,我们赶紧来试着写一写吧,注意笔画的轻重、撇捺写舒展哦!
(生写,师口述写法,行间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撇轻捺重做到了!对照着字帖,谁来说说他的字有什么问题? (指名交流)
4.是的,在读帖时除了要注意轻重对比,还要注意(板书:笔画呼应)做到了呼应,撇捺才会舒展。
5.那怎样做到呼应呢?看老师是怎么运笔的。(侧身展示)撇出尖后,笔断意连,不要停笔,直接由撇到捺。看清楚了吗?跟老师一起书空试一试。
6.掌握了这个笔法,相信你会写的更棒的,赶紧尝试一下吧,再写1个。
7.对照原帖,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然后修改。
(三)通过临写“天”,学习第三个笔法:外在形态
1.下面,我们再来运用刚才所学到的两点读一读这个“天”字,你有什么发现?
2.赶紧活学活用,写2个天字吧!注意轻重对比和撇捺呼应哦!(生写,师口述写法,行间巡视指导。)
3.(PPT展示外部结构示意图)看,左边两橫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在一条直线上,右边橫的收笔和捺脚可以连起来,下边撇和捺的收笔也在一条线上,这样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指名交流:梯形)
4.是的!我们在读帖时,还要读出字的外在形态(板书:外在形态)
5.根据字的外在形态系,我们才可以找好位置,定好笔画的起笔和收笔。请大家再试着写1个!
6.生写,师行间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日”“久”“天”三个字的教学,层层推进,引出三种笔法。】
五、综合运用三种笔法,临写“長”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上“轻重对比、笔画呼应、外在形态”来自己临写2个“長”字吗?注意按照实临的四个步骤来写哦!(生写,师口述写法,行间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按照实临的四个步骤,通过综合运用三种笔法进行“長”字的临写,从而将所学达到内化。】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实临”这种临帖方式,知道了实临的四个基本步骤:一读、二临、三验、四改,学习了三种笔法:轻重对比、笔画呼应、外形美观。最后我们还写了一副作品——日久天長!希望小朋友们能向欧阳询一样认真读帖,也能向他一样日久天長,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争取在书法创作上更进一步!
【设计意图:以欧阳询故事开头,再以其结尾,将整节课形成一个整体。】
七、板书
欧阳询楷书——实 临
一读 轻重对比
二临 笔画呼应
三验 外在形态
四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