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2014年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已经结束,7.4%的增长数字多少让人松了一口气。下半年是否还会像上半年这样有惊无险?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要想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着眼于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严峻现实,重视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和中长期预期,重视主动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及时采取一些新的调控思路和异于往常的举措,供给端改革和需求端调节并重,这样才能既有助于短期稳增长,更可以为长远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根本的支撑。
稳增长首先要稳投资,稳投资离不开稳定房地产投资。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表现萎靡,投资增速14.1%,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崩盘论”、“拐点论”甚嚣尘上,市场短中长期预期均较为悲观。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过快,仍是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乃至整体经济增速的主要负面因素。
必须要看到,房地产市场持续萧条,将会引发上下游产业链凋敝、投资放缓、失业率增加等问题,严重时更危及社会稳定。房地产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尽管近些年来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较快,但考虑到中国的独特国情和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并不存在明显的、全局性泡沫,全面崩盘实属耸人听闻,过度悲观并不可取。
稳增长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进行微调。应着力引导楼市合理需求有序释放,尽可能延长和平缓房地产去存货的过程,让风险的释放更自然、平稳,避免房价大起大落,避免对就业和民生、地方财政及銀行资产的过度冲击,减少对于实体经济的损害。
为此,应适当调整有关政策,尽快稳定并改善市场过度悲观的预期。鉴于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需转变房地产调控思路,从前期一味抑制需求、增加供给,转向适度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适度控制供给过快增长。
鉴于目前商业银行已大幅收紧对房地产的贷款业务,未来需要重视房地产业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可考虑适当放松对于上游房地产开发的贷款,避免资金链的断裂所引发的结构性乃至系统性风险。
继续鼓励支持首套、中小户型住房消费,优先满足其贷款需求。让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逐渐淡化行政性限制手段的运用,鼓励支持部分供需矛盾并不突出的城市放松限购、限贷、限价。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松落户限制。
盘活存量,适当减少土地供给,适当减缓棚户区改造和其他类型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防止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稳增长需要重视发挥资本市场的独特作用。我国股市萧条已久,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的需要,在经济发展中事实上已被严重边缘化,各项重要功能在最近一段时期几乎丧失殆尽。
当务之急是把股市激活,凝聚人气,提振士气,使之尽快繁荣壮大,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信心进而影响和带动投资、消费增加,并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真正使股市释放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因而,未来需要尽快落实资本市场新“国九条”,进一步完善股市发行、退市、交易和投融资制度,改革股指期货套保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分红、监管等制度;大力倡导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回购股票,支持鼓励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重启T+0制度,减免交易印花税,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消费、优化投资、调整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善融资结构、缓解间接融资风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宏观调控应坚持“中线思维,区间管理”,对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等分别设置过热和过冷的区间预警指标,每年所确定的经济运行预期目标应该被看作是调控的中线,而非“底线”或“下限”,并在每一个年度进行适当微调。
只要经济在目标区间内运行,没有触及“上限”和“下限”,就应保持政策稳定,保持战略定力,不应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提高对增速放缓的容忍度。
这样围绕中线进行调控,会给市场主体更加明确的预期,会使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更富弹性,使调控更加主动、灵活,上下都有回旋余地。这是真正“稳增长”的思路和做法,而非疲于奔命“保增长”的被动应付。
从政策工具来讲,适应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的演进和过渡状态,当前的宏观政策也需要有新的政策框架和政策调整,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的创新也要成为常态。
宏观调控不能光靠货币政策单打独斗,货币政策毕竟还是总量政策,对资金定向流动很难监控,在调结构上效果有限,不宜过于细化定向到具体行业或投资项目。
有鉴于此,未来应更多运用财政政策手段。结合当前推动的税制改革,应采取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减税,真正体现财政政策积极的取向。鉴于国家层面债务率仍旧安全可控,中央政府可考虑适当增加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逐步有序地转移到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全面债务重组。
财政政策中还有很多效果很好的结构性工具,应当适时出手,比如:给服务业减税,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资本支出以贷款贴息或坏账准备金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以定向减税、减负、贴息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给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真正的实惠,等等。
如果我们能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起来,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控风险和惠民生等多重目标,就可以很有信心地交出一份全年经济发展理想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