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灰色

2014-08-18 16:20李佳芮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平衡审美理性

李佳芮

摘 要:灰色,让我更加清晰得感知色彩的冷暖;灰色,与我的灵魂之间永远保持一个妙不可言的距离;灰色,在我理性的思考和下笔后产生;灰色,让我偏爱于对它的审美;灰色,让我保持独立的人格。

关键词:理性;平衡;创作;审美

对于色彩,人们做足了研究,也得出了诸多客观的、理性的诠释。著名艺术家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和《点线面》中,就做了许多关于色彩的全面的研究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去强行分析色彩,会给我一种机械和压迫感觉,色彩应该是自由的,我更喜欢康定斯基谈及的那些对色彩精神方面的内容,特别在和音乐联系起来时候,他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键锤,精神是多位的钢琴,画家是手,一只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精神发生震颤的手。”他说:“色彩的和谐只能建立在相应地震颤人的精神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也是每个人对色彩所具有的一种天赋。因此,我比较排斥用科学去分析色彩,下什么定义。对于我自身而言,如果我作为这个震颤人,这种震颤多会产生在“灰色”上,而这种精神也从这里发掘。

灰色,绘画上称为高级灰,灰色的运用一般在会形成一种“高调”的画面,产生一种微妙的色彩关系,色与色之间的界限不那么严格,相互掺杂,达到一种高度的平衡。

灰色,让我更加清晰地感知色彩的冷暖。高调的冷色在画面上凝结,一动不动,像冰一般,使我加深了冷的感受,在这凝结的冷色中,即使掺杂着一丝暖色,都会让我倍感温暖,反过来亦是如此。正是因为冷暖之间如此的细微,才会让我用心去体会,从而去放大这种感受。有时,那种感觉转瞬之间变得模糊,甚至消失殆尽,然后迫使我又用心去追赶它,我把它当作是我和灰色之间的沟通和打趣,我需要这样一个让我忠实于它的乐趣点。那种浓烈的色彩,反而会干扰我对色彩的感受,这是我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闫平的作品的感受(仅仅是对色彩的感受而言),那并列的朱红和普蓝,界限是那么生硬,让我感觉它们都在极度的跳跃的,红色更红,就连普蓝也表现出火热的一面,这破坏了我想要对它进行一种理性的感受,但如开始所说,这也是她对如此用色的独特天赋所在(色彩的浓烈和灰暗绝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就个人而言罢了)。

灰色,与我的灵魂之间永远保持一个妙不可言的距离。何多苓在谈到印象派绘画时这样写道:“色彩,毕竟最能满足视觉的活动,它似乎纯粹为视觉纯在的,是对后者劳动的补偿,但我意识到,对于我的艺术,色彩,是一个陷阱,我越是被它吸引,理智就越强烈地要求远离它。”我也深切感受到,自己绝不能掉进色彩的陷阱中,被他们渲染的歇斯底里,感性取代理性。如果只为用它们博人眼球,那样的美是经不住时间的。“在感官充实的地方往往共存着灵魂的缺乏。”我选择在灰色中寻找自己的灵魂,它能让我真正的安静,从而与色彩之间建立起一段距离,这段距离让我永远不失理性。不去逾越这段距离,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灰色,在我理性的思考和下笔后产生。后来慢慢发现,创作中很少出现突发灵感,然后即兴创作的情况。很多时候条件不允许,再者,我们足够的熟悉我们周边的环境,很少有机会遇到刺激心里的新的点。大多时候都需要我们理性的去编织那些小的感动,进行扩大。色彩的使用,我会理性的在内心中酝酿,然后在过程中主观的让色彩纯度降低、变灰,形成高调的作品。俗气的说,作品就如同是艺术者的排泄物,总是在吃过东西消化后产生,它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一定时间,伴随着一些感性,一同释放,从不会空穴来风。在创作的这一过程中,先动了笔,后动了情,美的灰色,总发生在其理性和感性的交织之后。

灰色,让我偏爱于对它的审美。我喜欢看高调的绘画作品,里面的灰色如同水泥一般将主体物凝结在画面上,也让瞬息的美得以保存。同音乐相比,绘画往往是凝定的、瞬间的。而人们对于绘画作品产生的心理上的共鸣往往也是转瞬即逝的,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复杂多变的,对事物的感受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对画的审美也是同样,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一幅色彩浓烈的抽象画。因此,我喜欢上了高调的作品,画面呈现的和人类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平衡,一种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其中的灰色会让我冷静,浅淡、朦胧的画面也不会过多地让我被作品表面的形象和颜色所迷惑,“看”也及时地从眼睛转到心里,在画面之外完成对其的审美,这样一种感受作品的方式对我来说是深刻的。我不会想要过多的揣测画面在表达什么,准确地挖掘作品的叙事性,仿佛作者通过作品真的在述说什么,有时它们是“聋哑”的,我想要自己去体会一些新的东西,用心。荣格说过:“谁要在外在观察事物,就只会看见已成之事,觉得它们恒久不变。观察内在就会懂得一切都是新的。”

灰色,让我保持独立的人格。想要做出自己真实的作品,首先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它是高于现实的真实,做到这一点很难。当下,人们都处在时代精神下,受制于物质,受制于欲望,受制于教学楼。我们的面前总出现各种各样的“榜样”,我们活的也是“榜样”的生命,时代精神让我们过于想要成为“英雄”,同时也抹杀我们的深沉精神,人们在时代精神下极力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却不知深沉精神往往需要远离这种“聪明才智”,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有时候我的内心也会因欲望和患得患失而狂躁不安,这时我需要灰色让沸腾的血液冷却,静静地看一两副高调的画,或是拿起画笔在画布上扫出几笔灰色,脱离时代精神的阴影,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居于独处,思考自身,从而保持独立的人格。

我与灰色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1]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何多苓绘.天生是个审美的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 荣格.红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平衡审美理性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