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看甘肃“花儿”的当代变异现象

2014-08-18 16:24萧昱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甘肃花儿

摘 要:“花儿”作为一种民歌,是衍生于农村的口传文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转型发展,“花儿”也渐渐失去其原来固有的生存空间,不断发生文化变异,呈现出偏离传统文化的势态。以下本文就将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看甘肃“花儿”的当代变异现象。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花儿;甘肃;当代变异

0 引言

在文化生态学意义上,民歌花儿在社会中的变异,是正确的生存选择现象,也是文化与生态环境不断相适应的必然后果。甘肃“花儿”要想在当代有更好的发展与传承,就要适当地做出转变与创新,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以下本文就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浅析甘肃“花儿”的变异,以下就做具体介绍。

1 甘肃“花儿”简介

甘肃“花儿”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原创性、原土性以及多元性的文化特点,“花儿”之中还涉及音乐、文学、民族、民俗、人类学以及美学等学科,是深厚艺术价值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是解读民族民间文化的特殊材料。甘肃“花儿”音乐工作者,经过努力收集整理,不仅录制大量宝贵的原生态音响资料,同时也记录出版许多花儿词曲,保留以及传承民间歌曲花儿,同时也为后来人研究“花儿”的当代变异现象做出参考。[1]甘肃“花儿”在文化生态视角下,也随着原有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转变,在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甘肃“花儿”也需要突破传统限制,为花儿的传承“松绑”,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借鉴。

2 当代变异下甘肃“花儿”的生产与发展

对于我国当前民族音乐中,在文化生态视角下,“花儿”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能够唱出西北精神,在传统历史条件下,“花儿”音乐更具音乐魅力,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之下,“花儿”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将花儿演唱艺术能够融入专业声乐教育中,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花儿音乐,不仅可以保护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可以确保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花儿”民族音乐有更好的传承。[2]甘肃“花儿”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它具备“艺术生产场域”以及“生产”、“接受”的机制,花儿也突破为在特定空间、特定群体,转变其发展形式。社会的转型,动摇了甘肃“花儿”的生存基础,在农业、乡村的、封闭以及半封闭的传统社会,甘肃“花儿”也在封闭的乡村生活与世代的传承人之间,形成不断的突破与变异,不仅社会发展瓦解甘肃“花儿”的数百年传承主体,同时也使甘肃“花儿”有了新的发展机制,[3]改变甘肃“花儿”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导致甘肃“花儿”传承主体发生分化,消散了传统花儿的传承主体,并突破了传统花儿歌手的形式,而成为演唱主流,以新的审美标准以及艺术方式,将甘肃“花儿”展现在大众面前,甘肃“花儿”不再是令人陶醉的个性化、风格化,而是不断的追求时尚化与多变化,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自然美,加大了甘肃“花儿”的异变。

3 浅析当代文化生态学下甘肃“花儿”的变异

从多学科、多视角地文化生态学角度,研究甘肃“花儿”音乐,阐述各类花儿的旋律形态,研究花儿旋律形态的历史变化,这些都体现出花儿的变异,不仅失去花儿原有的风味,更使得甘肃“花儿”呈现出文化生态学的变异。

(1)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文化生态学角度中,认为任何文化的发生都需要与时代相呼应,应该能够适应同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甘肃“花儿”的变异,正是为适应这种时代需求而产生的转变。甘肃“花儿”本是传统的农耕文化产物,甘肃“花儿”在形式、内容中都体现出农耕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4]然而随着在城镇化的发展,甘肃“花儿”的生存环境也发生根本上的变化。甘肃“花儿”与西北民歌、藏族民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时代的需求之下,甘肃“花儿”不再是对人们情感的释放与解脱,也不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友、传情手段,甘肃“花儿”在时代发展中呈现出文化生态学特质,产生变异,以歌传情,以更快捷、更直白的方式,以花儿大奖赛、花儿舞剧、音乐剧等多种表演形式,为人们展现“花儿”音乐,不仅在“花儿”音乐中大量使用现代舞台技术,在音乐节奏及和声部分更加现代时尚,同时也大大增强甘肃“花儿”的现代感,加大社会对甘肃“花儿”变异现象的认知度,拉近加大社会对甘肃“花儿”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2)科学技术的推动。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艺术也产生一定的推进作用力,在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艺术文化的传播方式、艺术文化的发展样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甘肃“花儿”的音乐流传中,可以不再通过人工演唱的形式,可以将甘肃“花儿”按照一定标准、程序,从而批量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复制品,如可以将甘肃“花儿”拷贝、CD光碟、录成唱片等,使得传统甘肃“花儿”文化产品,从其制作到欣赏、表演到传媒中,完全被现代科学技术支配,甘肃“花儿”音乐在表演中,不再是依靠音乐本身来传递情感信息,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来更加深入的展现音乐魅力。甘肃“花儿”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已经产生质的转变,甘肃“花儿”成为艺术消费市场中的产物,不再是以传统传播方式表演,改变了甘肃“花儿”原有的艺术时空,甘肃“花儿”的表演模式也被转化成普遍化、标准化以及纯数量化的数字音乐,甘肃“花儿”被科技元素“合成”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传统甘肃“花儿”艺术特性,无法继续保持甘肃“花儿”不变的艺术文化。

(3)事物发展的法则。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说,甘肃“花儿”的变异中,具备其作为民族艺术同生态相适性,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甘肃“花儿”也是在不断的主动适应环境,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甘肃“花儿”变异是针对传统甘肃“花儿”而言的,甘肃“花儿”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制约,不管是继承还是发展,甘肃“花儿”都难以保持原貌。要知道,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昨天花儿是今天的传统,今天花儿也将成明天传统,坚守传统保持甘肃“花儿”的原貌,只会使甘肃“花儿”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失去民族音乐应有的功效。因此,只有不断颠覆传统甘肃“花儿”艺术的同时,又赋予甘肃“花儿”传统文化新内涵与活力,激发、创新甘肃“花儿”发展中的意识思维,才能够推动甘肃“花儿”民族音乐精神的发展延续。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甘肃“花儿”音乐发展中,需要结合当代音乐文化中的优势,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也不能忽略民族“花儿”音乐中的传统,应该追崇文化生态学理论,只有不断深化融合“花儿”音乐与当代音乐,在保留“花儿”音乐韵味的前提下,才可以传承独具特色的“花儿”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 张志娟.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03).

[2] 曹婧.唱出来的西北精神——浅谈“花儿”的文化功能[J].绥化学院学报,2010(01).

[3] 周亮.河湟花儿的文化渊源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05).

[4] 戚晓萍.“阿欧怜儿”的程式和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9(04).

作者简介:萧昱,教育硕士,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女高音,从事声乐、合唱、合唱指挥等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甘肃花儿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大美甘肃
那些花儿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