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及其问题探析

2014-08-18 02:57陈晓东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受助者实务理论

李 航 陈晓东

(沈阳化工大学 社会科学系,辽宁 沈阳 110000)

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总结与提炼出来的,是由一些概念、定理与假设构成的综合系统。它吸收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社会工作实务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该自觉地以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专业实践。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是从为存有各种问题的个人提供专业帮助逐步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缺少理论的指导,专业实践很快就失去了发展方向和动力。因此,选择和发展适合专业实践的理论便成了迫切的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之构建发展到今天基本上达到了较为完善的水平,主要以社会工作原发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为主体,以护理学理论、法学理论等为辅助。可以这样讲,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是对上述主体理论与辅助理论的传授与讲解,同时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其终极目标是培养掌握发现、解释和解决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理论通才,自觉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还应该向学生传达一种利他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社会工作的本质所在[1]。具体讲,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有主体课程和辅助课程。

(一)主体课程教学

1.社会工作原发理论教学。社会工作理论教学是将社会工作自身的传统理论向学生讲授。如沟通理论,该理论认识到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服务对象的人际沟通障碍有关,沟通理论正是要为解除这些障碍提供相关的知识指导。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价值和尊严的,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应着重发现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服务对象是有理性和可以做出自主选择的人;增权理论则认为人所遇到的问题有个人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的环境原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受助者的个人权利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人自助正是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增权理论将为提高受助者的权利与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2.社会学理论教学。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有着紧密的关系,社会工作广泛吸收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并将其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实践。在我国,社会工作是作为社会学二级学科的面目呈现的,所以,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就构成了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社会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服务对象的人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的系统整体,服务对象之所以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因为系统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失去了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均衡。因此,解决问题需要重新恢复系统均衡。标签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较多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受助者往往被贴上“问题人”的标签,即使受助者的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仍然会被当做问题人来看待,进而使受助者受到长期困扰。女权主义理论更多地关注男女的性别平等问题,认为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自由、工作、发展等权利。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仅用10多年的时间,其影响就扩展到了全世界[2]。

3.心理学理论教学。心理学理论也被学术界和社会工作实践者公认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来源。社会工作在初创阶段为社会弱势人群提供服务,主要运用的就是心理学理论,这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使用最为广泛,该理论由众多概念构成,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焦虑、方位、性心理等,在早期社会工作服务中常常会以这些概念作为指导来为受助者提供服务,尤其是在个案服务中。认知理论是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也常被借用到社会工作的理论中。该理论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受助者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来自内在的错误思想,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以认知理论为指导,助其获得正确的或理性的认知能力,进而产生正向的积极的行为。行为理论在心理学的众多理论当中是与认知理论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二者有些相似性,但也存在重大差别,行为理论并不强调人的行为是由认知决定的,而是认为人的正确行为来自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当反应,这种反应需要在不断的训练和学习中才能产生。

(二)辅助课程教学。

1.护理学理论教学。在社会工作领域为受助者提供服务有时需要健康知识的教育,有时又需要一些临时性的应急护理帮助。因此,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会被经常用到。护理的对象可以是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护理的宗旨是以健康为中心,集预防、治疗、康复、优生优育等服务于一身。而护理学的常用指导理论主要包括南丁格尔的环境理论、奥瑞姆的自护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纽曼的系统理论等。

2.法学理论教学。与社会工作联系较多的法学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经济学、人权理论与人权法等,这些法学理论经常会在协助受助人解决涉法问题时用到,另外,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也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实际上就是法学理论的一种具体化表现。

3.经济学理论教学。按照研究层次,经济学理论可划分为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按照意识形态可划分为西方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划分方法。学习经济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指导意义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社会工作机构在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募款手段及在为受助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进行成本和效率计算等方面都会用到经济学理论方面的知识。

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除了前述的几类外还有法学理论的教学、政治学理论的教学、生物学理论的教学、文化学理论的教学,等等。囿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近20年来,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几所发展到300余所。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工作的教育教学问题尤其是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问题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一些方面。

(一)任课教师及学生对理论课教学和学习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的专业师生对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的认识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把社会工作的课堂教学等同于理论教学,进而认为高校的理论教学过多,实务教学过少。实际上,真正的理论教学并不包括课堂上或实验课中讲授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两大构成部分前面已有所提及,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课堂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及实验教学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的实务教学,除此以外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才是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因此,在明确了此认识误区后我们便会清楚,不是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太多,相反是太少了。很多高校专业师生还认为社会工作只是一门应用科学,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技巧、方法等。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简单对立的思想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致命伤。任何专业的地位之确立没有不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从此意义上讲,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忽视不得。

(二)理论课教学学时所占比重过小。

该问题是与前一个问题相关联的。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学时所占比重过低是有确切的数据和资料来佐证的。2012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的东北中心区社会工作研讨会上,与会的东北地区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共计24家,通过研讨会的交流讨论,得出的一个基本共识是高校普遍存在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课时比重偏低的问题,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占全部专业教学的比重依学校不同从21%到28%不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只相当于全部专业教学工作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这种状况是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要的。东北地区如此,中国内地其他高校也大体如此。

(三)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理论极其匮乏影响到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很少会讲到,学生也很少会听到有关我国本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之实际效果。虽然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适性,但其毕竟是在西方价值观体系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运用到中国如果不与我国的国情、文化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相适应,不进行理论的本土化改造,社会工作就无法在中国站稳脚跟,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的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努力发展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就成了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增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有力抓手。

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问题固然不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的理论工作教学还是有提高潜力的。为了使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能够同时有量和质的改观,更好地满足广大高校专业师生的要求,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挥其对人、对社会应有的积极功能,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加强校际间的理论教学交流。(2)利用课改平台逐渐加大理论教学学时的比重。(3)将理论教学与未来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联系起来并给予充分重视。(4)每位任课教师至少教授一门理论课程方可指导学生的实习与实践。(5)加快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供给,吸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成果进入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领域并用于高校课堂教学[3]。

三、结语

社会工作一般被认为是一门实务性学科,有些人,甚至部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长期忽视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尤其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如果不重视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教学,那么该专业不用说专业发展就是生存也会面临严重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做指导,没有自己的专业视角、原则、模式,其专业地位就无法确立,更无从谈起具体的实务实践。

严格来讲,社会工作的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尤其不能将课堂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作为理论教学来看待。此外,也不能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对立,二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指导实务教学,实务教学中的实际体会又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好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之间的均衡就显得格外紧迫。

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应是一个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国的社会工作健康良性发展,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外,专业自身知识结构的搭建特别是理论基础的夯实也是关键因素。但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尤其是理论教学方面明显重视不足,这一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给予有效应对,那么不仅不利于合格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不利于专业、学科的长远发展,而且违背了国家设立该专业并令其发挥积极社会福利服务功能的初衷。

[1]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J].中国社会工作,1998(4):30-32.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1-382.

[3]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77-80.

猜你喜欢
受助者实务理论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