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凌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简忆莱辛
郑凌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多丽斯·莱辛是战后英国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从1950年发表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到最新出版的《裂缝》,她共创作长篇小说二十余部。本文意在梳理莱辛创作生涯的四个时期,并着重关注她作为公认的女性主义作家在文学评论界引起的反响,以及莱辛本人对于作品中女性相关话题的见解。最后,总结归纳国内外对莱辛小说的批评研究。
莱辛 女性主义 小说评论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1919-)以1950年的处女作 《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一举成名,至今共发表了五十余部长、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两部自传,以及大量诗歌、剧本、散文、文论和纪实文学。她的作品题材广阔,既涵括了种族矛盾、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等当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又有女性所面临的家庭、生育、情爱等精神困惑;二十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潮,如种族主义、共产主义、现代心理学、女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等也在作品中多有涉及。她以不断创新的作品跻身于二十世纪英国最优秀作家之列,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更在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
莱辛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以社会政治斗争为题材,发表了一系列与非洲有密切联系的反映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作品。第二阶段以女性为主要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进行大胆的实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五部曲 《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1952-1969)及《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1962);第三阶段为太空小说创作阶段,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Canopus in Argos:Archives,1979-1983)采用寓言、幻想的形式显示人类面临的危机及预言世界的未来。第四阶段即八十年代至今她的创作又回归现实主义,反映和思考人和社会的真实状况,可以说这一时期她的作品题材最为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简·萨默斯的日记》(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1983)、《好恐怖分子》(The Good Terrorist,1985)、《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1988)及《再次,相爱》(Love,Again,1996)等。《金色笔记》被公认为莱辛的代表作,展现了一位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探讨了她所面临的婚姻、政治、社会诸方面的问题。小说因其深入探讨了当代女性自我认识、自我解放的道路而成为一本女性主义的必读书,并常被誉为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姊妹篇。
二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莱辛就引起了国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对她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中国国内学界对她的研究兴起于八十年代,但是这一时期对莱辛的研究比较零散,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莱辛的批评视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对其作品的研究范围明显扩大,莱辛的新近作品也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随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莱辛又掀起了一场热潮,对其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成果不断出新,出现了不少关注莱辛的学者及大量硕博士论文。
对女性问题的密切关注使莱辛被公认为最出色的女性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许多作品,无论是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还是代表作《金色笔记》都从女性独特的视角聚焦了女性的心理和生活,描述了她们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当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及男人和女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在她的长篇还是短篇小说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女性在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危机和精神状态。如《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位职业女性如何在为妻为母的婚姻生活中失去了对自己生存意义的把握,最终精神失常而自杀;《去掉一个候补》和《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则形象地刻画了当代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所面临的两性关系;最著名的是莱辛1962年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生活和社会政治活动,而且体现了她对有关历史和艺术的观察和思考。小说一经出版,莱辛迅速成了女性主义的偶像人物,该小说被称为女权主义哲学家西蒙·波伏娃的力作《第二性》的姊妹篇,还被研究者誉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圣经。
三
尽管一些评论家将莱辛的代表作与《第二性》相提并论,但也有一些批评家认为《金色笔记》恰恰表明了作者是“反女权主义作家”的身份,由此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有关“女权主义抑或是反女权主义文本”②的论争。针对各种观点,莱辛申明,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写了什么能引发激烈争议的东西,《金色笔记》不是妇女解放的号角,没有宣扬女权主义,她并不希望自己被视为“女权主义者”。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她说:“女权主义者希望从我身上找到一种我其实并不具备的东西……她们发表的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宣言毫无意义……”③
莱辛始终表明,她并没有为一个运动写作,她写的是那个时代最普遍的女性生活。她不赞同自己的作品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但女性的现实和问题无疑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她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莱辛关注的不仅是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或男性的粗暴不忠,她的作品更注重与女性相关的社会、心理、文化等具体问题的探讨,并强调男女之间平等而理智地对话与交流。《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主编玛格利特·德拉布尔说:“莱辛属于那批最早把女性问题作为小说中心的女作家,贯穿她作品始终的是对力量的恐惧和女性自身的弱点,她的每一部小说中都能找到这两者的结合。”④应该说,莱辛尤其关注现代女性特别是女权主义理想下的女性在追求自由中所面临的困境:自我的迷失与人格分裂。当然,作为一名作家,莱辛的胸怀是全人类,她认为妇女解放只是人类各大主题中很小的一部分。在1971年《金色笔记》再版的序言中她说:“就妇女解放这一论题,我当然是支持的…… (但)我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就,原因不在于这个运动的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了一个新的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不足道。”⑤换言之,妇女解放是世界进步中的一个部分,会随着其他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她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人尤其是妇女命运的描绘来展示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验,而不是为了宣扬女权主义。不难发现,小说的宗旨实际在于揭示一个事实,即现代女性在获得经济独立和行动自由后仍然面临困境和抉择,仍然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并且,莱辛还在序言中申明,她的目标是以19世纪欧洲文学大师们为榜样,创作一部全面描绘时代精神和社会道德气候的力作,正如她在《个人细微的声音》一文中说,小说中“那种温暖、同情、人道和对人民的热爱”才是文学最宝贵的品质。这种巨大的包容性也使她的写作呈现出题材的广泛和意义的多样性。因此,莱辛笔下的个体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的,有关主人公个人的人生经验的叙述也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莱辛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的处境、责任和抉择,更关注个体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社会整体和全人类的长远命运。
四
综合国内外对莱辛小说的研究,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方面:首先是整体研究和相关作家(群)的比较研究,着重关注莱辛对英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或将莱辛置于某一研究领域与其他作家(群)进行比较研究,突出共性和莱辛的个性特征。其次是对其作品主题的探讨。莱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当中涉及和探讨了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如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大国的霸权主义、原子弹核问题、全球环境恶变、现当代知识女性面临的事业和家庭的重重困境、两性情感婚姻生活中的共存与冲突,以及人到晚年的种种无奈,等等。其中女性主题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很多批评家把莱辛看做是女权主义的先驱者,相当一部分研究探讨的还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再次是对该作家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的研究。莱辛的创作不仅题材丰富,而且创作风格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变化。莱辛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对社会政治斗争的批判写实,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中期则以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为主,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进行大胆实验,最广为称道的便是其代表作《金色笔记》,它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女主人公安娜创作的短篇小说《自由女性》,第二部分是她写的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的笔记,分别记录她片断的人生和思绪。这两大部分分别被分割成4块,在《自由女性》的第一段后,分别是黑、红、黄、蓝4种笔记的第一部分,依次重复了4次。尾声之前插入了“金色笔记”,以破裂的故事分别记录和反映了安娜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及她分裂的内心世界。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这本书的结构自己做评,是一种无言的表述,通过结构方式来说话。”⑥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莱辛晚期的“内太空”探索则主要采用神话和幻想的形式警戒人类面临的危机和预言世界的未来。莱辛的创作有机地融合了写实、心理、神话、科幻、预言、探险等不同元素,反映了战后英国小说写实与实验兼容并叙的特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批评界运用了多种文学理论分析莱辛的文本,如后殖民主义、结构主义、荣格心理分析学和叙事学等,以英美为主的莱辛研究正向纵深发展。目前,莱辛因年事已高而鲜有小说问世,但评论界仍对她兴趣不减,不断尝试以新的理论视角发掘新的意义。正如罗伯特·鲁宾什坦在第一届多丽丝·莱辛国际会议上对莱辛作品所总结的那样:“身临其境的同时解构了社会与政治的历史,让她的读者看出这些历史的模式及变异几乎就是当今世界的一部分内容……多丽丝·莱辛将永久性地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在图书馆里,而且在‘我们的肌肤下’。”⑦
注释:
①也有人把莱辛的文学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或早中晚期,本文更倾向于侯维瑞和李维屏的看法,即把莱辛的太空小说创作阶段跟后来的现实主义回归时期区分开来。参见李福祥,钟清兰著:《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58-61。姜桂芝著:《多丽丝·莱辛的创作生涯浅析》,《作家杂志》,2009年第5期,97-99。侯维瑞,李维屏著《英国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723-733页。
②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注意文本吗?—关于多丽斯.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东岳论丛》第22卷第5期第16-20页.
③吴海云.多丽斯莱辛迟到30年的诺贝尔奖.香港《凤凰周刊》官方博客2007年11月21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d14501000caz.html.
④朱力安.莱辛.写作风格.译自BBC网上资料.2007年10月31日.http://www.englishonline.org.cn/zh-hans/node/7293.
⑤见DorisLessing,The Golden Notebook(London:Harper-CollinsPublishers,2007)Introduction 1971.
⑥Doris Lessing,The Golden Notebook(London:Harper-CollinsPublishers,2007)序.
⑦李晋.首届多丽丝·莱辛国际会议纪要.外国文学动态,2005(1).
[1]Fishburn,Katherine.The Unexpected Universe of Doris Lessing:A Study in Narrative Technique.Westport,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1985.
[2]Lessing,Doris.The Golden Notebook.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7.
[3]Romaine,Suzanne.Communicating Gender.Mahwah,NJ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4]Waugh,Patricia.Feminine Fictions:Revisiting the Postmodern.New York:Routledge,1989.
[5]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注意文本吗?—关于多丽斯.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东岳论丛.第22卷第5期,第16-20页.
[6]吴海云.多丽斯.莱辛迟到30年的诺贝尔奖.香港《凤凰周刊》官方博客.2007年11月21日.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b8bd14501000caz.html.
[7]朱力安.莱辛.写作风格.BBC网上资料.2007年10月31日.http://www.englishonline.org.cn/zh-hans/node/7293.
[8]巴黎评论.莱辛访谈录.邓中良,华菁译.http://www. 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50275&cid=46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