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大学生不良人格特质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4-08-18 02:57程璐
文教资料 2014年4期
关键词:单亲人格特质单亲家庭

程璐

(南通大学 人事处,江苏 南通 226019)

单亲大学生不良人格特质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程璐

(南通大学 人事处,江苏 南通 226019)

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更有集中表现。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形式、自身因素和社会处境等原因,不少人形成了自我封闭、自负好胜、缺乏安全感等人格特质。人格完善不仅涉及单亲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使单亲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构建起一个以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导,以家庭和社会支持为依托,以自我心理调节为根本的有助于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完善的网络构架。

单亲大学生 不良人格特质 成因 对策

单亲大学生由于受其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是高校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笔者结合辅导员工作,对四个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联系平时接触的一些实际案例,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质问题表征和形成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以期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单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一、单亲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具体表现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在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中,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单纯强调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良影响有失公允,确实有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个性发展也相当好,但单亲家庭毕竟是一个脆弱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1]

1.孤独感较强,易出现自我封闭倾向。

绝大多数父母离异之后,单亲大学生会被父母中的一方疏远。从教育的角度看,感情上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单亲子女造成教育的不完整性,进而遏制了他们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产生抑郁情绪,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容易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很多父母离异的大学生甚至会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不完整,觉得周围的同学都瞧不起自己,从而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缺乏积极交往、参与各类活动的勇气和青年人应有的热情。

2.缺乏安全感,易出现悲观自卑倾向。

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相比较完整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缺少完整的关爱和亲情。单亲大学生往往安全感较差,内心倍感孤独和寂寞,家庭的不完整性,往往会带来消极偏激的情绪,不能真诚地与他人交往。在这种感情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自己自我封闭,很难敞开心扉。一些单亲大学生甚至有着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和对环境的怨恨感,由此导致交往能力下降,对外界缺乏信任,缺乏安全感,与周围同学相处困难,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等情绪[2]。

在调查的4个年级的57名单亲大学生中,有32名学生有较为明显的自卑感,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使他们缺乏自信、敏感而悲观,常常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无助、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感恩意识缺失,易产生不健康的情感。

自古以来感恩都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受伤害最深的无辜孩子的情感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本来可以好好享受家庭温暖、由最亲近的人带着他们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要承受家庭突变事件带来的伤害。残缺的家、受伤的心,欠缺的爱,对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极易产生缺乏爱心、嫉妒心强、沟通困难的现象,根本谈不上感恩意识。而单亲家长既要忙于工作,又要教育孩子,十分艰辛。因此,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时,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会在家长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心生不满,他们对家长带有赎罪心理的关爱之情无动于衷,有人甚至对家长挑三拣四、表现出冷漠无情,让家长为之心寒。

二、单亲大学生出现不良人格特质的原因

1.父母不良情绪给子女带来消极影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或衰减,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表现出消沉、孤僻、忧郁等症状。[3]

家庭的破裂,导致子女情绪情感的剥夺。父母因离婚而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他们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环境恶劣,气氛压抑,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在这种不良环境下生活的子女,不仅饱尝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促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的失当。

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子女性格的形成。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人对离婚现象已经能够平静地对待,但旧的观念依然存在,家庭离异毕竟是一种离散,仍然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较大的生活、心理或者是经济的压力之下,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出现责备、唠叨,甚至打骂等不良教育行为。二是有的家长沉溺于自己的伤痛而忽视了子女的痛苦,甚至迁怒于子女,将自己婚姻的失败、无奈情绪发泄在子女身上,缺少对子女的关爱。三是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子女心存内疚,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子女、迁就子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过于溺爱。

不论家长或监护人何种表现,过分的控制或干涉、过度的溺爱都容易使单亲家庭的子女出现不良性格倾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3.自我意识发展程度偏低。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领域内的心理冲突在损害个体心理健康和造成心理异常中的作用[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伴随不安、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冲突和压力的影响,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而出现问题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开始感到适应困难,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4]。单亲家庭对多数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家庭不幸,由于青少年心理比较脆弱,往往很难面对和接受家庭的变故。父(母)爱的缺失,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积极的干预和引导,他们就容易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以暂时达到心理平衡。在很多单亲家庭中,青少年容易运用压抑或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和回避那些使他们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使其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当自身不能满足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时,就会产生更大的内部冲突和紧张,如焦虑、自责、躯体化症状等。如果这种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超过自身调节和控制能力,就会干扰他们正常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诱发犯罪[4]。

三、完善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格的对策

1.强化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交往意识。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之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进行心理和行为的沟通、交流信息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行为,是现代社会中最现实的最重要的生活现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群体之间及大学生与其他个体之间信息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情感的表达和协调能力的互动行为。大学生开展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实现个体社会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与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范围、层次有着一定的关系[6]。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由于升学压力,在中考、高考阶段学生没有更多的闲暇和精力进行人际交往。步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相对减少,大学生又处于青春期的重要时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增强,因此,我国青年时期的大学阶段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需求时期。而且在大学期间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生在与家人、老师、同学的交往中所获得的社会经验丰富与否,大学生通过广泛的卓有成效的人际交往,会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导向等,从而激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起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孤僻、悲观厌世等人格特征,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不主动、不积极。教育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5]。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充实人际交往的有关内容,也可以开设类似《人际关系学》的理论课程,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教给他们适合的交际礼仪知识、交往方法和技巧,讲授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及良好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激发单亲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引导、强化单亲大学生的交往意识,使他们变被动交往为主动交往。切忌不能对单亲大学生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嘲笑,伤害离异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交往积极性。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学校应争取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创造塑造健康人格的良好环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趋向等诸方面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要重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实际,在大学生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引导和鼓励单亲家庭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可以与离异家庭学生的监护人建立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为家长们讲授离异家庭子女在情绪、情感上的特点,并帮助离异家庭的家长学会如何与单亲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离异后如何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及建立亲子关系。家长的支持是单亲家庭大学生进入大学并维持其学习生活直至毕业就业的基本保障。单亲家长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者,对子女承担着从经济抚养到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单亲家长自身的勇气和自信,而且需要一个支持性的亲缘氛围,以便给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促其尽早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任何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实际上,正是政府制定的助学贷款和减免学费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是,由于来自单亲家庭的支持往往比一般贫困家庭更孱弱,加之单亲家长自身的弱势地位也常常令其子女难以释怀,所以仅靠助学贷款和减免学费仍不足以保障单亲家庭大学生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学习生活。在此情况下,政府如果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对单亲家庭问题予以充分考虑,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福利政策,对单亲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怀和照顾,比如,可在就业和再就业的引导性政策上,向单亲者及其子女倾斜,在学校、医院和各种公共服务中,对单亲者及其子女提供优待,等等,那么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其减轻思想负担,为其提供精神支持[8]。

[1]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

[2]刘媛,姜潮,林媛,等.单亲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604-606.

[3]赵坤,张林.心理学导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4]刘宝花,黄悦勤,字燕华,等.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3):156-157.

[5]邓世英,刘视湘,郑日昌.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50-54.

[6]余锋.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瓶颈及对策.

[7]付红梅,吴起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及完善.

[8]左鹏,张静.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以某大学女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猜你喜欢
单亲人格特质单亲家庭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隐性单亲”对儿童的危害及其解决途径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