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斌:为什么我会从歌手变成创业者?

2014-08-18 20:22
世纪人物 2014年7期
关键词:唱片专辑音乐

我依稀记得某年某月某个主流媒体的歌手大赛,在一道文化知识问答题时,某个歌手连最基本的文化常识都答错了的狼狈情形。

而如今当流行音乐歌手胡彦斌在福布斯中国举办的创业者演讲活动上侃侃而谈,谈音乐,谈产业,谈创业,谈互联网思维,谈用户体验的时候,我想,这个时代的变化真的令人兴奋!不是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胡彦斌的另一面,一个活的很透彻的音乐人+青年创业者。

===以下为胡彦斌演讲===

唱片行业不需要救赎,音乐只是改变了载体

如果把我歌手的身份脱掉,我跟你们一样,都是一个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我们都有自己内心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交流的事情:

为什么我会从一个歌手,变成自己创业,做音乐公司?我用我自己的经历,慢慢地来告诉你。

2000年,我16岁,很荣幸从几百位侯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音乐题材动画片《我为歌狂》中大部分歌曲演唱的机会。

《我为歌狂》的原声大碟,销量七百万张,数字当中还包括有卡带的部分。2002年,我18岁,发行了第一张专辑《文武双全》,专辑销量一百四十万张。还有一张唱片必须要提,1998年,大家哭得稀里哗啦地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它的原声大碟,国内销量超过一千万张。

在那个时代,我经历过唱片行业最鼎盛的时期。在那个时代,一张唱片卖出去,它可以赚十块,所谓的十块钱等于什么?就是《我为歌狂》赚了七千多万;我的第一张专辑赚了一千四百多万;而《泰坦尼克号》原声大碟,它的实体销量,就上亿了!对于现在的音乐市场来讲,一张实体要做上亿,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切都在改变。

那时候,上海声像、上海音像,中唱上海,他们都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可能他们一个月所发行的唱片,就有十几种、几十种。扳指算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可是今天,唱片行业落寞了。因为一切都变了。

今天我讲的题目,本来叫“唱片行业的救赎”,我需要更正一下,我讲的应该不是唱片行业,而是音乐行业的救赎,或者说是音乐产业。音乐的东西,重要的永远是它的本质跟内容。

它只是不停地切换着载体,从最初的黑胶、卡带、CD,到后来的MP3,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现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免费地听音乐,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但是唯一没变的是什么?是音乐的本质。

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再愿意去付钱买唱片、听音乐了。所有一切都是免费的,那些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等,他们现在开始慢慢地有了收费机制。因为前几年百度被各大唱片公司告上法庭,说它的版权机制不完善。后来慢慢地互联网开始有了收费机制,但他们的收费机制是基于音乐的高音质跟低音质的区别。低音质免费,高音质才要付钱。我觉得这件事情我没有办法去接受。因为听众没人会关心,也无法从耳机里面分辨出什么是高音质,什么是低音质。我觉得是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有点掩耳盗铃跟自欺欺人。

我去韩国做母带Mastering,发现他们已经将制作母带的对应内容载体标准,从CD改变到了MP3。母带是在唱片生产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可以保证听众最终听到的音质。当它改到MP3,你就可想而知--这时代一切都在改变,所有的东西都在被颠覆着。

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讲,我觉得用户体验,可能就是第一位。所谓的用户体验,我觉得并不是说你要做什么,关键是他们要什么?我觉得现在很多音乐爱好者,还是习惯有一个信息完整、界面整洁的曲库:可以听到高品质的音乐,看到正确的专辑图片和歌词,辅助专辑文案等等需要传达的信息。这一切也是我们那个时候听音乐跟现在听音乐一个很大的区别。这些东西因为数位音乐的方便,全部被忽略掉。但这些东西是我们不想要的吗?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们都还是想要的。

我把它想成为我的CD架,就是我们音乐爱好者在家里拥有的那个CD架,我们自己喜欢的音乐,罗列在上面。这个部分,如果把它全部打包整理好,装进你的手机带走,我每天到哪里都可以听到看到,加上合理的收费,很多爱音乐的人他愿意去付这个钱!

“我是硕果仅存的靠传统唱片出道的80后歌手”。

再从我自己讲起:

《我为歌狂》到现在已经有十四年了。我出道起的前十年,都是跟着一个老板,从一家六个人的小公司,那个时候叫上海艺风,一直到上海步升,到环球,到EMI,到最后的金牌大风。

非常非常的荣幸,我可以参与到其中。而且我觉得这所有的经历,对我现在所想要做的事情起了巨大的影响。

我可以这样讲,在华语乐坛的80后歌手中,应该没有一个人,经历过一家公司,从只有六个人,一直发展到最后,变成在华语乐坛起决定性地位。这个经历,我现在想起来非常非常地感恩。而且我觉得,在整个内地乐坛里,80后靠出传统唱片出道的歌手好像也只有我了。

有过这些经历,我才会做今天所有这些事情。

讲一些故事给大家听:

我19岁去香港发展,在一个演出后台,身边有个工作人员,他身高1.9米,突然在我面前俯下身,帮我系鞋带。我说:不要不要。我从小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跌倒了要自己来爬起。但他还是帮我把鞋带系完了,站起来的时候,他对我讲:斌斌你放心,下了班以后,我一定不会这样做。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让我知道什么是专业,专业可以让一个人的身段非常的柔软。

还有一次我在香港,那个时候我广东话非常不好,也听不懂。我去买东西,讲完之后,店员一脸茫然。我就说:你能不能讲普通话?买单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台湾人。跟我一样交流非常的不顺畅。但是他跟店员讲:不好意思,我的广东话不好。同样一句话,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从这件事情,也让我懂了一个道理:做所有的事情,都要从自身找问题,从改变自己做起。

那一年在香港,我拿了所有颁奖典礼的新人奖。香港歌手都虎视眈眈地看着我,我心里想,不是猛龙我就不过江。但内地的媒体就写我:胡彦斌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就是一个现实的矛盾。2004年我去北京发展,那一年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我发了一张专辑叫《Music混合体》,那张专辑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我。专辑里收录了《红颜》、翻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Waiting For You》,包括亚洲杯的主題曲《宣言》等等。算是我去北京的一个开门红。但是那张专辑,销量只有40万张,整个唱片行业,它在萎缩。

当年凭那张专辑我获得了很多的奖项,我第一次拿最佳男歌手,拿最佳创作歌手,包括在北京的颁奖典礼上我连最佳摇滚歌手都没放过。我拿最佳摇滚歌手的时候,汪峰坐在台下,他目瞪口呆。看他表情我知道,他心里肯定很不爽,但是我那天我非常的开心。我特别激动,觉得今天晚上,公司一定会帮我办一个巨大的庆功宴吧?我要在庆功宴上好好地感谢感谢大家。然后呢?颁奖礼一结束,一切回归到平淡,工作人员把我送回了家,好像一切成为了泡影,什么都没有,连我感谢大家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情,告诉我说,其实理想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当你在获得成功的时候,请你一定要低调。

2006年,我和“广州本田”合作了全国八场巡回演唱会。歌手开演唱会没什么稀奇,但是那个演唱会,对我有不一样的意义。从演唱会策划、谈赞助到团队组建以及执行,包括最后演唱会的导演都是由我自己。这个事情我没有在任何场合讲过,但是我来福布斯,透露一些这样的信息给大家。那年我24岁,我的合约即将到期,合约结束前的那段时间很难熬。我的新闻曝光率几乎为0。唱片公司没有预算让你去开演唱会。我想没关系,你不拨我就自己来开,我想办法开。当然了,这一切我觉得也算是挑战了唱片公司的权威。但我做到了,我们的演唱会非常圆满地结束。我希望告诉大家的是: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永远不要小看自己。我觉得这是我想要传达给大家的精神。

2007年,算是我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我和金牌大风在香港重新又续约了。续约的一个条件之一,就是我跟老板说,我要创建自己的唱片LABLE。我创建了“风风火火”,然后还签了艺人“青鸟飞鱼”。我当初的想法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一切都事与愿违,我不懂管理,只顾做音乐,公司就渐渐地销声匿迹了。做一家公司真的没那么简单,公司关门那一刻,我跟自己讲:我再也不要开什么唱片公司了,这个不是人干的事。其实做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有独立的运营能力,重点其实还是管理。亲历亲为的管理,在开始的那一刻是必须的。

2010年,我放下了所有的一切,去了美国读书。那个时刻,我需要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需要一个新鲜的思维,去让我自己清醒一下,去整理我自己。很多朋友都说,你这样走可能会被遗忘,也可能会被替代。其实我心里已经有一个答案:我相信敢于挑战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所以我就走了,去了纽约电影学院学导演。那时候我的英文特别烂,生活上的交流没有关系,靠肢体语言我可以跟他们比手划脚。但去上课这件事情,你要怎么听得懂?我请了翻译,一开始学校不同意,我就整理了一份我的个人资料,用我是中国著名歌手的身份去跟他们谈判。美国人好像蛮吃这一套的。他们就被我忽悠了,我带着翻译去上学。老师跟同学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屌,还带翻译上课?我给自己洗脑,我说我不管,我就是要学到东西,因为我知道我的时间有限。就这样学完了电影导演这个科目。人生中,学习会让我有安全感。

回国后,读导演有点上瘾了,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又进修了一年。在北电我结识了一个我的同学,现在也是我的一个合伙人。在毕业的那一刻,我入股了他创办已有十年的影视制作公司。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我们拥有三个导演、四个编剧,以及二十五个人的前期跟后期的制作团队。

没有了制作部门的唱片公司,做音乐的方式格调太低

讲到今天重点:就是为什么我要去创建“太歌文化”?

因为我觉得全球的音乐行业,现在全部都在萎缩,很多的公司都在裁员。那是一个大环境,大现状。我听到现在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已经没有制作部门了。制作部门被砍掉,让我觉得非常的心痛。

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很多唱片公司的老板,都是金融或者IT出身,他们有的是对资金的敏感度,关心投资的回报率。但是他们聊的那些商业模式,其实在我看来,理念跟他们背道而驰。比如一张专辑,投资花十块,互联网下载赚两块,移动运营商赚两块,商业植入赚两块,实体现在几乎不赚钱,艺人经纪赚四块,商业代言、自媒体营销等等赚三块。一笔帐算下来,去掉成本十块,还赚三块。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算了一笔很清楚的帐,感觉好像是赚到钱了。

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它只能赚小钱,而且也只适用于有知名度、大家熟知的艺人。这样做音乐,格调实在太低了。所谓商业,其实对于我而言,我觉得就是要把产品即音乐本身做好。比如说,我觉得乐视的电视机做得很好,听说销量突破65万了。其实你只要把东西做好,你的销量就会上去。回归到音乐,就是要把音乐的本质做好,品质优先,所有人都会心甘情愿地来为它买单。

传统的唱片公司和艺人,我觉得就是一个雇佣跟被雇佣的关系。当音乐的理念跟思维,一切都截然不同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我在想,如果遇到一个懂音乐,跟我聊得来,又知道怎么样去运作的老板,可能现在也没有太歌文化这件事情,我也不会创业。

就像很多的唱片公司,他们现在来找我写歌的时候,都会跟我说:胡彦斌,你能不能帮我们写一首像《红颜》这样的歌,能不能写一首像《男人KTV》这样的歌?这是大部分人的思维,我了解他们。其实音乐这个产业,如果所有的公司它都把产品趋于一致,做一样的东西,它就成了糕饼模子,按下去一个出来一个,全部都是一样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我们可能需要不同的东西,我们需要馒头、饺子、面条,需要不同样式的东西来满足我们。如果全都一样,食物就变成了饲料。

其实说到最后,我就是想说,做音乐这个行业的人,内心他要有一点骨气。音乐这个行业,作品的水准,它会去影响这个市场,它会提升听众的整体欣赏水准等等。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做音乐的这一刻,太歌文化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搭建一个音乐产业的整合平台。

选秀节目下的造星机制,选手一夜爆红,然后呢?

讲了这么多,最后再给我5分钟时间。我用5分钟来讲清楚,太歌文化到底要做什么?因为我觉得,如果一个公司的运营模式5分钟讲不清楚,它的运营模式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首先要定位太歌文化是一个音乐整体性的服务公司。它服务于所有的唱片公司,服务于所有的艺人,哪怕你是素人,我觉得都没有关系。

从我们音乐圈讲,现在艺人,大部分都是单干。很多很多艺人,单独出来干。前阵子,我在江苏卫视参加《全能星战》,其中的陶喆、孙楠、龚琳娜、吴克群、张韶涵,包括我,这些歌手都没有归属一家唱片公司,都是单干。他们现在的运营,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那么的轻松。脱离了传统唱片公司的体制,他们的经纪团队没有办法那么的专业跟细化。身边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一人兼数职,超级厉害,但我觉得这样的形态它长久不了。

再讲另外一个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很多的艺人都是在这样的大型的电视节目当中获得了无比的知名度。但是电视节目结束以后,回归到自己来做唱片这件事情,他们就开始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是歌手》里面你们喜欢的歌手,节目结束以后,他们自己的个人作品你们有没有听过,有没有让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真的很少。

再讲到《中国好声音》,现在做了两届,它的造星机制很厉害,让很多人一夜之间爆红。但问题是,你有听过他们的歌吗,他们将来要怎么走?我觉得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在的一个行业问题。

太歌文化从1月份到现在为止,发了两张专辑,一张专辑,一张EP(即只录有3-7首歌的小专辑)。这张EP在你们手上,大家都拿到了吧?这是今天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礼物。这张EP叫做《太歌 春》,接下去会有《太歌 夏》在7月份发,还有《太歌 秋》、《太歌 冬》。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计划,就是我们希望可以让这些东西传递到大家的心里。

我们发了这些专辑没多久,我已经结到了无数的电话,唱片公司、经纪人,知名的艺人,选秀艺人,打电话来咨询我们。问可不可以包制作,可不可以包企划,移动互联网推广怎么做之类。当我听到这些反馈的时候,想说原来我曾经烦恼过的问题,这些人都在烦恼。

那在这个当下,我就想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式给他们呢?

这个时代不需要唱片公司,但需要一个行业整合者

我们在自己的公司,包含有独立的音乐制作团队,有独立的视频制作团队,以及独立的宣传推广团队,可以帮你完成从歌曲制作、专辑企划、MV拍摄,到最后线上、线下发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营收。让你从左边进来,帮你把所有东西包装好,右边带着产品和钱让你走。这当中我只提取服务的费用。这就是我现在想要去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才是可以帮到现在音乐行业的一件事情。

要去改变腾讯、百度的收费模式,我觉得那个对我来说太难了,不是我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歌手,要去跟这些通路谈判,我相信你够不成一个足够有力的砝码,他根本不会跟你谈。所以这就是我现在要做这个公司,整合出一个平台,最大的一个作用。

那有人说,我爱音乐,但我不是知名的歌手,可以跟你合作吗?我双手欢迎,因为我们太歌文化有一个新人计划,我们有自己的机制,可以评判你有没有成为明星的一个潜质。如果你来找我们,我们看好你,你一分钱都不用出,我们投钱给你,帮你实现音乐的梦想。当然我们会提取应该有的分成比例。音乐产业,任何一个环节,你遇到任何问题,其实都可以来找太歌文化,我们都会帮你解决。

那刚刚讲到了音乐行业那么的惨,唱片实体在往下掉。我也给大家打一支强心针。如果用2013年的报表来看,中国的电影行业,它的总票房收入是288亿,但是2009年中国的音乐无线音乐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0亿。所以可想而知,音乐的产业是有巨大提升空间的。

作者/胡彦斌

猜你喜欢
唱片专辑音乐
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专辑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两张专辑,你更喜欢哪张? 区瑞强《致敬 Beyond》/张玮伽《你最珍贵》
SNH48组合7SENSES推出第三张迷你专辑《天鹅(SWAN)》
坏唱片
音乐
傻傻的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