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坊促进大班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14-08-18 20:43肖琼魏晓言董建红赵晶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班教学

肖琼+++魏晓言+++董建红+++赵晶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班级人数多、课时少的现状,创新工作坊教学,并用教育实验的方法进行实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工作坊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提升了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大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工作坊教学;学生工作坊

一、构建学生工作坊的现实原因与基本思路

目前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多以大班规模实施教学,人数常在60~200人之间,甚至更多。尽管大班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单调、课堂秩序较差、学生参与度低及学习动机弱化等[1]。同时,因为大班课堂常用讲授法授课,教学目标中的情绪情感深化和行为提升因素很难实现。

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为观测点,以学生工作坊模式为教学手段,从模式的实施过程、效果显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证性研究,以期促进大班条件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为高校大班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

工作坊起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人才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主要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坊的本意是场地,即学生日常实践的空间,以此形成的实践模式称为“工作坊教学”。工作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工作坊从人数上看是一个小群体;第二,活动领域为某个特定领域、项目或话题;第三,活动内容为调查、研究、讨论、比较或实际活动等;第四,活动的目的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直到解决问题。研究显示,它在提高专业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强化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方面有显著作用[2] [3][4]。

学生工作坊由学生组成并主导,是一个学生在一起听课讨论、分享体验、实践操作的学习小组。“学生工作坊教学”是空间概念(教室或相应活动场所)、组织机构(学生工作坊)和教学过程(理论教学、工作坊作品准备与作品验收)的综合体。有学者根据学生发言率及老师视野关注度研究推算,50~100人数为大班,100人以上为超大班[1]。本研究中,“大班”是指50名学生以上的自然合班。根据大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实效性”具体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的数量与程度(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结果)。通过学生工作坊教学,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扩大教学资源,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生内在感受,实现教学目标。

本研究以6~12名学生为一个工作坊,将大班分解成若干独立小团体,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工作坊主题的选择与解决由各坊决定,满足的是学生的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工作坊“作品”准备放在课外,将“作品”验收收回课堂,延展课堂时间与空间,连接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束后,以工作坊为单位,继续进行学校的心理服务,促进知识运用形成实践能力。

二、学生工作坊教学研究过程与结果

1. 研究过程

本研究用整群抽样法将2012级的四个自然合班分为两个实验班(学生数分别为112和116)和两个对照班(学生数分别为114及109),并利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大学生团队精神测量表”、“青少年创造性人格问卷”、“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5],对各班进行了前、后测调查,以检验研究假设:(1)学生工作坊能改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出勤率与参与度维度(学习过程);(2)学生工作坊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显性课程目标维度(学习结果);(3)学生工作坊能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及创新精神——隐性课程目标维度(学习结果)。

实验班应用学生工作坊教学,前两节课教师主讲专题理论课后,各工作坊准备“作品”,隔周的后两节课,工作坊在课堂上展示“作品”,并带领课堂上的其他工作坊进行作品分析。对照班则用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或活动。

实验班的每个工作坊发放一个“成长记录袋”,袋中内容记录坊内组织建设、坊员任务分工及完成过程、讨论及发言记录、出勤、课程感受、自我评价报告等。对照班无“成长记录袋”,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感受及自我评价报告。课堂考勤由教师完成,实验班还需要记录缺勤原因并存入记录袋。

2. 研究结果

(1)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变化——参与课堂的数量与投入程度情况

从学生出勤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全勤率96.7%,迟到8人次,无旷课、早退、因私请事假者;对照班全勤率89%,9人次旷课、迟到27人次,有早退、因私请事假者,说明实验班学生上课人数更多、积极性更高。

从学生撰写的课程感受和自我评价的质性描述可见,实验班学生的篇幅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班,且“喜爱”、“有启发”、“触动了我”、“尊重”、“期待”等词汇更多,说明学生更深刻地投入到课堂中,“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班。

5位任课教师一致认为,实验班课堂活跃,学生更多主动、自由的表达,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多,教师从学生表现中受益良多,“学生总有令我们想不到的问题呈现、分析及解决方式”,“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

(2)显性教学目标达成对比——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

性格特质方面,课程结束后,实验班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坚强性比对照班更高。同时,实验班学生的责任感、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坚强有所增强;人际管理方面,实验班人际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同时,实验班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及交往均提高;心理动力方面,实验班学生的荣誉感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班抱负水平提升;自我意识方面,实验班自我接纳程度更高。但学习心理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表现为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毅力不足。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隐性教学目标的对比——人际状况、团队精神及创造性人格的变化情况

人际困扰诊断显示,课程结束后,实验班学生人际困扰非常显著降低;团队精神测试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团队协作因子方面显著提高;创造性人格量表显示,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的好奇心显著提高,但坚持性有所降低,同时,实验班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好奇心、怀疑性与内部动机显著提高。

三、学生工作坊促进大班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研究显示,对比常规教学模式,在大班中用学生工作坊教学,改善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态度因素,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热情,深化了其投入程度,提升了团队精神,减少了学生的人际与行为困扰,提高了他们人际管理、自我意识、心理动力等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学生工作坊团队的划分以及工作坊任务的课外准备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教学资源。大班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太少[1]。本研究中,划分出了同时平行存在的若干工作坊,比起在大班每次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工作坊内部学生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增加,这样,单位课堂时间内,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总数增多,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各工作坊作品准备主要是在课外完成的,扩大了课堂空间,延伸了课堂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

工作坊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人际适应、抱负水平、荣誉感和自我接纳等心理素质,既有外在的行为完善,又有内在的心理和谐,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显性目标。虽然工作坊模式对创造性人格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变。但好奇心、怀疑性与内部动机的提高,显示出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

学生工作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6]。工作坊完全由学生组成,老师只是支持者,这一方式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同时,各工作坊主题来自学生、问题描述来自学生、问题解决来自学生,这就是学生自己的舞台,主角意识促进他们积极出勤与主动参与,在平等对话中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的人际关系和人格特质,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通过自主学习深化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这在其他讲授式课堂上是很难获得的。

学生工作坊通过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补充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指向学习过程与过程性评价,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专心于课堂表现及活动本身,专职于自己的角色、专注于心理感受与成长,课程结束时对记录袋内素材的评价,同样也是一种反思,带给学生丰富的心理感受,主要评价学生个体的努力与成长。

学生工作坊课后延伸延续了学习成果,让理论回归生活,使锻炼心理素质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课程结束后,鼓励和帮助工作坊团队继续存在,并为校园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这就扩大了课程成果,并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工作坊教学可以概括为:成团队,分专题;学生导,教师析;同成长,共进步。通过对大班人数的化整为零,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工作坊,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工作坊自主操作,加深了学生的感受,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契合了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大班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8-30.

[2] 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93-96.

[3] 岑秀文,张尚莲. 对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65-67.

[4] 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8):13-14.

[5] 罗品超. 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5.

[6] 姚本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大班教学
信息化条件下促进大班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探讨
大班教学在皖北村小英语课堂的优势分析
在“隧道工程”大班教学中的分享互动模式探讨
高校实施小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浅议小组合作在高职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浅析大班英语听力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在大班教学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大班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