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4-08-18 03:52郭惠民阴医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大学英语教学

郭惠民+阴医文

当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不少问题,如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学术英语表达力差、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未得到充分培养、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进入电子传媒、网络时代后,新的学习方式,如慕课(MOOCs)等网络学习对传统的、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国际关系学院作为一所拥有传统外语教学优势的高校,立足自身的先天基础和稳定保障,以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验土壤,力求探寻一条既能保持学校英语教学的传统优势,又能把原有优势与面临的新情况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解决之道。学校设立“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题组,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和大学英语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入手,在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情况后,梳理近年来大学英语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校内外开展较为广泛的调研,力求客观科学地反映问题,并通过创新实验来寻求问题之解。

理论探讨

教与学的关系讨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对于英语教学来说,需要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教师的强制灌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学的中心由“教”转向了“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1]。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信息蔓延和远程终端形式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混合型学习理论就强调利用计算机网络远程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面对面的学习和远程(网络)学习两种方法可优势互补,但同时,也需寻求两者合适的平衡度[2]。

学生需求调研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1.学生需求调研

国际关系学院“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题组以“需求领衔、问题导向、调研取经、方案出台”的研究路径,首先通过在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以发现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对象是学校一年级至三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课题组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分级教学、课程需求、教学满意度、教学中存在问题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于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不甚满意,渴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加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这中间既包括工具性技能类课程,也包括文学文化类素养提高课程;同时,各年级学生都将口语列为最欠缺、最希望提高和最利于职业发展的技能。学生对提高以口语为主的输出能力的主观渴望,表明他们痛恨中小学的“应试英语”“哑巴英语”,希望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补上这块短板。此外,学生也希望在高年级开设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之前有相应的学术英语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衔接。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教师面对多媒体网络技术易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会担心失去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权,更会担心在海量信息面前失去自己的权威性[3]。但今天毕竟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是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能力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真正促进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又与青年学生存在不对称性。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我国“90后”数字一代新青年,而互联网带有明显的青年文化特征,年轻的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在获取信息、制作与应用多媒体软件方面的能力会强于教师尤其是广大的中年及以上年龄的大学英语教师,严峻的现实考验要求当代大学英语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理念与实践措施的尝试

1.改革性理念的建立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需求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形势,我们需要寻找和发现与以往陈规不同的新道路、新方向,以打破20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藩篱。

国际关系学院“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题组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形势确立了六个方面的改革理念:

一是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性和多元化发展原则。以学生为本是开展大学英语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原则,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测试考核、教师培训等活动均应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最终目的,服务于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一现实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把英语学习中必备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融入到不同课程中。同时开设更多的课程,涵盖语言技能、人文素质、学术交流、专业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是全面分级、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原则。从大学生入学之初开展全面的分级教学,涉及所有课型,有的课程甚至可以打破学生自然年级限制,实行选课准入制度。高年级阶段,增加英语选修学分,开设若干门英语中、高级选修课,增加大学英语教学的延续性。

三是科学规范的测试与评估。逐步建立完整的测试和评估体系,从新生入学、年级考试,到毕业离校,甚至延伸至校友反馈等各方面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建立语言水平测试机制,涵盖听、说、读、写、译各板块。规范课程测试体系,突出评估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是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联动原则。“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是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强化学术英语的教学是此模式的必然要求。然而,仅依靠英语专业教师是做不到服务每个专业的英语教学的。因此,要实现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基础阶段以英语系为主、高级阶段专业系联动的新型教学方式。

五是创新教学方式,丰富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课堂教学的改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内涵早已不再局限于实体教室中,如何依托互联网及丰富的教学活动增进学生的自主、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是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

六是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建设。以更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大学英语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单打独斗局面,以团队力量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同时,注重培养复合型教师,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一是教学目标改革。基于问卷调查和专项研究成果,“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题组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首先明确了学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助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效学习和使用英语,包括口头交际、书面表达和学术交流与研究等;重视英语学习本身的人文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二是分级测试改革。为了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分级,国际关系学院在延续历年新生入学测验的传统上,于2013年9月对全体2013级新生进行了分级测试。该次测试试卷采用了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组编的“北京市2013年大学生入学英语分级及测试试卷(A卷)”。测试结果显示,学校新生入学时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中间级别,处于高级和初级阶段的学生数基本持平。在得分较高的区段,不仅有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有相当数量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而总分较高的学生,其读写能力和听写、听说能力也存在相当大程度的差异。这明显反映出,目前统一标准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作出调整。而且,只有更加全面、灵活、复合的分级教学模式才能更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充分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三是试点班的教学改革。为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校在2013级设立了大学英语试点班。学校在参考英语统测成绩的基础上,加试主观题和面试,层层选拔,最后遴选出19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入试点班学习。试点班采取的是完全不同于普通班的课程设置,把英语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教学整合到每周有限的6个课时中,强调内容依托式教学,并组织骨干教师以团队形式专门为试点班打造了3门全新的课程,即“阅读与写作”“英汉双语实践”和“英语视频听与说”。为确保课程质量,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定期对试点班学生和授课教师进行背对背访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立即沟通解决。从跟踪情况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对试点班教学给予了高度肯定,可以说,试点班的改革是有成效的。

四是教学管理改革。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基础课的特点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其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大学英语又兼具人文特征,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的培养理念。因此教学管理当中要将标准化管理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育的外语教育属性,尊重其规律性,加强质量控制。统一基础技能课程的授课和考核内容,统一评价标准。其次,尊重人文素质类课程授课内容的独特性,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开设新课,促进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建立教学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教学经验,充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职业发展。

五是组建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各教师的教研特长,以团队运作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合作研究来促进教学改革。教学团队的师资建设应注意发扬教师本身的专业特长,以构建能够满足四年不断线教学需求的完整教科研力量,形成以资深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

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既面临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也面临着学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首个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加强英语能力在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中的份量,培养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不仅对广泛意义上的各专业学生有用,对英语专业的改革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专业+英语”的模式可以逐步实现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两支教师队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既能保持大学英语的专业化教学,同时也能够及时影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正如束定芳教授所言,大学英语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它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4]。”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种等级考试的冲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急功近利的应试英语教育也消磨掉了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热情和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有望实现系统化、可持续的英语教学,并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大学英语的热情。

当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它更需要的是整体与部分联动,全面与个体合作。但我们更要看到以试点班为基础可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以第二课堂为基础能够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平台、以“专业+英语”为基础有望探索大学英语培养模式的新道路、以团队合作为基本理念可以寻找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

大学英语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我们勇于实践和创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改革之路,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志厚. 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 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2] 端木义万等. 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任庆梅. 英语听力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 束定芳.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1).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系该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至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