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

2014-08-18 04:10王倩倩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背景影响因素

王倩倩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文化差异内涵的理解,透视了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文化背景对词语翻译的影响,以及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可译现象,阐述了在词语翻译中应正视差异、力求沟通、深入探究的客观观点,以期在语言交流中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提升人们的英语文化素养。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影响因素 文化背景 词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中最丰富多彩的形式便是“词语”,其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成为语言文化的结晶,它一般富于生动形象、喻义明显的语言特征和哲理并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交流并不能消除差异,文化差异因素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色色,语言多种多样,在进行词语翻译时,我们有必要了解语言文化差异、正视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掌握词语翻译的方法,力求沟通并跨越具体词语翻译中的障碍,准确把握词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更接近原作,真正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因此,探究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一、文化差异及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例如“西风”一词在中西文化中的意义迥然不同。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流给西方人们带来了对春天的企盼,便有雪莱的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相颂,但中国民谚“喝西北风”却源于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预示严冬的来临,预示冷酷和萧条。又如,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体取向的,讲求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在汉语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6)对个人主义这个词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对很多词来说,其褒贬意义并不是这些词自身固有的,而是人们在使用中根据自己置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所赋予他们的。因此,对此的某种含义的理解反映了人们对不同社会阶级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它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

1.文化背景对词义的影响

在汉语中,“东风”常常象征着政治上的进步势力,象征着春天、温暖美好事物或时机等,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反之,由于不同的政治、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英美民族却觉得“东风刺骨”,“东风”凛冽,如:That December day in 1943 was a cold one with a biting east wind gusting in from the North Sea——“Time Detective” October.1981。因此,简单地把汉语的“东风”译为“east wind”,所唤起的形象和喻义可能完全不同,这就要根据其上下文做具体处理。

各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连。文化的差异,与各国语言词汇的差异交织在一起。美国的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北极圈内,那里绝大部分时间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因此民族有多达七种词来辨别白雪的类型,而地处赤道森林的扎伊尔,一些语言中根本没有“雪”这个词。北太平洋的Ponapean人有多种关于sweet potato(白薯)的词,苏丹的Near人与牛cattle(牛)有联系的词汇极多,阿拉伯人的生活与骆驼密不可分,因此词汇中骆驼占了重要位置。

2.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词语的不可译性

例如,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在英语中都没有确切的对应词,通通以uncle一词涵盖。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各民族在地域、习俗、文化、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语言有的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一般说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由于文化的语言差异,有时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例如:汉语中的“饺子”在英语中就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我们通常把“饺子”译为“dumpling”,但“dumpling”是“汤圆”,“团子”,这就完全失去了中国“饺子”的韵味。

对词语空缺现象,尤其是对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词汇的英译,我们可以采取音译、直译或意译。音译,如“阴阳”“沙发”“阿司匹林”。对于一些哲学思想中的概念、中医理论、部分年号如“乾隆”、“康熙”、“同治”等,以及古代文人名称如“秀才”、“举人”、“进士”等。所谓直译,是指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字面意思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用这种方法翻译的,“四书”:“Four Books”;“剪纸”:“paper-cut”;“八股文”:“eight-part essay”。还有一种是意译,即free translation。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如果说直译追求的是“信”的话,那么意译追求的则是“达”或者通顺、意似。直译和意译各有优势,我们应具体分析,各取所长。

词汇空缺现象是不可译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对这一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无法搞好翻译工作。

3.“不可译”现象的另外几种情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对联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中国人自古讲究对称美,注重和谐、追求吉祥、如意。这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无法用外语表达的,若强行翻译,就早已失去了韵味。

另外,双关、回文、歇后语等是汉语特有的文化形式,译成外文绝对无法表现出其深刻韵味和绝妙之处。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若将后者译为:He who goes to Tien Janchu is really a heavenly guest.原句意思虽可表达,但韵味全无。对于以上这些“不可译”现象有些是可以设法解决的,因为“不可译”性大都是相对的,但我们不可忽视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准确性的重大影响。在翻译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词语的准确性。要做到用词准确,我们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准确内涵。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决定词的内涵的文化,掌握其褒贬色彩,以免导致理解错误或语用失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进行词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和语言个性,充分理解独特的文化意味,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才能够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和艺术特色。只有这样,译文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从而使译文既准确、生动、形象,又不失本国文化色彩和寓意。

参考文献:

[1]梁冬梅.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J].人文与科学,2010(10).

[2]焦阳索龙嘎.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业汉英翻译的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郑慧静.中西地域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2(5).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文化背景影响因素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