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2014-08-18 11:36邹建勋李旭丹叶国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3期
关键词:后处理肺动脉分支

邹建勋+李旭丹+叶国伟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资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例冠状动脉CTA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例(20.00%)。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320排螺旋CT容积成像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作为该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是指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着异常瘘道,许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及积极干预治疗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的5例CPF患者资料,观察分析CPF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320排螺旋CT对CPF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A病例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9~55(34.20±10.36)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有一般的心前区不适、胸闷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

1.2方法:所有检查者于检查前根据实际情况做屏气训练,务必使检查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屏气,以免呼吸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常规舌下喷硝酸甘油0.5~1mg,以扩张冠状动脉。使用东芝Aquilion one CT扫描仪,扫描参数:120kV,450mAs,旋转时间350ms,探测器准直为320mm×0.5mm。采用CT双筒对比剂输送系统,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浓度均为370mg·I/ml,60ml,注射速度5ml/s,预设阈值(300HU)自动触发扫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于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检查前给予口服美他洛尔25_100mg,使心率降至65次/分以下。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cm。扫描结束后对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传至专用后处理工作站。

将检查者的CT原始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生独立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处理,并共同评估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起源、走行及终止。

2结果

观察分析5例患者CT血管成像,所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病例均获得满意的VR、MIP和MPR等重组图像,对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能清晰显示,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在本组5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出与肺动脉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从左冠状动脉及前降支发出分支参与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从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参与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3讨论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是指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偶然在成人或儿童中被发现,早期的诊断及外科干预将有助于减少晚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以往CPF主要依靠常规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随着C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后64排螺旋CT的出现,使得CPF的检出率不断增多。CT主要表现为连接于冠状动脉和肺动脉间、并沿肺动脉表面走行吻合的、迂曲的、显著强化的血管网,明确由冠状动脉供血,并瘘入肺动脉内,瘘口处可见“射血征”或“浓染”现象,即当主动脉内造影剂浓度高于肺动脉时,可见有高密度造影剂自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流入肺动脉内[2~4]。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时冠状动脉血液可通过瘘口注入肺动脉,从而产生窃血现象,患者在活动、情绪激动等心脏负荷增加时容易引起胸闷、胸痛等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冠心病。

文献报道约50% CPF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约42%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约5%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5]。而本组资料显示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40.00%,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40.00%,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20.00%。现有的影像学技术中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表现为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迂曲,严重者呈瘤样扩张[5]。通过异常的瘘道,可见造影剂分流进入心脏房室或肺动脉等血管内。尽管CAG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6],但此种检查为有创检查,由于瘘口的扭曲,瘘口多起源性,使导管插入困难,造影剂使用量大,并发症也较高,且只能提供二维图像,难以反映变异冠状动脉的空间关系,从而限制了CAG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上的应用。

由于320排螺旋CT拥有16cm宽探测器,一圈扫描就可以覆盖心脏范围,完成全心的动态采集,相对于普通螺旋CT有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扫描速度快,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扫描结束后可以根据不同的诊断要求做不同的图像后处理: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显示异常走行的冠状动脉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可以更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细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不同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图像观察可分别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同时可以测量管腔大小及血管病变情况。VR处理技术可以使用多种切割技术,得到更直观、逼真的立体三维图像,可以着重对关键的区域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可同时完整的显示心脏、大血管以及冠状动脉,发现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以及迂曲、扩张的异常血管(如图A、D所示),可清晰展示各支冠状动脉与心脏、大血管的对应关系,图像的直观性也是其它检查方法无法达到的。对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瘘及其它病变均有很大优势。MPR及MIP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像窗宽、窗位以及层厚等条件的调节,对冠状位、矢状位、任意角度的斜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来观看病变细节,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表面血管网形成和“射血征”或“浓染”现象(如图C、E箭头所示)。上述后处理技术相结合:MPR及MIP充分显示“射血征”或“浓染”现象;VR三维显示异常血管网的走行、数量以及有无异常交通或瘤样扩张等情况,可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320排螺旋CT采用快速容积扫描,具有较高时间及空间分辨力和低辐射的优点,消除了心脏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完成任意角度冠状动脉重建,可清晰显示CPF及其邻近心腔、大血管的空间关系,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方面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CPF疑似患者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Zenooz NA, Habibi R, Mammen L, et 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T findings[J]. Radiographics,2009,29(3):781-789.

[2]Yun H,Zeng MS,Yang S,et al.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dual_source CT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66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24):4172-4177.

[3]申爱强,张波,夏建国,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8):579-581.

[4]李惠民,虞?崴,丁茗,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3):201-205.

[5]Nakamura M, Matsuoka H, Kawakami H. Giant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o left brachial vein clearly detected by multi_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Circ J,2006,70(6):796-799.

[6]徐仲英,凌坚,徐立,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X线平片及造影诊断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129-13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资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例冠状动脉CTA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例(20.00%)。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320排螺旋CT容积成像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作为该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是指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着异常瘘道,许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及积极干预治疗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的5例CPF患者资料,观察分析CPF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320排螺旋CT对CPF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A病例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9~55(34.20±10.36)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有一般的心前区不适、胸闷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

1.2方法:所有检查者于检查前根据实际情况做屏气训练,务必使检查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屏气,以免呼吸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常规舌下喷硝酸甘油0.5~1mg,以扩张冠状动脉。使用东芝Aquilion one CT扫描仪,扫描参数:120kV,450mAs,旋转时间350ms,探测器准直为320mm×0.5mm。采用CT双筒对比剂输送系统,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浓度均为370mg·I/ml,60ml,注射速度5ml/s,预设阈值(300HU)自动触发扫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于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检查前给予口服美他洛尔25_100mg,使心率降至65次/分以下。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cm。扫描结束后对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传至专用后处理工作站。

将检查者的CT原始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生独立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处理,并共同评估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起源、走行及终止。

2结果

观察分析5例患者CT血管成像,所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病例均获得满意的VR、MIP和MPR等重组图像,对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能清晰显示,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在本组5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出与肺动脉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从左冠状动脉及前降支发出分支参与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从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参与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3讨论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是指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偶然在成人或儿童中被发现,早期的诊断及外科干预将有助于减少晚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以往CPF主要依靠常规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随着C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后64排螺旋CT的出现,使得CPF的检出率不断增多。CT主要表现为连接于冠状动脉和肺动脉间、并沿肺动脉表面走行吻合的、迂曲的、显著强化的血管网,明确由冠状动脉供血,并瘘入肺动脉内,瘘口处可见“射血征”或“浓染”现象,即当主动脉内造影剂浓度高于肺动脉时,可见有高密度造影剂自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流入肺动脉内[2~4]。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时冠状动脉血液可通过瘘口注入肺动脉,从而产生窃血现象,患者在活动、情绪激动等心脏负荷增加时容易引起胸闷、胸痛等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冠心病。

文献报道约50% CPF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约42%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约5%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5]。而本组资料显示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40.00%,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40.00%,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20.00%。现有的影像学技术中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表现为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迂曲,严重者呈瘤样扩张[5]。通过异常的瘘道,可见造影剂分流进入心脏房室或肺动脉等血管内。尽管CAG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6],但此种检查为有创检查,由于瘘口的扭曲,瘘口多起源性,使导管插入困难,造影剂使用量大,并发症也较高,且只能提供二维图像,难以反映变异冠状动脉的空间关系,从而限制了CAG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上的应用。

由于320排螺旋CT拥有16cm宽探测器,一圈扫描就可以覆盖心脏范围,完成全心的动态采集,相对于普通螺旋CT有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扫描速度快,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扫描结束后可以根据不同的诊断要求做不同的图像后处理: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显示异常走行的冠状动脉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可以更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细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不同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图像观察可分别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同时可以测量管腔大小及血管病变情况。VR处理技术可以使用多种切割技术,得到更直观、逼真的立体三维图像,可以着重对关键的区域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可同时完整的显示心脏、大血管以及冠状动脉,发现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以及迂曲、扩张的异常血管(如图A、D所示),可清晰展示各支冠状动脉与心脏、大血管的对应关系,图像的直观性也是其它检查方法无法达到的。对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瘘及其它病变均有很大优势。MPR及MIP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像窗宽、窗位以及层厚等条件的调节,对冠状位、矢状位、任意角度的斜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来观看病变细节,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表面血管网形成和“射血征”或“浓染”现象(如图C、E箭头所示)。上述后处理技术相结合:MPR及MIP充分显示“射血征”或“浓染”现象;VR三维显示异常血管网的走行、数量以及有无异常交通或瘤样扩张等情况,可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320排螺旋CT采用快速容积扫描,具有较高时间及空间分辨力和低辐射的优点,消除了心脏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完成任意角度冠状动脉重建,可清晰显示CPF及其邻近心腔、大血管的空间关系,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方面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CPF疑似患者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Zenooz NA, Habibi R, Mammen L, et 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T findings[J]. Radiographics,2009,29(3):781-789.

[2]Yun H,Zeng MS,Yang S,et al.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dual_source CT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66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24):4172-4177.

[3]申爱强,张波,夏建国,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8):579-581.

[4]李惠民,虞?崴,丁茗,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3):201-205.

[5]Nakamura M, Matsuoka H, Kawakami H. Giant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o left brachial vein clearly detected by multi_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Circ J,2006,70(6):796-799.

[6]徐仲英,凌坚,徐立,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X线平片及造影诊断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129-13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资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例冠状动脉CTA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例(20.00%)。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320排螺旋CT容积成像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作为该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关键词]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是指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着异常瘘道,许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碍,因此,早期诊断及积极干预治疗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的5例CPF患者资料,观察分析CPF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320排螺旋CT对CPF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A病例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9~55(34.20±10.36)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有一般的心前区不适、胸闷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

1.2方法:所有检查者于检查前根据实际情况做屏气训练,务必使检查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屏气,以免呼吸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常规舌下喷硝酸甘油0.5~1mg,以扩张冠状动脉。使用东芝Aquilion one CT扫描仪,扫描参数:120kV,450mAs,旋转时间350ms,探测器准直为320mm×0.5mm。采用CT双筒对比剂输送系统,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浓度均为370mg·I/ml,60ml,注射速度5ml/s,预设阈值(300HU)自动触发扫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于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检查前给予口服美他洛尔25_100mg,使心率降至65次/分以下。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cm。扫描结束后对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横断面图像传至专用后处理工作站。

将检查者的CT原始数据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生独立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处理,并共同评估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起源、走行及终止。

2结果

观察分析5例患者CT血管成像,所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病例均获得满意的VR、MIP和MPR等重组图像,对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能清晰显示,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在本组5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出与肺动脉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从左冠状动脉及前降支发出分支参与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从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参与形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3讨论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是指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偶然在成人或儿童中被发现,早期的诊断及外科干预将有助于减少晚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以往CPF主要依靠常规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随着C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后64排螺旋CT的出现,使得CPF的检出率不断增多。CT主要表现为连接于冠状动脉和肺动脉间、并沿肺动脉表面走行吻合的、迂曲的、显著强化的血管网,明确由冠状动脉供血,并瘘入肺动脉内,瘘口处可见“射血征”或“浓染”现象,即当主动脉内造影剂浓度高于肺动脉时,可见有高密度造影剂自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流入肺动脉内[2~4]。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时冠状动脉血液可通过瘘口注入肺动脉,从而产生窃血现象,患者在活动、情绪激动等心脏负荷增加时容易引起胸闷、胸痛等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冠心病。

文献报道约50% CPF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约42%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约5%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5]。而本组资料显示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40.00%,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40.00%,同时起源于两侧冠状动脉20.00%。现有的影像学技术中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表现为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迂曲,严重者呈瘤样扩张[5]。通过异常的瘘道,可见造影剂分流进入心脏房室或肺动脉等血管内。尽管CAG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6],但此种检查为有创检查,由于瘘口的扭曲,瘘口多起源性,使导管插入困难,造影剂使用量大,并发症也较高,且只能提供二维图像,难以反映变异冠状动脉的空间关系,从而限制了CAG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上的应用。

由于320排螺旋CT拥有16cm宽探测器,一圈扫描就可以覆盖心脏范围,完成全心的动态采集,相对于普通螺旋CT有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扫描速度快,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扫描结束后可以根据不同的诊断要求做不同的图像后处理: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显示异常走行的冠状动脉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可以更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细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不同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图像观察可分别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同时可以测量管腔大小及血管病变情况。VR处理技术可以使用多种切割技术,得到更直观、逼真的立体三维图像,可以着重对关键的区域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可同时完整的显示心脏、大血管以及冠状动脉,发现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以及迂曲、扩张的异常血管(如图A、D所示),可清晰展示各支冠状动脉与心脏、大血管的对应关系,图像的直观性也是其它检查方法无法达到的。对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瘘及其它病变均有很大优势。MPR及MIP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像窗宽、窗位以及层厚等条件的调节,对冠状位、矢状位、任意角度的斜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来观看病变细节,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表面血管网形成和“射血征”或“浓染”现象(如图C、E箭头所示)。上述后处理技术相结合:MPR及MIP充分显示“射血征”或“浓染”现象;VR三维显示异常血管网的走行、数量以及有无异常交通或瘤样扩张等情况,可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320排螺旋CT采用快速容积扫描,具有较高时间及空间分辨力和低辐射的优点,消除了心脏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完成任意角度冠状动脉重建,可清晰显示CPF及其邻近心腔、大血管的空间关系,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方面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CPF疑似患者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Zenooz NA, Habibi R, Mammen L, et 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T findings[J]. Radiographics,2009,29(3):781-789.

[2]Yun H,Zeng MS,Yang S,et al.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dual_source CT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66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24):4172-4177.

[3]申爱强,张波,夏建国,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8):579-581.

[4]李惠民,虞?崴,丁茗,等.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3):201-205.

[5]Nakamura M, Matsuoka H, Kawakami H. Giant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o left brachial vein clearly detected by multi_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Circ J,2006,70(6):796-799.

[6]徐仲英,凌坚,徐立,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X线平片及造影诊断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129-131.

猜你喜欢
后处理肺动脉分支
急慢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基于git工具的多分支并行开发上线流程
罕见病治疗获新突破
用“分散数论”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初等证明
含有二阶幂零鞍点的双同宿环附近的极限环分支
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肺动脉高压可怕的“隐形”杀手
基于Python的Abaqus二次开发在空间可展单簧片结构仿真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UG的变螺距螺旋槽建模及数控加工编程
银镜反应和后续处理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