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并认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让数学回归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让师生真情互动。才能有效的改进现今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钻研;提供;探究;互动
一、深入钻研教材,让数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数学回归生活。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许多同学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因此上课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5808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8000吨,全校学生1998人……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并互教互学。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而且掌握了读数的方法。为了把练习生活化,活学活用,我又设计了一组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长江黄河的长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等。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例如“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如木块、乒乓球、圆柱、笔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这样的安排看似小事,其实完全反映教师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的实践效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学生彼此选择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他们将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意识将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情感参与探究,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在资讯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有限生命与无限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在知识的内容、价值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重新做出选择,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增、删、调、补的深度加工,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才能满足学生需求。
三、精心设计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角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角和画角的方法后,接着要研究的就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师生比赛画角的活动场景,“比一比谁画的角大”,把学生引入了经验与新问题的矛盾之间,学生在其内在需求的驱使下积极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在几次延长所画角的边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角的边是可以向一头无限延长的,因而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边的长短;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又一次策划了探究的空间,学生有的拿出活动角不断放大缩小——用自己各自的方式研究着同一个问题。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去感悟、体验。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而非“解题者”,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仿者”,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四、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让师生真情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不断产生着交互作用,换句话说,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在课堂上,师生双方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这“互动”实际上就是“沟通”和“合作”。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将要进入学习状态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导游,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明灯,帮助学生指明研究的方向;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贴心人,帮助学生树立起成功的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引发学生的回顾、学会怎么思考自己的学习。第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点参与讨论;及时评估学法和学情,以便对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班主任兵法》,作者:万玮,长江文艺出版社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者:陈凤伟,辽宁教育杂志社
【作者简介】
余祥鸿,男,1983年5月,籍贯:广东珠海,工作单位: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学历:大专,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作者单位: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