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静,孟 越,杨保珠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高技术服务业”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0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中。国内学者认为,高技术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1-3]。国外学者认为,高技术服务业是指具有高技术产业特征的服务业,是高技术制造业内涵延伸所形成的新业态[4-7]。笔者认为,高技术服务业是指以ICT(inf or mation and co 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高技术为支撑,以提供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品或服务为主,兼具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征的一种新兴服务业态。2007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具体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目前我国已在14个省市①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深圳市和大连市。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试点工作,明确了8项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②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生物技术服务。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2012年,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10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4.5%[8]。显然,高技术服务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环节,具有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高技术服务业分类。笔者从高技术服务业分类的全面性、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出发,结合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3,9-10]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高技术服务业划分为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四大类。
服务创新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11]。高技术服务业通过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满足客户对高科技、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各种需求,促进高技术成果和知识的转化与扩散,提高行业和区域的科技水平,诱发客户企业的创新,形成创新-扩散-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功效。因此,服务创新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充分发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服务创新是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和必然需求。
评价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可以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意见。鉴于此,本文基于创新效用的角度,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维度,采用综合指数评价(composite index evaluation,CIE)法和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最后为提升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提供策略建议。
在构建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并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达到要求。
1)目标。建立一套科学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阐述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成果,真实反映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及其子行业的创新发展态势,并探寻各指标对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2)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某些原则而构建的,能够反映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水平的指标集合。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5个原则:
①系统性。作为一个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应基本反映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不仅要强调服务创新水平的总量因素,而且要强调服务创新的速度、效益和结构等因素。
②导向性。必须紧紧围绕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来遴选评价指标,所选指标必须是对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利用所选指标能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的实质,使指标体系在推动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方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③简明性。选取的指标力求简明、概括,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要尽可能减少指标数量,尽量采用综合性指标,避免各指标信息重复。
④稳定性。指标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应相对稳定,以便能够比较和分析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并预测其未来趋势。
⑤可获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同时要兼顾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来源的可比性。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应用较多的创新评价方法。它利用一种规则将数据无量纲化,然后区别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采用某种方法对指标赋予一定权数,最后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综合指数值[12]。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每个指标都赋予权重,通过综合评分计算得到综合指数值,有利于比较不同的指标或评价主体。该方法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和数量化[13]。笔者构建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是:首先,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借鉴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模型,并结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创新特点,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和准则层以及相应的各级指标;然后,利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1)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模型[14],可将影响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归为3类——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结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创新特点,笔者选取人员投入和研发投入作为创新投入指标,选取创新投资环境、科技发展环境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创新环境指标,选取创新成果、创新效益和创新溢出效益作为创新产出指标,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评价指标体系既体现了系统性,也体现了行业导向性。例如:19个二级指标中有12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63.16%)反映了服务创新的特征,有7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36.84%)反映了技术创新的特征;有9个指标(占指标总数的47.37%)直接反映了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的特点,如“行业科技项目数占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比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全国总额比重”等。另外,所有的二级指标均为定量指标,从而充分体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简明性、稳定性和可获性。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本文中,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分值,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处理后确定的。为了获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分值,笔者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1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60%,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和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方根法可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时,通过四舍五入来取值,因此存在某些指标权重和不为1的情况。同时,为了方便计算,并使指标更具直观性,对指标权重进行了微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权重相同(0.35),创新环境也具有较高的权重(0.30),这与服务创新的驱动力模型以及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非常符合。另外,各指标的权重是由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打分计算,并结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创新特点对部分权重微调而得到的,因此是比较科学、客观和合理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图1 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为了验证前文构建的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笔者以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数据统计相对完善的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收集到的最新数据是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评价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种统计年鉴和各部委的统计资料。创新投入各指标以及创新产出中的创新成果指标和创新效益指标是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内部指标,北京的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各子行业,其实际值如表2所示。
表1 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表2 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实际值 %
创新溢出效益指标和创新环境各指标是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外部指标,可用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比较。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①未列示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数据。创新溢出效益和创新环境二级指标的数据如表3所示。
采用线性无量纲化方法中的极大值法处理各指标的实际值,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如表4所示。
本文在计算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时遵循两点:第一,在计算过程中均以调整后的指标权重为准;第二,采用加法评价模型,各指标相互独立,不会重复相加。据此计算得出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及其4个子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见表5~表9。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尚缺乏一个可以进行比较分析的评价体系。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上海的创新能力效用值(52.99)最高,西藏的创新能力效用值(17.77)最低,北京的创新能力效用值(52.20)位于全国第三位,其中知识创造效用值(76.90)位列全国第一、知识获取效用值(40.64)位列全国第四、企业创新效用值(40.83)位列全国第七、创新环境效用值(52.61)位列全国第一、创新绩效效用值(56.03)位列全国第三。上述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反映了笔者所构建的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另外,2004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及其4个子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 用 值 分 别 为 51.96、53.25、48.43、67.45 和45.43[15],与2004年的评价结果相比,展现了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的发展态势,反映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中的最新数据表明,虽然2012年北京市各指标效用值的位次与2008年相比略有波动,但2012年北京市创新能力效用值(46.11)仍然位列全国第三。
表3 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溢出效益和创新环境二级指标实际值
表4 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标准化数据
表5 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
表6 2008年北京市软件业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
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及其4个子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是相对值而非绝对值,只能反映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在全国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这4个子行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相对水平。本文通过比较分析2004年和2008年两年的效用值来把握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进而寻求提升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
3.2.1 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整体的服务创新能力
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整体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为47.92,比2004年下降了7.78%。可见,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比2004年有所下降。
1)创新投入效用值略有下降。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投入效用值为45.43,比2004年下降了4.22%。创新投入效用值略有下降的原因在于:“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两个指标的效用值下降明显——分别较2004年下降了29.71%和41.46%;而其他创新投入指标的效用值均较2004年略有上升。因此,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投入效用值只是略有下降。
表7 2008年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
表8 2008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
2)创新产出效用值明显下降。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产出效用值为41.49,比2004年下降了13.52%。创新产出效用值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创新溢出效益的效用值为负——这是由“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效用值为负导致的;2008年创新成果的效用值比2004年下降了3.33%,而创新效益的效用值比2004年上升了14.59%。因此,尽管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效益效用值比2004年明显上升,但由于2008年创新溢出效益的效用值为负且创新成果的效用值明显下降,因此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产出效用值明显下降。
3)创新环境效用值有所下降。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环境效用值为58.18,比2004年下降了5.79%。虽然2008年北京市创新投资环境的效用值比2004年上升了13.83%,且科技发展环境的效用值保持100%不变,但是2008年高技术产业发展一级指标下的“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年增长率”和“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率”的效用值分别比2004年下降了125.19%和97.63%,从而导致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环境效用值有所下降。
表9 2008年北京市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不断提升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在创新投入方面,应增加科技人员数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以保证研发工作的持续性;在创新产出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要不断增加以专利和科技项目为代表的创新成果产出,不断提高创新效益;在创新环境方面,要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维持稳定的科技发展环境和创新投资环境,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3.2.2 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各子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
对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各子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明确各子行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由于对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4个子行业的创新环境指标和创新溢出效益指标的效用值相同,因此不单独进行比较分析。
1)软件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略有提高。2008年北京市软件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55.12)比2004年提高了3.51%。尽管2008年北京市软件业的创新投入效用值(61.09)比2004年下降了4.41%,但是其创新产出效用值(46.52)比2004年提高了31.82%,因此2008年北京市软件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与2004年相比略有提高。
2)商务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有所下降。2008年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44.79)比2004年下降了8.27%。虽然2008年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创新投入效用值(41.33)比2004年提高了22.46%,但是创新产出效用值(36.78)比2004年下降了30.39%——主要是创新溢出效益效用值下降为-1.11,因此2008年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比2004年相比有所下降。
3)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略有下降。2008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66.62)比2004年下降了1.23%。虽然2008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创新投入效用值(73.44)较高,但是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14.96%;同时,创新产出效用值(67.03)比2004年提高了25.45%。数据显示:尽管北京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与其他3个高技术服务业子行业处于相同的创新环境,但是由于该行业的创新投入较高,所创造出的创新产出较多,因此其服务创新能力较强。
4)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创新能力略有提高。2008年北京市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效用值(47.18)比2004年提高了3.62%。2008年北京市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创新投入效用值(38.98)较低,比2004年下降了15.99%,但是其创新产出效用值(45.96)比2004年提高了49.41%,加之创新环境较好,因此2008年北京市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比2004年略有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不断提升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各子行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在继续保持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基础上,要加强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各子行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以提高其创新溢出效益;对于软件业,要提高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以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对于商务服务业,应通过继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突破性创新能力,以增强创新产出能力;对于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要通过与社会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来加快技术的商用化,以增加行业的创新经济效益;对于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要加大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充分发挥中介的沟通作用和创新资源的粘结作用,以提高行业创新的经济效益和溢出效益。
本文的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相比2004年略有下降。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通过3个途径——增加服务创新的产出效益、加大服务创新的投入力度和维持良好的服务创新环境,并采取上述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促进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北京市高技术服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笔者所构建的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符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创新特点,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所得的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通过将本文的评价结果与笔者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本文所构建的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作为评价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标准和尺度,该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政府统筹管理高技术服务业的需要,可为各级管理部门在提高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绩效、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以及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相关部门陆续公布2012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的相关指标数据,笔者将继续测评其服务创新能力,并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所公布的最新数据进行比较,以进一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1] 曾智泽.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与内涵[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7(5):34.
[2] 王仰东,杨跃承,赵志强.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管理,2007(11):11.
[3] 王瑞丹.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5(1):51.
[4] PHILLIPS J T Jr.Outsourcing high tech ser vices[J].Records Management Quarterly,1992,26(2):40-44.
[5] DUNN D T JR.,PROBSTEIN S C.Mar keting high tech services[J].Review of Business,2003,24(1):10-18.
[6] VAN RIEL A C R,LEMMINK J,OU WERSLOOT H.High-technology service innovation success:a decisionmaking perspective[J].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 ment,2004(21):348-359.
[7] SHANTANU D,OM N,SURENDRA R.Success in hightechnology mar kets:Is mar keting capability critical?[J].Marketing Science,1999,18(4):547-568.
[8] 中国科技网.万钢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EB/OL].[2013-11-06].http://wokeji.cc/zheng wu/zbft/201310/t20131012_308111.sht ml.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服务业研究[J].科技与现代服务业,2006(6):35.
[10] 2006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EB/OL].[2008-03-22].htt p://www.chinatorch.gov.cn/yjbg/yjbg/200709/5357.ht ml.
[11] 申静.知识型服务业的服务创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96.
[12] 韩兆洲.统计学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81.
[13]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6.
[14] SUNDBO J,GALLOUJ F.Innovation in Services[R].SI4S Pr oject Synthesis,wor k package3/4,1998(3/4):1-8.
[15] Jing Shen,Hong Wang,Rong Sun,et al.On the evaluation of ser vice innovation in hi-tech service industr y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the 8th ISOne World 2009 Conference,Las Vegas,2009.
[16]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