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晖 YUAN Hui
现代医学已经从纯生物学模式或“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要补上“社会”这一环,专业社工必不可少。2011年底,作为嘉兴市第一批医务社工部之一嘉兴市中医院杏林医务社工部成立。医务社工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导医咨询、自助服务、心理关爱等服务。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杏林医务社工部实施了“糖友乐”健康促进项目等一批富有实效的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在医院“有事找社工”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共识。舶来的医务社工如何实现本土化?内嵌于医疗系统之中的专业社工机构如何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杏林医务社工部正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医务社工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嘉兴市中医院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建立了以医务社工为主体,志愿者辅助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为更好的做好医务社会工作,我们加强了志愿者的管理,大力改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及拓展服务项目,尽力满足患者需要,保证病人身心健康,力求做到“让群众满意”[1]。
自2011年起,嘉兴市中医院、嘉兴市第二医院等7家市级大医院先后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除了三家申请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医务社工部外,其它医院都以志愿者服务为主。嘉兴医院社工人数与国外或港台地区相比,社会工作者仍然很少。有的医院有600个床位,医院里只有1-2个社工,还是兼职的,而在国外某医院,600个床位的医院有社工150人,几乎每4个病人就有1个社工服务。面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巨大服务需求,嘉兴市中医院正在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医务社工的发展之路。
1.项目推进。“糖友乐”健康促进项目是杏林医务社工部开展时间较长,专业化程度较高,服务对象反响较好的项目之一。项目主要以高血糖群体为服务对象,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工工作手法,对目标人群开展就医帮助、心理抚慰、人文关怀和生活互助等服务。为了做好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我们需要打响一个特色服务品牌,更好的充当医患关系的“桥梁”。
2.个案工作。按照个案操作流程,医务社工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身体条件与家庭情况,医务社工通过家访、面谈、资源链接等方式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解决患者各种问题,帮助其增强康复信心,提升他们家庭康复的能力。在服务中,根据患者的需求,社工设计个性化的服务计划,建立信任关系,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享受正常的家庭与社会生活。
3.小组工作。根据患者对糖尿病的不同认识,我们分层次、分步骤开展治疗性自助小组工作。在小组中,医务社工是沟通媒介、行为典范,也与组员地位平等。小组通过鼓励成员共同分享饮食控制的经历和经验,指导家庭成员和患者互相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在小组结束阶段组员们往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乐于分享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分享治疗糖尿病医疗信息。
4.社区工作。针对糖尿病人群体除发病期间在医院治疗外,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社区治疗,我们为了延续糖尿病人治疗,通过健康讲座已与全市50%的社区建立了联动机制,连接起医院、社区、家庭和其他社会资源,为病人提供“一站式连结服务”。
医务社工的角色,笔者认为“桥梁”是很贴切的一个词。医务工作者通常关注的是疾病本身,而社工关注的是社会心理层面,整合医院内外的资源帮助病患。社工可以把患者家庭的更多信息传达给医务工作者,从而为他们考虑更周全。另外,医生和护理人员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跟患者或者家属做深入的沟通,当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社工就可以做一些重点干预,用更多的时间跟患者沟通,效果通常也会更好。
5.良性互动。加强社工和志愿者管理,打造一支“铁打的”义工团队。医院志愿者是志愿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为病患者及其家属、医院、社区等义务的服务活动,是促进现代医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精神更紧密的良好媒介与助推器[2]。本院于2011年成立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部,医务社工根据医院自身需求,结合志愿者特点,通过多渠道,各层面招募社会爱心人士,建立志愿者数据库,为常态化志愿者数据库的建立设计规范化流程,如图1,确保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顺利开展。
图1 常态化志愿者库机制
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符合患者的需求。首先,一名优秀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树立人道主义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实用性及有效性[3]。只有将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服务过程中,才能有效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准,使医务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服务的专业性需要,所以应将专业社工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工作部专业水准和服务技能[4]。
在嘉兴这样一个中等城市里,医院医务社工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作为这个城市的首批医务社工,我们开展的许多工作还带有“拓荒”的性质,路径与方法也都处于摸索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逐渐重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医务社工人员和志愿者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探索更适合、更能满足群众需要的社会工作模式,再接再厉,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土发展的医务社会工作。
1 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24-225
2 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3 康文萍,孟馥.我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56-757
4 齐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国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