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4-08-16 09:10韩传龙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皖北城乡旅游

李 龙,宋 徽,韩传龙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李 龙,宋 徽,韩传龙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通过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并在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现状以及皖北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旅游主体、客体以及中介体等方面分析了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从城乡旅游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理念、城乡区域合作模式、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产品开发、旅游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城乡一体化;城乡旅游;动力机制;皖北

1 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涵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逐渐打破了“二元结构”模式,然而,伴随着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和对概念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两种特质不同、类型迥异的人类聚居地或人口聚集区——城市和乡村,它们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社会生活的交往、产业经济的竞争与合作等,最终实现有效循环、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过程[1]。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第一,宏观角度,城乡政策上的连贯,体制机制上的统一;第二,空间角度,城乡地域空间结构的整合,区域规划的完整;第三,社会经济角度,城乡产业经济的互相支持,企业的和谐共生;第四,文化生活角度,城乡文化的相互吸引,相互渗透[2]。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会有一定的变化,其内涵界定也会不断发展完善。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下,我国的“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和主题旅游项目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几年城乡旅游融合发展迹象愈加明显,相关的旅游产品也层出不穷,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内在需求也越发显现出来。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倡导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以“中国旅游主题年”的口号为例,1998年国家确立了“华夏城乡游”这一主题,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城乡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到了2006年,国家确立了“中国乡村游”这一主题,更加突出地强调了“乡村旅游”在城乡旅游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国家再次确立“中国和谐城乡游”这一主题年,更加强调和重视“城乡旅游的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国家旅游局的推动下,关于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出现[3-4]。然而,由于国内关于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相关研究文献少见,因此关于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定义和内涵的阐述还不完善。

杨世河等在《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一文中最早对城乡旅游一体化进行了定义,该定义在分析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定义,他们认为,乡村与城市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体制上打破二元结构,整合各自内部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经济的畅通与和谐,在该区域内乡村与城市可以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5];与此相对,城乡对外又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与外部要素进行竞争[5]。这一定义将城乡旅游一体化在地域空间上划定了范围,将其看为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皖北城乡旅游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1 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也一直是政府与学术界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早就开始关注“城乡一体化”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主要涉及到城市规划、乡镇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然而,关于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研究却非常稀少,相关的成果只是从城市旅游或者乡村旅游的角度进行单独研究。通过CNKI检索发现,杨世河等较早开始研究城乡旅游一体化,他们率先提出了城乡旅游一体化概念,分析了其内涵,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表征和特点进行分析,对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5];熊伯坚、赵慧丽在分析城乡旅游一体化互补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县乡联动发展模式和旅游小城镇模式,并探讨了城乡旅游一体化的优化对策[6];陈婷婷以贵州为例,系统分析了贵州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张香凤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乡旅游互动模式[7]。

2.2 皖北城乡旅游的研究现状

对于皖北地区的旅游研究,国外文献基本上没有涉及,国内对该地区的研究以旅游细分区域为对象的较多,以跨市(县)区域为对象的研究少。国内对该地区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研究范围也是多以单一地市为对象进行分析。

陈传康较早开始对该地区旅游的研究,他以亳州市(当时称为“亳县”)为例,分析了当地风景旅游资源与城市规划的关系[8];李红梅探讨了淮北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旅游产业的开发战略[9];万绪才等研究了凤阳县旅游资源结构及其开发利用现状[10];杨效忠等以淮南市为例,分析了淮南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随后又研究了淮南市旅游发展的资源特征、功能分区及线路布局等[11-12];章锦河、陆林以淮南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淮南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13];刘家麟以蚌埠市为例,分析了蚌埠西郊发展水利旅游的良好条件[14];杨玲等通过旅游地市场吸引力的数学模型,预测淮北旅游未来发展状况[15];黄薇薇通过对淮北旅游资源总体特征的评价分析,设计出该市旅游发展的功能分区以及旅游线路布局[16];苏金成等对寿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17]。

“新皖北旅游崛起高峰论坛”于2006年底在合肥召开,就如何发展皖北地区旅游业,促进皖北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安徽省旅游业的和谐发展进行了重点研讨;丁晓娜、张兴旺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了皖北旅游区的旅游合作,并提出了相关对策[18];李万莲从空间结构、资源整合及合作主体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皖北地区旅游合作的主要模式[19];王良举、李万莲从利益主体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皖北区域旅游合作模式[20];吴雪在分析皖北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北旅游市场营销策略[21]。

实践领域,虽然近几年皖北地区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城乡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乡村过度城市化导致乡村性遗失、乡村空心化,城乡旅游短期效益的低水平扩张,城乡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意味着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制约城乡旅游发展的内在因素,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这也为今后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3 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所谓动力机制,又被称为激励机制,它是区域或企业经营机制中比较复杂而又关键的重要子系统,是一种较活跃的带有动力源性质的机制。对于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能否实现一体化发展,也存在着自己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旅游主体、客体以及中介体等方面(图1)。

图1 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3.1 旅游主体的互动性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同时也是旅游的客源。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存在互为客源市场的动力,城市的居民是乡村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市场,同时乡村也可以成为都市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各方面的因素促使城市居民特别是白领阶层更加向往田园式的乡村生活,近十年来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这么迅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安徽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 800万人次,旅游收入453.8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同类指标30%和25%[22]。此外,近几年来安徽省很多地市都推出了以“亲子游”或者“学生进乡村”等活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将中小学生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这也扩大了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对“城市居民想到农村来放松身心”来说,农村居民也想到城市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批量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农民进城的动力,也将会成为带动农民入城的领头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便利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农村新生代的男女,城市的主题公园对农村的新生代青少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等。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农民也萌生旅游的意识,加入旅游者的行列,这样也为都市旅游提供了客源。因此,可以说,城乡居民可以互为旅游客源,这也必将促进城乡的融合,加快城乡旅游一体化进程,是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3.2 旅游客体的互补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城乡旅游资源由于其自身特有的条件差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乡村除了赋存城市所无法拥有的山水田园风光外,同时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参与采摘、垂钓、骑马、收割、种植等,游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参与农村民俗活动,这些不仅会让城市游客体验到劳作的艰辛,也会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相反,城市拥有独特的现代建筑、购物设施、游乐场所、主题公园等大批旅游吸引物,也是吸引乡村旅游者来城市增长见识、体验消费的选择。所以说,城乡资源在属性上的差异性,也无形中为城乡旅游资源提出了互补的需求,这也是促使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客观动力。

安徽省都市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以乡村旅游为例,根据安徽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省内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快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景区(点)逐步形成。截至2012年初,省内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点43个,优秀旅游乡镇150个;全省农家乐837家,其中五星级55家,四星级105家[22]。其中,根据《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数据显示,皖北地区乡村旅游可以划分为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乡村人文民俗活动、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几种类型,其主要依托资源如表1所示。

表1 皖北(包括蚌埠、宿州、淮北、亳州、阜阳)乡村旅游资源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3.3 旅游中介体的交互性

旅游中介体包括旅游传媒渠道和旅游通道等,这里所指的旅游通道主要指旅游的交通通道。旅游的传媒中介通道具有交互性,而交通通道具有共用互补性,这些也是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催化剂。

据安徽统计年鉴2013年数据显示,皖北六市公路总里程达1 300多公里,客运量超过20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超过1 000亿人每公里(表2)。“十二五”期间,皖北地区加大了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区域内的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进行改造和提升,对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以及城镇之间的交通道路进行贯通,这些举措将大大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将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融合,为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契机,特别是为区域内的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甚至可能会出现城乡旅游模式的创新。

4 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

4.1 统一城乡旅游规划和管理

皖北地区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融合发展,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需要制定连贯的政策,健全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城乡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实现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互利共生,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表2 皖北地区旅游交通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13)》。

第一,可以聘用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旅游规划公司,制定科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例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都市旅游或者乡村旅游的专项旅游规划等。皖北旅游发展规划要从大局出发,把城市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结合起来,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制定并细化地区城乡旅游的条例和规章制度。对星级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的等级进行评估,规范新兴的城乡旅游市场,制定细化的规则条例,为城乡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目前,皖北地区的乡村旅游或者农家乐地区旅游设施问题较多,例如旅游垃圾问题、污水处理问题、餐饮住宿问题、旅游厕所问题等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地区旅游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或者完善法律条文,以规范城乡旅游市场,严惩不法和违规行为。

4.2 加强区域间城乡旅游合作

要想实现皖北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区域间城乡旅游的合作。2003年,安徽省旅游局在蚌埠召开了“皖北旅游市场开发会议”,首次提出要成立“皖北旅游经济开发协作区”的提议,这也是皖北旅游政府部门第一次正式提出区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并希望制定相关章程[23]。2006年9月,皖北各市旅游局在淮南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新皖北旅游合作由各自自由行动转向联合行动;当年年底,在合肥举办了“新皖北旅游崛起高峰论坛”[24];2007年在亳州又召开了皖北区域旅游合作的会议,细化了区域旅游合作内容。2009年10月,以“新皖北·新乡村·新旅游”为主题的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在阜阳举行,此次论坛以大旅游的眼光审视、整合皖北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政府、旅游专家、旅行社、媒体和景区、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全面提升皖北城乡旅游的发展水平打下了基础[25]。2013年9月底,“皖北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在宿州举行,进一步推进了皖北城乡旅游的区域合作,也推动了整个皖北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26]。同时,基层单位包括旅行社等部门也要加强相关的合作,促使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产业链。

4.3 形成统一的城乡旅游品牌形象

皖北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资源各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在产品开发上和市场推广中,一方面要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策略;另一方面要在市场推广中,要形成统一的城乡旅游品牌。通过形象定位和旅游口号设计,塑造一个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同时还需要完善城乡旅游的支撑体系。旅游形象支撑体系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行为识别系统(BIS)等组成。完善的支撑系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坚强后盾,是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打造旅游品牌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提高其附加值,并运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对产品品牌进行宣传。比如,亳州地区有曹魏文化、老庄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华佗故里)等,都是可以打出去的好牌。在推广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时,除了传统的媒体和媒介外,也要有选择地尝试新媒体,如网络旅游咨讯、互动电子杂志、3D 虚拟旅游、旅游网络事件、3G 移动手机营销等[27]。

4.4 实施旅游人才一体化战略

实现皖北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级专门旅游人才的培养,如乡村旅游农场管理人才、休闲农庄或农家乐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导游队伍建设、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工作完全可以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可以有两种途径:由在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直接去当地工作实践,也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经营单位提供师资,定期进行员工培训。乡村地区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较低的层次,较为粗放,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而这些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引入,必须配以高素质的人才,以少数带动多数。城市地区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也可以调入乡村地区搞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的经营。此外,可以考虑与地方高校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城乡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创造新的旅游热点,开发更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1]陈婷婷.贵州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机制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8-9

[2]刘清春.城乡旅游一体化下的莒南观光农业规划开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4):22-26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3-06-11].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2/11064301_0.shtml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06-11].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5]杨世河,章锦河,王浩.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8(1):142-146

[6]熊伯坚,赵慧丽.红色旅游带动下的南昌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J].老区建设,2009(24):10-12

[7]张香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312-316

[8]陈传康.安徽省亳县的风景旅游资源及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经济地理,1985(4):309-313

[9]李红梅.淮北市旅游业发展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6-79

[10]万绪才.安徽凤阳旅游资源结构及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1):69-71

[11]杨效忠.淮南市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6):370-372

[12]杨效忠,冯学钢,王咏.淮南市旅游发展资源特征、功能分区及线路布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3):282-284

[13]章锦河,陆林.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1):16-19

[14]刘家麟.发展蚌埠水利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32-36

[15]杨玲.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分析法及其数学模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1):66-69

[16]黄薇薇.淮北市旅游资源特征、功能分区及线路布局[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370-371

[17]苏金成,胡媛媛.寿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5(8):22-25

[18]丁晓娜,张淑萍,关颖.皖北旅游区旅游合作初步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8(2):33-36

[19]李万莲.皖北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5):101-104

[20]王良举,李万莲.基于利益主体视角的皖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9

[21]吴雪.皖北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8):80-82

[22]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EB/OL].[2013-10-21].http://www.ahta.com.cn/gov/xxgk/html/2013/OA0370408022013 03001.shtml.2013

[23]发挥蚌埠区位优势,联手打造皖北旅游[R].蚌埠:蚌埠市旅游局,2005

[24]王丽娜.皖北六市共签合作宣言:将建新皖北快速旅游通道[EB/OL].(2006-06-12)[2013-06-11].http://hi.baidu.com/wgse/blog/item/6105a58b319b587f9e2fb43 7.html

[25]安徽省旅游局.新皖北·新乡村·新旅游[EB/OL].[2009-10-16].http://www.ahta.com.cn/xinxi/html/09/091016180313.shtml

[26]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2013皖北(宿州)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隆重开幕[EB/OL].[2013-09-30].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3-08/22/content_29797400.html

[27]李龙.新媒体语境下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路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91-92

(责任编辑:周博)

2014-01-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3CJY106);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皖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2013yyb33)。

李龙(1988-),山东枣庄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7.001

F590.75

A

1673-2006(2014)07-0001-05

猜你喜欢
皖北城乡旅游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城乡涌动创业潮
旅游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