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妈建“唠嗑俱乐部”

2014-08-15 22:45潘建安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孙老头儿女婿

潘建安

城里的日子不舒坦

“在农村习惯了没事时找人唠嗑,一晃时间就过去了。可进城后就不一样了,这里到处是车、高楼,看着挺好,其实不舒坦。”说起自己在城里的生活,65岁的李秀芹连连摇头。

李秀芹的老家在吉林山区。40岁那年,老伴儿不幸遇车祸撒手而去。为了女儿,李秀芹一直没有再婚。女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2004年,女儿女婿双双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并很快发展壮大。

由于女婿自幼父母双亡,小两口执意要把李秀芹接到北京。“孩子们孝顺我,我很高兴。可说实话,我真的不想离开老家啊!”虽然来城里不是心甘情愿,可毕竟家里还有个讨人喜欢的外孙,这让李秀芹的生活多了一丝甜意。每天女儿女婿上班后,她就会变着法儿哄着小家伙玩儿,但时间久了,她就熬不住了。“城里的人,进屋就关门,出门就上班,生活了多年的邻居相互都叫不出名字,要是能找几个东北老头儿老太太唠嗑,那该多好啊!”

“想唠嗑?我有办法!”一天晚上,听到了李秀芹的烦恼后,孝顺的女儿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何不把在北京的几个东北老乡发动起来,把这些东北来的、憋屈得要生病的老头儿老太太聚在一起聊聊天?

建个“唠嗑室”

有了想法之后,女儿联络了一些东北老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竟然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几乎每个把父母接到身边的老乡,都遇到了类似的困惑——在东北老家吃个饭都能和邻居说上半小时的父母,到了城里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话少了,笑容少了,整天闷闷不乐,隔三岔五就喊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可去医院一查,啥毛病也没有。

大家一琢磨,找到了问题所在——这城里的生活啊,的确不适合老人。他们觉得挺憋屈,“可是没办法啊!要么是工作太忙、孩子需要照顾,要么是担心父母离自己太远,有个头疼脑热当儿女的不能随时尽孝,才把他们接进城的。”朋友们感慨地说。

2010年大年初三一大早,女儿女婿就把李秀芹喊醒了,说是要去串亲戚。“我就纳闷啊,啥时候在北京我们也有亲戚了?”李秀芹诧异地跟着孩子出门了。

开车从朝阳区到丰台区,用了将近2小时,在一个小区门前,李秀芹刚下车,聚在门前的几个老头儿老太太就热情地打着招呼迎了上来:“大妹子,过年好啊!”

李秀芹一听,乐了,好地道的东北话啊!再一看那几个老哥哥老姐姐,举手投足看着就顺溜儿。

女儿和几个老乡约定好,5家没回东北过年的老乡,今天聚到一位老乡家里,而重头戏就是让几位老人见见面,好好唠嗑。几位老人高兴得跟孩子似的,虽是头次见面,聊起来却一点也不陌生,听说还有一位老太太要来,又集体来到门前迎接。

“那顿饭吃得可真香啊!可以说是来城里这么多年最香的一次。”说起当时的情形,李秀芹连连点头,“那感觉太好了。吃完饭后,我们就相互留下电话,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晚上回到家,女儿女婿笑眯眯地来到我的房间,问我心情如何,我一下子眼泪汪汪的,孩子们太有心了,知道我这个老太太心里想啥念啥。”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李秀芹说,那段日子是自己最舒心的。可很快,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虽然不少老乡的父母都在北京,可北京太大了,相互离得远,要想聚在一起唠嗑的话很费周折。

“要是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让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见面就好了!”李秀芹无意的一句话提醒了女儿,他们公司租下了一栋7层带院子的小楼,不少房间都闲着,何不把那里收拾几间房子给老人用?

一听这话李秀芹高兴了。她找来几个工人,按照东北农村的格局把女儿公司顶层的两间房间简单装饰了一下:木格门、长条凳、松木方桌,屋里还用砖石沿边砌了一溜土炕,墙上特意买来一些玉米、辣椒、蒜头挂了上去,墙角还燃起了煤球炉……那氛围,和东北农村绝无二样。

那天晚上,来了八个老头儿老太太,他们就像在老家一样,围着桌子闲聊,盘腿坐在炕上唠嗑,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散去。

整出一个“俱乐部”

有地盘了,有时间了,有熟人了,幸福也随之而来了。

李秀芹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周一到周五,一大早把外孙送到幼儿园后,她就联系好几个老乡来到女儿女婿的公司,来到那两间属于她的专门唠嗑房,生了火,壶里灌上水,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着老哥老姐们的光临。中午的时候,孩子们不回家吃饭,外孙也在幼儿园吃饭休息,她有足够的时间和老乡们拉家常。周六周日,没有特殊情况,李秀芹和其他老人一般都会各自领着孙子孙女或外孙来唠嗑,小家伙们玩儿得不亦乐乎,几个老人同样聊得眉飞色舞。

“从那之后,觉睡得香了,饭吃得香了,人也精神了,其他一些老头儿老太太也个个像是加满了油的车一样,连说话声都大了。”说到此处,李秀芹忍不住笑弯了腰。

女儿的东北老乡很多,关于这个特殊唠嗑室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就这样,从最初的五六个老人,发展到了20多人,原本宽敞的两间屋子显得拥挤了。李秀芹提议:干脆把7楼的6间房间全部改成聊天室吧,费用由大家分摊,女儿女婿则额外负责所有茶水供应及电费等支出,再每月拿出2000元让大家聚聚餐。大家全票通过。

对于老太太的这个提议,女儿女婿全力支持,并很快把原本设在7楼的公司另外两个部门搬到了楼下,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才艺室,让懂得吹拉弹唱的老人神侃之余还能自娱自乐。如此一来,整个7楼变成了这群东北老头儿老太太的精神乐园。

“在老家,几个老头儿老太太在一起扭秧歌,会起个名字叫某某秧歌队,敲锣打鼓的,叫某某锣鼓队。干脆我们也起个名字吧!”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秀芹,决定把这支唠嗑的队伍起名为“东北人唠嗑俱乐部”。

“因为孩子,很多我这样的老头儿老太太进城了。城里的生活好了,但这些老人却不是很快乐,因为乡音远了,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变了,加上很多人不愿给孩子添麻烦,就自己忍着、憋着。我想说,人老了,时间不多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该像我这样找点儿喜欢的事情做,找点儿好玩儿的事情玩。人老了,只有精神好了,身体才会好,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希望看到的。”

有了这个唠嗑俱乐部,李大妈在城里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

猜你喜欢
外孙老头儿女婿
对视
路遇老头儿当学徒
不同寻常的暑假
外孙啊,姥爷想念你
为智障女儿找个健康女婿
外孙的『不倒翁』
黄永玉:这个老头儿不寻常
我家的“老头儿”
亲“女婿”莫丢“儿子”
藏族女婿杨昌林 一辈子的援藏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