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写作环境,提高写作水平

2014-08-15 02:44林锦山
考试周刊 2014年46期
关键词:活动课作文生活

林锦山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历代名师、文人、学者都苦苦探求,但至今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活动课作为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较有效的方法逐渐为大家所认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开展相应的语文活动课,创造一定的写作环境,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放大的生活环境中体会生活、认识生活,从中得到感受生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写作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益处。

一、创造写作环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所谓创造写作环境,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语文活动课,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准备、参与、感受、回味中体验活动课的整个过程,具体地感受活动内容和活动氛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出乎意外”的活动场面,包括:老师、学生的基本认识(观点),学生阐述观点时的具体表现(语言表述、神态动作),学生在倾听他人表述时的表现,等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在放大了的生活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认识这一生活,并从中体验到自己心理的复杂变化过程,掌握获取写作材料的基本方法。

作文来源于生活,但作文不等于生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难以表述清楚的关系。这好比地里的菜和饭桌上的菜。饭桌上的菜是从地里来的,没有地里的菜就没有饭桌上的菜。但如果直接把地里的菜拿来宴请客人,那肯定被当成神经病处理,因为从地里的菜变成饭桌上的菜,这期间需要有一个选择(一些不好的叶子或不可食用的根、茎必须去掉)、清洗、加工、烧煮的过程,而且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加上油、盐、味精等佐料和调料,甚至要讲究火候等。作文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把生活变成作文,而对生活的认识、选择又往往因为生活的平凡、单调、重复,特别是由于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而被学生忽视,有“水过无痕”之感,正如人们常说的“熟视无睹”。基于这点认识,语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条件。因为认识、选择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基础,不懂得认识、选择生活,就不能把“地理的菜”(生活)很好地变成“桌上的菜”(作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往往不需要为生活奔波,都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更由于父辈们的宠爱,一般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生活上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无忧无虑、专心学习,狭窄的生活空间造成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很难在平凡、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寻觅到写作素材,失去获取写作材料的基本途径,以至于“无米下锅”,遭遇“小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作文教学方法常常是:写前指导、写后评改、改后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合理,实则存在很多不足。因为在写前指导中,老师的一些观点、材料,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大多把老师的这些指导作为真理写进作文中;至于老师的评改,也常常因为应付检查而流于形式,大多数老师只是改改错别字、病句之类的表层东西,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如何选材、如何思维等深层次的问题避而不谈;在讲评环节,经常是以老师的归纳总结,点出本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一篇或几篇好一点的作文作为示范而告终;示范性作文往往被学生错误地认为就是写作的经典而加以运用,导致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都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都是一个样子。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显然是难以适应的,特别是对“唯老师之话是听”的低年级学生,更是被消磨殆尽,这种现状很难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语文老师往往以一些范文作为指导写作的基本模式,十分详细地归纳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结构讲究“风头、猪肚、豹尾”;形式上讲究开头、结尾要讲究文采,要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内容上要积累几个材料,等等。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忽视了写作主体(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积累,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地从老师的讲课中获取有限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方法,也许他们能够写出一些作文,但不是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作文。这好比学生很快就可以尝到“鱼”的美味,但没有掌握必要的捕鱼方法,只能是临时吃吃而已,吃完了就没有了一般,即写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以至于一遇到写作,就生搬硬套、七拼八凑,出现“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这种现象一经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一方面作文积累“囊中羞涩”,不得不搜肠刮肚,另一方面不得不应付老师,从而厌文情绪自然而然地潜滋暗长起来。

中国语文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对作文的定位,导致学生普遍对作文产生害怕的心理。受几千年来科举考试的影响,对作文的要求侧重于文采,这从初考、中考、高考在作文评改中的发展层级的设置就可以看出。可以说中国作文教学培养的是作家型学生,而作家在语文课堂上是很难造就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二、如何创造写作环境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关键在于写作材料,材料是作文最基本的因素。传授学生获取材料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的不尽之材,这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好作文的最根本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现状,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活动中掌握获取写作材料的基本方法。

(一)“猜猜我是谁”,让学生在放大了的生活环境中认识生活。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人物描写这一专题中,我特地准备了一堂“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课。主要设置以下环节:

1.课前布置学生以本班同学为描写对象,要求抓住该同学最突出的特征加以描述,不能出现名字,以第一时间辨别出来为佳。

2.在课堂上请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小作文,读完后让其他同学猜猜所描写的对象。

3.台下学生要以上台朗读的学生为观察对象,注意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等,并以其中一人为对象写一篇短文,描述观察所得。endprint

这样,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一般会对自己平时早已熟悉的同学的外貌重新观察,并有一些新的发现,这对于不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喜,通过观察而形成的文字,这是从生活到作文的一大跨越,其意义难以言表。

因为很多学生平时较少登台演讲,一上讲台,特别是众目睽睽之下便显得很不自在:有的脸羞得红红的,有的一时不知道手脚怎么放,有的用手摸摸头发,有的用手抓着衣襟……这些动作就像在显微镜中放大一般,显得特别突出、明显,学生大多能够较清楚地观察、感受到;同时,活动课的特殊气氛,往往能够让学生集中精神感受同学的言谈举止,尽情发挥想象力判断同学在作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在热烈的竞猜中具体可感地体会人物的不同外貌特征和描写方法,效果自然比直接单纯地让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或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评好。学生通过以上的观察、交流和感受,进一步学习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的方法,再通过描写的训练,提高对生活与作文的认识,加深对写作方法的掌握,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学当小老师”,掌握作文评改的游戏规则,明确作文的基本要求。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熬夜加班、辛辛苦苦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而后声嘶力竭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但学生对老师分发下来的作文和课堂上的讲评无动于衷,关心的只是老师所给的分数,至于老师在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一点也不“感冒”,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书写潦草、选材、取材、描写等问题反复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高付出、低收入”的作文教学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语文老师不妨自我放松,通过语文活动课,改变互换师生角色,把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交给学生。学生在角色的转变中自然而然地对作文评改的一些“游戏规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一些毛病,如错别字、书写潦草等有较直观的认识;对教师评改中所关注的一些得分点有清楚的认识;对作文中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的妙处有较充足的认识……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心态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几次训练,学生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将会有较全面的了解,而一旦他们了解到作文中这些相关内容,意识到这些问题,那么在日常写作中就会有意识地注意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本活动课的基本流程为:课前要准备好作文评改的有关规则,最好印成书面材料,从而直观、清楚;教师事先对所要评改的学生作文做详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以便在活动课上做相应的启发;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四人一组,其中一人有较强的写作功底为佳,鼓励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所评改的作文进行评改,指出其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在小组中大胆交流;及时了解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轮流推选评改小组上台进行讲评交流,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开展读书竞赛,扩大课堂的外延,增加学生的思想储备。

语文学科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语文的知识性,要求学生下工夫记忆;语文的思想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思考;语文的艺术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沉淀和感悟。这就意味着学好语文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特别是写好作文,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语文课堂上,而要以语文课堂为平台。记得一个语文界的权威说过:看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你教给学生多少,而是看你让学生通过这堂课联系到了多少课外知识。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诗歌单元时,我让学生举办了一场“李杜诗篇”知多少的竞赛活动。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李白杜甫的一些资料;第二阶段总结整理李杜诗歌及其风格的演变历程;第三阶段为潜心阅读阶段,以课文为轴心,向外辐射,阅读背诵李杜的相关诗作;第四阶段为竞赛阶段,大家分头出题,利用二至三节课时间通过背诵、游戏、抢答、演讲等方式评出优胜者。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查阅资料、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采用背诵、游戏、抢答、演讲等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语文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非常有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诵读自然会增强语感,掌握写作方法,这对作文写作来说很有帮助。

(四)辩论对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

学生作文水平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关系密切,这就像小学时认为一些应用题很难做,而一到中学就感到那是小菜一碟一样,不变的是知识,变化的是认识提高,懂得运用更简单的方法了。思想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高低。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为语文教师所忽视,特别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审题、立意、材料的组织、文章的结构,思维方面的训练几乎不涉及。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外,还可利用语文活动课,围绕一个话题,举行一些辩论赛,或男女对抗、或小组对抗,从而在辩论对抗中学会思维的方法,这对学生写作很有帮助。

如对于当前有些学生由于认识不足,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我特地举行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分为男女两组,由正负班长、学习委员、语文科代表担当评委。学生在辩论中自觉地运用逻辑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辩得不亦乐乎。通过这一活动,他们普遍认识到上网的益处,也认识到其不足。个别学生还明白:上网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不是一个晚上、几元钱的问题,涉及自己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乃至践踏的问题;涉及自己对父母对自己期待的问题;涉及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爱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是有益的。

三、创设写作环境的意义

(一)打破语文课堂的局限性,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充分接触许许多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领略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增长知识,增加思想储备,为提高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活动课是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角色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老师精心创造的活动环境中,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生活的味道,寻找到写作的材料,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不知不觉地消除畏文情绪。

当然,创造写作环境的方法和意义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做法只为“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认真挖掘、积极引导,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摒除传统的说教形式,那么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一定会对写作感兴趣,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写作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动课作文生活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