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因考试失败、学习成绩滑坡而精神上一蹶不振,心灰意冷,感到前途无望,进而破罐子破摔,最终导致整个人生一片灰暗。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关键的是,你需要知道怎么去转化——使失败中任何不利的因素都变成对你有利的因素,积聚反败为胜的力量,找寻那一片“峰回路转”的星空。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穷其一生都在研究人类潜能,他曾宣称自己发现了人类最不可思议的一种特性——“反败为胜的力量”。是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所拥有的东西做投资,而是如何从损失中获利,这才需要智慧,也才最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
人不可能不失败,但最可怕的是失败后的一蹶不振和不反省,不懂得积聚反败为胜的力量。从失败挫折中汲取教训,是迈向成功的踏脚石。真正的失败是犯了大错,却未能及时从中汲取有用的经验。
当我们观察成功人士的环境时,会发现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那些大公司的经理、著名的企业家、政府高级官员以及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可能来自贫寒、破碎的家庭、偏僻的乡村甚至于贫民窟。这些人现在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阶段。
把每一个“失败”先生拿来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你会发现,他们各方面(包括年龄、知识、能力、社会背景以及任何一方面)都很可能相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对遭遇失败和挫折的反应大小不同。
当“失败”先生跌倒时,就无法爬起来了。他只会躺在地上骂个没完。“平凡”先生会跪地上,准备伺机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击。但是,“成功”先生的反应跟他们不同。他被打倒时,会立即反弹起来,同时会汲取这个宝贵的经验,立即往前冲刺。
是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正视失败,并利用失败,才会变得聪明。正像一位伟人说过,错误和挫折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失败不是人生最后的句号,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成功往往青睐的是失败过的人,不断从失败中走出的人要比从成功中走出的人辉煌得多。
1928年,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只是小学文化,带一身泥土气,闯入上海为时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面对台下满堂渴盼知识的莘莘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开始讲课了,原本准备好的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但他没有天南海北瞎扯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引来全堂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知道后,对沈从文的坦言和直率大加赞赏,认为讲课成功了!后来,沈从文找到了失败的症结,终于使自己讲课能挥洒自如了。
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如果,面对失败我们真的灰心到看不出有任何转变的希望,这里起码有两个值得一试的理由,这两个理由保证我们试了只有更好,不会更坏。
第一个理由:我们可能成功。
第二个理由:即使未能成功,这种努力本身已迫使我们向前看,而不是只会悔恨。它会驱散所有消极的想法,代替之以积极的思想;它会激发创造力,促使我们忙碌,我们也就没时间与心情去为那些已成为过去的事而忧伤了。而这恰恰是积聚反败为胜的力量的过程,带领我们变逆境为顺境,化失败为成功。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是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失败的滋味是苦涩的,但所包含的道理却是甘甜的。失败和成功都有价值,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于思索,易于自满。失败了,则须面对挑战,硬逼着你思索,正视失败,跨越失败,跨越困境,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
章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