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7月以来,股票市场迎来久违的春天,上证综指已上涨200点,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热钱”大举进入中国股市抄底补缺的结果。
像是在强化这一观点,人民币持续升值。7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值逾500个基点。
国际环境在调整,亚洲新兴市场重受青睐。一方面,欧美制裁升级,俄罗斯加速非美元化,俄企正在寻求将资金转向亚洲机构;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加大,避险资金出逃,全球股市调整。国际资金已在集结香港,从7月1日至8月12日,香港金管局已经24次沽售美元,向市场注入超过750亿港元。
而中国又被认为是全球市场的价值洼地,特别是沪市大蓝筹。海通证券调研发现,外资机构喜欢蓝筹股,而A股中的蓝筹股估值低于香港蓝筹股10%-20%,股息率高。
这些信息似乎都指向一个方向,热钱正在大量流入国内。果真如此吗?
“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发现正规的国际资金因为避险和抄底等因素要进入中国内地,”长期监测热钱流动的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黎友焕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根据我们跟踪的结果,很多资金还在中国香港。”
黎友焕指出,现在热钱投资房地产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很多积压在房地产的热钱都想撤出,而流入股市的条件还没有形成。
尽管QFII和RQFII也在加仓A股,但规模有限。6月、7月份,QFII和RQFII新增额度只有21.8亿美元、194亿元人民币。此前,为数不多的总额度也已用掉绝大部分。
集结香港的资金,基本还是冲着港股。港股不仅相对其他市场较为便宜,而且香港作为自由经济体,国际资金可以来去自由。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指出,不存在机构为参与沪港通而提前囤积港元的说法。考虑汇兑成本,用美元直接买人民币或囤积人民币更为合理,先买港元再换人民币只会增加二次成本。
至于人民币近期出现的升值,并不必然是真正意义上的热钱流入的结果。很可能只是经济主体根据利率、汇率的变化及预期调整资产配置的结果,包括外汇存贷款、贸易融资、人民币跨境收付等。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杰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热钱流入,主要包括两类,即常规渠道下的证券投资和隐蔽性的贸易套利,即使按可能的最大规模测算,两项资金流入的规模都非常有限。
推动本轮股市上涨的,更多的还是国内资金。一方面,国内存款在向股市转移。7月当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了近2万亿,股市分流了一部分,根据央行公开信息,7月中下旬有近10家公司启动IPO,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约3000亿元。另一方面,融资融券大幅增长,其中,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在7月合计增加了360亿元。目前,券商监测到的资金流入量也比较小,且覆盖了海外资金新增持的中概股。
不仅现在,恐怕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股市也难以指望海外资金大规模流入。
最关键的还是制度因素,在资本项目管制前提下,即便有价值洼地,防洪堤坝也会阻碍资金大规模进入。除了少数不怕走灰色甚至黑色通道的“聪明钱”,绝大多数海外投资者都不会考虑合法途径以外的其他渠道。
而合法途径的规模颇为有限。众所瞩目的沪港通额度有限,沪股通仅3000亿元,港股通2500亿元。“这只是两地市场资金互换的通道,”洪灏认为,“并不大量增加市场流动性。”
从基本面来看,中国难改经济下行趋势,系统性风险还在上升。已经发布的7月宏观数据击碎了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的美梦,信贷数据的骤然恶化或预示了经济还将进一步下行。IMF最新报告或可说明海外投资者的担心。该报告表示,中国经济的脆弱性正在上升,如果反复依靠缓冲措施,不改变增长模式,会导致进一步加大最终出现急剧下滑和金融动荡的风险,特别是考虑到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复杂性正在迅速上升。
黎友焕指出,“从中国内地跨境资金的监测来分析,近期腐败资金流出加剧,如果其他条件没有变化的话,热钱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以流出为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