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杨 林捷 黄家荣
摘 要:对广西石灰岩山区野生山银花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广西石灰岩山区的环境特征及山银花的生物学特性,指出在石灰岩地区发展山银花种植投入少,见效快,销路好,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解决山银花优良品种种苗的快速繁殖问题。
关键词:石灰岩山区 山银花 野生资源
山银花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以干燥花蕾以及藤、叶入药。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等省的石灰岩地区。
2005年以前,中国药典把忍冬科忍冬属多种药用植物的干燥花蕾统称为金银花,《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把金银花、山银花的来源规定进行了修订,特别分列出了山银花,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山银花为同属植物红腺忍冬、灰毡毛忍冬和华南忍冬的干燥花蕾。山银花在生物学特性、有效成分和含量方面都与金银花很相似,所以现在很多研究论文仍然把忍冬科忍冬属多种药用植物的干燥花蕾统称为金银花。
1 山银花简介
1.1 山银花的生物学特性
山银花为多年生半常绿木质藤本植物,耐寒性及耐热性强,在-10 ℃背风向阳有一定湿度情况下,叶子不落;-20 ℃下能安全越冬,翌年正常开花;5 ℃时植株就开始发芽生长,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加快;16 ℃以上新梢生长迅速并开始孕育花蕾;20 ℃~30 ℃为最适宜生长温度,40 ℃时只要有一定湿度植株仍能成活 [1]。
1.2 山银花的药用价值
山银花作为一种常用中药,主要药用有效成分为酚酸类的绿原酸及黄酮类、皂苷类等,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保肝、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被誉为“中药中的青霉素” 。
1.3 山银花的经济价值
据报道,中医三分之一方剂中用到金银花(包括山银花,以下同),近年来金银花茶等保健品系列的开发,不断拓宽了金银花的用途,加上长期出口,年需求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H7N9 禽流感开出了桑叶、金银花、黄芩等参考处方,使金银花的需求量暴增,价格涨至300元/kg。据报道,我国目前金银花年产量约8000 t,而社会年需求量在17000 t以上,供需缺口很大,价格不断上涨 [2]。
山银花耐旱耐寒耐贫瘠,在广西钙质丰富的石灰岩山区能很好生长,是投资成本少、栽培管理容易、见效快的经济作物。据相关报道,农户种植山银花每667 m2投资500~600元,包括购买种苗、化肥、农药、人工费等,植株栽培3年后盛产收花,干花产量可达100 kg/667m2以上 [3],按70~80元/kg价格计算,平均每667 m2收入7000元以上。
1.4 种植山银花的生态效应
山银花植株具有生长速度快,寿命长,植株枝叶多密度大的特性,只要在岩石之间有约50 cm2的泥土就可以栽种,植株的藤蔓长数米甚至十多米,枝叶覆盖在岩石上,减少了阳光对岩石及地面的直射,能降低局部区域的温室效应,可以有效地解决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另一方面,山银花的根系发达,主根粗壮可深入地下2~3 m,侧根水平分布直径可达2~4 m [1],根系涵养水分能力很强,具有很好的保土蓄水效果。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2 广西野生山银花资源调查情况
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开荒造地、大规模山羊养殖及制药企业大量收购山银花藤蔓作为加工原料等原因,使原来十分丰富的广西山银花野生种质资源日益枯竭,多数资源量正迅速减少。20世纪60~70年代广西每年可采集野生山银花干花150~200 t,据业内人士估算现在每年只能采集到野生干花60~80 t。
2012年我国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广西药用植物园中药资源普查小组数次赴那坡、靖西、隆林、乐业、凤山、龙州、宁明等7个县对全国中药资源重点物种进行野外调查。在那坡县的百南乡、百省乡、平孟镇,靖西县的绿峒乡、三合乡、安德镇,隆林县的者浪乡、革布乡,乐业县的雅长乡、同乐镇、甘田镇,凤山县的金牙乡、中亭乡、平乐乡,宁明县的桐棉乡、峙浪乡、爱店镇及龙州县的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均发现有野生山银花,其中忍冬科忍冬属植物红腺忍冬(即山银花)约占90 %左右,而同属植物忍冬(中国药典上列为金银花)不到5 %。大部分调查点只发现有1~3株零星分布的野生山银花,少部分有3~10株,而十多株乃至数十株的野生山银花居群只发现有两个,可见野生山银花在广西虽然分布较广,但野外储藏量并不大,与其他广西大宗、道地药材的野生资源相比,其储藏量为中等偏下。
3 在广西石山地区发展山银花种植的必要性
广西石灰岩山区面积约9.5万 km2,占广西总面积的40 %,这类石山区土少石多、植被少、地表水少,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石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广西的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居住在该地区的壮、苗、瑶、仫佬等少数民族同胞。种植山银花投入少,见效快,销路好,既有利于山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也可解决山区石漠化问题,而且在石山上种植山银花不与粮油争地,可以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个既增收又环保的项目。
4 广西山银花人工栽培现状
4.1 主要栽培地区及品种
1964年,横县、钦州、马山等县开始人工栽培野生山银花试验,1971年广西开始进行山银花大面积人工栽培。目前,广西山银花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马山、忻城、资源、全州、都安、田阳、隆林等县的大石山区。其中马山县、忻城县两县交界的一些乡镇栽培面积约为10000 hm2,年产干花1300 t左右,此栽培区为石灰岩山区,一般是在大石块的周围或石缝中挖穴栽培,山银花藤蔓攀援在大石块上,栽培品种主要为红腺忍冬。桂北的资源县是广西山银花另一大产区,栽培面积约为2600 hm2,年产干花1000 t 左右,此栽培区为广西高海拔、高寒山区,多利用稀灌木丛作为攀援物,或修剪成直立型花丛。栽培种主要为灰毡毛忍冬。其他地区如隆林、田阳、都安、全州等县均有零星栽培,面积在700~1000 hm2 ,年产干花100~150 t。栽培种除了红腺忍冬和灰毡毛忍冬外,还有部分华南忍冬、毛柱忍冬、净花菰腺忍冬、黄褐毛忍冬和忍冬(金银花)等 [4]。endprint
4.2 广西山银花的品牌及药材质量
山银花是广西的道地药材。目前,我国金银花类药材(包括山银花)已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种,国家地理标志商标8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种,其中,忻城金银花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马山金银花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5]。这些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区应该很好的利用品牌效应,加大规模化生产,做强做大山银花产业。
黄兴振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产自广西山银花主产地巴马的华南忍冬、忻城的红腺忍冬的主要功效成分绿原酸进行测定,结果绿原酸含量分别为1.60 %和2.73 %,高于中国药典要求的药用金银花绿原酸最低质量分数1.5 %的标准 [6]。
5 广西山银花人工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5.1 品种评价与选育
广西的山银花人工栽培尽管已有四十多年,但是所用种苗均由农民采野生种子播种或取枝条扦插而得,一直以来没有科技人员系统地对山银花的种质资源进行过评价与选育,种质混杂致使山银花栽培植株之间性状表现参差不齐,多数植株的产量较低,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不高。 另外单一的品种使采花期很集中,花农来不及在最佳花蕾期采收,从而影响药材的产量及质量。因此,有必要针对广西山银花主产区的气候、土壤及野生山银花资源特点,筛选适宜本地区栽培且花期错开的几个品种,形成科学搭配的当家品种,才能保证山银花药材的道地、高产与优质,从而促进石山地区山银花种植业的良性发展。
5.2 种苗繁殖技术
广西大石山区的农民种植山银花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优良种苗短缺,制约了这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种植山银花一般需种苗2500~3000株/ hm2,如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 hm2,则需种苗2500~3000万株。目前山银花主要靠种子播种、分株、扦插、压条的传统方式繁殖种苗。种子的发芽率不高,实生苗一般要种植4~5年才开花,其他3种方式繁殖的种苗一般种植2~3年可开花,但是这3种方式的繁殖系数较低,很难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规模化种植所需的大批量种苗。因此要扩大广西山银花种植规模,提高山银花的产量质量,首先应该从调查广西山银花种质资源入手,进而收集引种、对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广西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优良种苗。
广西大学农学院杨美纯等已成功培养出华南忍冬、红腺忍冬组培苗。并将少量华南忍冬组培苗移栽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第1年春季栽培的组培苗植株,第2年春季、夏季、秋季共开了3茬花,平均单株干燥花蕾产量为142.85 g。作为对照的扦插苗植株定植2年后,也开了极少量的花,平均单株干燥花蕾产量为0.81 g,组培苗平均单株的干燥花蕾产量是扦插苗植株的179倍。经测定,组培苗与扦插苗干燥花蕾的绿原酸含量相当(3.2 %和3.4 %),均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药用金银花绿原酸最低质量分数1.5 %的标准。华南忍冬组培苗植株生长发育快,比扦插苗植株提前1~2年进入花期,花蕾产量高 [7-8]。所以,在生产中推广山银花组培苗,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使种植投资回报更快。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写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38.
[2] 金喆, 刘伟. 金银花价格暴涨 药店卖到一斤 150 元! [N]. 民营经济报,2013-04-10(006).
[3] 吴庆华,黄宝优,蓝祖栽. 山银花栽培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2009(1):141-142.
[4] 吴庆华,韦荣昌,林伟. 广西山银花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5):53- 56.
[5] 瞿飞,孙志佳,陈爱茜,等. 金银花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2, 44(2):67-71,76.
[6] 黄兴振,王志萍,谭珍媛. 桂产山银花栽培品种的鉴定与含量测定[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 30(4): 395-398.
[7] 曾燕蓉,杨美纯,朱方容. 华南忍冬组培苗与扦插苗植株绿原酸比较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43(1):26-29.
[8] 农艳丰,杨美纯,苏小茴,等. 红腺忍冬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5):717-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