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体强
摘 要: 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对师生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响应和改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注入新理念、新方法,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度”和“导”,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艺术 “度”和“导”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内容,都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并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都得到提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艺术,通过把握教学中的“度”和“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教学中的“度”
所谓“度”,是指教学中的尺度,也就是说,在生物教学中,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很多方面都要注意“度”的把握。
(一)教学内容要“适度”。生物课堂的组成主要是教师、学生、教材三部分,教师以知识性讲解的方法,把教材呈现给学生,学生由此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要注意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度”,对教材有全面的把握,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准确适当地安排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内容不要过多,否则容易造成填鸭式教育,给学生巨大的压力;也不宜过少,否则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做好备课工作,优化教学程序,让每个环节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知识传授要有“梯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一下子不能讲授过多和过难的知识,那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梯度性,先从简单知识讲解开始,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理解能力做适当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解有丝分裂过程时,可以细胞中一条染色体的变化为例,突破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条数、染色单体数目、核DNA数等的变化这一难点。
(三)把握师生的“参与度”。长期以来,生物教学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自身优点,就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快速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容易造成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新课改下,许多陈旧的教学观念需要革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降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中,除了用问题产生教学互动外,还要注意增加讨论、交流、反馈等环节,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才智,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四)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让学生注意问题思考的多角度和全面性。对于教材知识,教师要注意层次性、全面性,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如关于细胞分化这一概念,既要思考什么叫细胞分化,又要思考与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的区别,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在生命历程中有什么意义,细胞分化后与分化前有哪些变化等。只有这样,学习上才能“更上一层楼”。
二、善于运用“导”
这里所说的“导”,包括诱导、引导、指导等很多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导”的艺术,帮助学生学好生物。
(一)用“诱导”吸引学生注意力。高中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如果课堂过于沉闷枯燥,学生就很难集中精力听讲,这样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诱导法”,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精彩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能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比如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提出几个学生感兴趣又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或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等。在课堂的小结部分,可以留下问题,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可以一直保持,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提前接触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高中生对未知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培养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之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上讲下听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习惯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遇到问题,也第一时间请教师帮助解决。教师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自学,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在预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在听课过程中注意教师这一部分的讲解,使听讲更有针对性,也容易集中注意力。预习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配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讲得过多,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时给予适当“指导”。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参与,但要相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学生受挫的时候,要适当鼓励和帮助,保持热情和信心。另外,在学生取得一定成就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指导他们更深一步地学习。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艺术性,适当运用“度”和“导”,让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教师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生物成绩,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勇俊,王想平.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J].中国教育学刊,2003(04).
[2]孙瑞林.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科研[J].山东教育科研,2002(08).
[3]刘恩山主编.夏晓烨等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振华.教师研究的生存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