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真情

2014-08-15 03:12高鸿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丈夫妻子病人

高鸿

踏着四月的芳菲,我们来到了丰县。汉皇故里满目尽绿,春意盎然。

丰县值得看的事儿很多,除了人文景观,首羡镇几个村子的一些人,一些事,令我久久难忘。

一. 闺女胜儿媳,争相尽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什么是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可见,善事父母、敬爱父母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董庄村孙敦友一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老两口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二儿子、三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大儿媳身体不好,大儿子没能外出,全家的农活都落在了大儿子和三个妯娌的身上。“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她们是妯娌和婆媳。妯娌之间自古多疑,和睦相处不易,婆媳之间更是一对“天敌”,各种矛盾不一而足,儿子夹在中间无可奈何。许多女人在人前是讲道理的,与人相处也没问题,她们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可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婆婆。有的老人无可奈何,选择独居。儿媳形同路人,不闻不问。一个儿子还好说,如果兄弟多了,三家四靠,你推我赶,最后遭罪的只能是老人了。这种情况见怪不怪,因此遇到孝敬公婆的媳妇,大家都啧啧称赞。而三个媳妇和睦共处,争先恐后孝敬公婆的事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在首羡镇董庄村,流传着一个“妯娌相处三十年,亲如姐妹孝双亲”的动人故事。她们不仅负担起家里的全部农活,还悉心照顾着公公婆婆,把他们视为自己的生身父母,三十多年来没有一句怨言,在村里传为美谈,她们是任玉荣、李新景、张兰芝。说起她们,村里人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我问她们为什么孝敬公婆?二儿媳李新景說:“俺家没有大锅,都是老太太给俺烧水,每天早上给俺烧一壶,你晚一会去拿,她就给你送来。”三儿媳张兰芝说:“俺闺女从小是俺娘恩养大的,没吃奶,小孩跟她亲得很。现在小孩从外边回来,就给俺娘买很多东西。”

身教胜于言传,三个媳妇尽心尽力孝敬老人的举动让自己的下一代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虽然老人的孙子孙女现在都在外地,但经常打电话嘱咐妈妈照顾好爷爷奶奶,每次回来都要为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俺的孙子每次回来都问,俺爷爷呢,我说你爷爷在后面呢。见到他爷爷,拉着他爷爷的手,跟爷爷亲的跟啥样。”说起孙子,婆婆的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笑。妯娌仨多年来尽心尽力孝敬公婆的事迹逐渐在村里传开了,得到了左邻右舍的一致赞扬。在村里人眼中,她们就是村里最美的儿媳。三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许并不懂得什么深奥的道理,却用三十年平凡的善举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她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

二. 人间有真爱,夫妻患难情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对世俗生态的真实描写。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痴情女,多少负心汉。少年癫狂,享乐美艳。风雨乍起,落花流水,飘摇零散,更哪堪身患疾病,成为拖累,唯恐摆脱不及,从此两相无干……是啊,扪心自问,生活中的我们每每风和日丽之际尚能掀起波澜,如果对方完全成为累赘,会怎样呢?你会不假思索地说我照顾她一辈子!豪言易发,壮志难酬。假如不幸真的降临,你真会那么坦然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

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比翼双飞,夫唱妇随……这是美好的传说,幸福的寓言。毕竟,更多的人间悲剧是没有资格流传的,那么多的悲哀、不幸被历史的大浪湮没了。当然,这些也不值得流传,一点也不可惜。我们更愿意听唱牛郎织女的纤柔,梁山伯祝英台的痴情,以及王宝钏薛平贵的故事。真情如钻石之光,照亮我们人生的路,恒久而弥远。

在丰县,我发现了孙厚民的故事:“在丰县首羡镇,有一对令十里八村群众齐口称赞的好夫妻。20年前,新婚不久的妻子身患疾病,右半身偏瘫,有人劝他离了吧,他未曾动摇。14年前,妻子全身瘫痪后,他没睡过一个好觉,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伺候她吃喝,未曾有过一句怨言。20年的真情呵护,20年的日夜相伴,20年的耳濡目染,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夫妻情深之歌。他就是首羡镇娥墓堌村远近闻名的好丈夫——孙厚民。”虽素未谋面,但我已被孙厚民的故事感动了,便主动要求上门采访。

天空飘起了蒙蒙的雨,一天前还有些燥热的田野一下子变得静谧。路边是一望无际的绿,像麦田似的一阵阵翻涌。这样的景象我是熟悉的,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拦过牛羊,干过农活。我的父辈终年在那里劳作,换得满脸的皱纹和厚厚的茧子,还有佝偻的躯体。我这样写的时候并没有曲意表达什么概念,我以为那是农民真实的形象。他们一辈子在黄土地中刨食,不停地刨,片刻不能停留。他们没有大礼拜和节假日,没有劳保福利以及奖金,天灾人祸没有保险,只能自认倒霉。他们害怕霜冻、干旱和洪涝,即使遇到好的年成,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是常有的。据说那些蒜苗的成本是一元钱一斤,然而丰产的时候却只能卖到几毛钱,那厚厚的绿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满目的愁绪了……

思想有些抛锚。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地已经到了。同行的张老师已经来过几次了,很熟悉这里的路。村里的一些巷道没有硬化,有些泥泞,一如我童年的景象。所不同的是很少见到牲畜。推开一扇简易的院门,孙厚民手忙脚乱地迎接我们,门口坐着他的妻子,笑嘻嘻的。屋里很干净,没有瘫痪病人那种难闻的味道。简单的几件家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墙上贴着巩俐的年画,时间似乎一下子穿越了,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

孙厚民今年48岁,妻子马海玲46岁。1992年,经人介绍,孙厚民与首羡镇便集村的马海玲结婚。孙厚民兄弟姊妹6人,按照农村的风俗,婚后不久,两人便分家另过。生活虽然清贫,小两口日子过得很有滋味,憧憬着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的生活。正当两人兴致勃勃为将来的生活作打算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1992年12月,天气逐渐转冷,马海玲时常感到右腿无力,麻木疼痛,她暗暗“抗着”。可是不久,马海玲的右手也开始疼痛无力,形成右半身偏瘫。儿子刚刚出生,家里却塌了半边天,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孙厚民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带上所有的积蓄,从1993年初开始,带着妻子到县城、单县、徐州、北京等地四处求医。1994年,在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马海玲被确诊为颈肌萎缩症,这种病的发病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目前没有治愈的办法。如果动手术,生存的几率很小,如果不动手术,病情将继续恶化,并扩散到全身瘫痪。这样的检查结果,对这个新组建的农村小家庭来说,无疑是寒冬冷水、晴天霹雳,一时间,喜气未散的农家小院顿时愁云密布。“住了几个月的院,花了好几万元”,孙厚民只好把妻子带回家。但孙厚民并没有停止为妻子看病,听说县中医院的针灸能减轻妻子的病症,孙厚民就又带着妻子到县中医院看病。为节约开支,不敢住院,每天早晨3点起床,用三轮车带着妻子往县城赶,下午再带着妻子回家,每天往返120多里。“汤药我给她熬,给她批的针,我也学着给她打。”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马海玲病情愈发加重。到了1999年,由于神经萎缩,马海玲的四肢彻底失去了活动能力,全身瘫痪。那年,孙厚民33岁,马海玲31岁。为了给马海玲治病,孙厚民欠了2万多元的外债,但十几年来,始终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治疗。

在采访中,马海玲说:“心里不好受,每天都想着,一样的人,我咋得这样的病,死了完事了呗。”病人难过,作为丈夫的孙厚民也傻了眼,甜蜜的幸福转眼即逝,迎来的只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病魔。接下来的日子里,马海玲的病情逐渐加重,除了头以外,全身、四肢都麻木没有知觉,一动也不能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两人还都年轻,以后的日子咋过?但生活总得继续,孙厚民义不容辞地承担照顾妻子的责任。马海玲说:“吃饭的时候,他都不先吃,端着碗先喂我,解小便蹲大便,都是他用手拿卫生纸给我擦,身上来的时候都是他给我垫。他下地干活都是两小时回家一趟,帮我解大小便、挪动身子。”

早上不到5时起床、做饭,7时给妻子刷牙洗脸、做饭、喂饭,然后去地里干农活,在地里干两个小时左右的农活然后回家照顾妻子大小便,每天晚上10时许睡觉……妻子瘫痪8年来,孙厚民每天都重复着这样规律的生活。为了掌握时间,不让妻子受罪,孙厚民狠心花2元钱买了只电子表。但也有意外的时候。去年秋天的一天,孙厚民在地里栽洋葱,回家晚了一会,回到家里时,妻子已经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孙厚民当即烧了一锅热水,给妻子擦洗身子。天气太冷,家里没有浴罩,为了不让妻子着凉,孙厚民就用塑料薄膜搭起一个拱棚。“晚上睡不实,因为她自己不能动,一个姿势躺久会不舒服,我要起来帮她翻身,每晚我都睡不足4小时。她身边不能离人。”有一件事至今让孙厚民悔恨不已。有一天,孙厚民从地里回家后,发现家里养的羊正在啃妻子左手中指,手指被羊啃出了血,而妻子连喊都喊不出声。孙厚民看到这一幕,不禁抱起妻子失声痛哭。为不让妻子再受这种罪,他卖掉了家里所有的鸡鸭猪羊。

采访的过程中,妻子几次失声痛哭。她说:“我害苦了他,害了他一辈子。说实话,我曾经多次想到过死,可是像我这样的人,除了能说话,脖子以下所有的部位都不能动,死都死不了啊!”孙厚民用毛巾擦干妻子脸上的泪水,问:“你冷不冷?”妻子摇摇头。他把妻子抱起来转了个方向,又放了下来。眉目中,满是深情,令人感动。

“常常,我担心他不要我了。”马海玲说。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短时期谁都能坚持照顾,可孙厚民毕竟不是铁打的,十几年天天如此能不厌倦吗?孙厚民说:“我也想,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家的老婆活蹦乱跳的想干啥就干啥,我呢,干完活回到家还得侍候她,有时她还发脾气。我晚上睡在床上,泪啪啪的,我到底啥命啊。”可再不能动也是个大活人,累过那一会儿,孙厚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用他的话说就是做人得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照顾老婆是男子汉天经地义的责任。“她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自从我们产生爱情,我就跟她说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日夫妻百日恩,既然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也跟人家唱的戏一样,要到海枯石烂。”这歌词里唱的真情,被这位朴实的丰县农民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如今,马海玲只有头部勉强能活动,说话也没有太多气力。但即便是这样,交谈中她也未流露出一丝轻生的念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照顾你一天。”是丈夫这句话,给了她生存的勇气!

1989年,孙厚民从丰县顺河中学高中毕业。在那时,他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毕业后,孙厚民自学了电气焊手艺。马海玲初中毕业,如果没有这场病魔,依靠勤劳的双手,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美满的。“看着同村的兄弟们都出去打工挣钱,自己心里也痒痒,可是总不能把老婆独自扔在家里,两边的老人都上了年纪,更不能给他们添麻烦,我担心别人照顾不好她,再受罪,看着她平平安安度过每一天,自己心里才踏实。”残酷的现实使孙厚民失去了创业机会,过着当前农村中异常贫苦的生活,至今还欠着给妻子治病的2万多块钱的外债。十几年来,家里没有添置过家具和电器,就连每月的电费都是本家的兄弟给垫付,一家3口从没有买过新衣服。

得知记者来采访,周围的邻居都来串门。在他们的眼里,孙厚民是个“好丈夫”,是个“好心人”。“俺周围这一圈儿的人都佩服他,心眼好,脾气好。”听着这样的夸奖,孙厚民觉着这都是自己分内的事,没啥值得表扬。

有人问孙厚民:“这么多年照顾她,日子过得那么难,有没有后悔过?”

孙厚民回答得很干脆,也很实在:“照顾她我不后悔,她是我媳妇。我心里的想法是这样的:只要她还有一口气,我就照顾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別人看来,我的家庭是不幸的,但是我们一家人都很幸福。夫妻恩爱,儿子在外打工,经常给家里寄钱,很孝顺。还有组织上和周围邻居以及很多好心人的关怀和照顾,都让我们一家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孙厚民说。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真情大爱,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精神在更新生长。孙厚民为了一个永远的约定,义无反顾,用爱心和行动奏响了一首人间大爱的交响曲。

三. 身残志弥坚,人生贵奉献

毕于贞生于1957年,他3岁时患小儿麻痹落下后遗症,终身残疾。

1976年,毕于贞高中毕业。那时刚刚恢复高考。让他没想到的是,身体的原因破灭了他继续上学的美好梦想。不上学,还能干什么呢?命运展示在他面前的是一片迷茫。路在哪里?毕于贞把自己关在斗室,苦苦思索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想到了一个残疾人能走的路,能为更多的人做贡献,为周围老百姓解除痛苦的路,那就是去学医,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作为一个残疾人,他深知疾病的痛苦,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拯救像他一样被病魔困扰的人们!

没有教师,甚至没有书,毕于贞节衣缩食,托人从南京、上海买来了《中医基础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医药书籍,从此,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本一本地读,一页一页地记,真的达到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地步。五年间,他啃完了中医的全部高等医学课本,拿到了《中医函授毕业证书》。

做医生是十分辛苦的。作为乡村医生的毕于贞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不管严寒酷暑,不论白天晚上,他总是随叫随到,把病人视同亲人看待,毫无怨言。毕于贞说:“在农村当医生,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初一也好,来了贵客也好,只要病人来了就要以病人为中心。”他虽然身患小儿麻痹症,经常从早一直忙到深夜,平均每天诊治的病人60多人次。对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他经常上门服务,每次出诊他都是汗流浃背。有一次,毕于贞夜间出诊,在回家的路上不慎跌倒,腿部扭伤,好多天不能动。每天坐着为病人看病,大家都很同情他,觉得他太辛苦。毕于贞淡淡一笑说:“我的苦能换病人不苦,我再苦也没啥。”“学医必修德,无德别行医。”这是他行医的准则。毕于贞行医40多年,从没有多收病人一分钱,没有因病人没有钱不给病人治疗。有的病人治愈后感恩不尽,曾给他谢金,他都一一谢绝。毕于贞说:“世上只有不孝的子孙,没有不尽心的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无须谢意,更无需金钱。”

作为一名残疾人,毕于贞在医治病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成为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学习的榜样。

四. 为人师表 忠孝两全

“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这是渠敬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

渠敬银老师今年已经52岁了,家里兄妹五人,两个弟弟远在西藏,姐姐也在外地。十年前,他的父亲因脑溢血导致右半部身体瘫痪。学校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安排他从事食堂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他每天都同父母住在一起,照顾父母的衣食起居。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母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采访的时候,邻居们对渠敬银老师赞不绝口:“没有这样的儿侍候那么好的,风雨无阻,早上六点报到,报过到……”“一天上学校跑几趟,再给老爷爷穿、洗、做饭,确实是不错。”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渠敬银老师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老人,工作上的应酬、朋友之间的聚会他都尽量推掉,实在推不掉的也会提前处理好老人的吃饭问题再参加。常常在忙完工作之后继续守在老人床前。

渠敬银说:“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自己的老人是应该的。为人处世方面,对自己老人不行,作为教师,怎么教育学生啊。”

渠敬银老师教书育人三十多年,爱生如子,多年带毕业班,工作很繁重,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因家务重耽误工作,从来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他所教的班级曾获得县级考试的四连冠,多人考取了重点大学。学校德育处主任说:“确实不容易,为什么这样说,敬银同志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老三都在西藏工作,常年不在家,家庭重担落在了敬银老师身上,每天起早贪黑,在学校工作之余,还要抽时间照顾老人。”

渠敬银不但孝敬老人,还和睦邻里,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会主动去帮忙。谁家有了困难,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家庭纠纷,他都主動帮助化解,街坊邻居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敬银老爷爷确实是很孝顺的一个人,他对老的是没话说,……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对老的再辛苦,也无怨无悔,把老人侍候好,让老人家颐享天年,也让远在边疆的弟弟姐姐们放心。”

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通便,十年间,渠敬银老师每天都对父亲重复着这些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步骤,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子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去照亮更多的家庭。

五. 痴情守候,不离不弃

23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是一个风华正茂、享受青春时光的年龄,然而,对于首羡镇王堂村小毕庄的王秀花来说,命运是那么地不公。1991年,初为人母的王秀花和丈夫张忠军驾驶农用车时发生侧翻,丈夫因腰部受伤造成高位瘫痪。

王秀花一下子被这天降的厄运打蒙了,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东奔西走,到处求医问药,然而医生最后给出的结论却是丈夫腰部以下永久性瘫痪。生活的变故让23岁的王秀花一下子不知所措,好像天塌了一样。偶然间,她听说邻村一个类似的病人经过17年的养护康复了,王秀花的心底又重新燃起一丝希望。“当时听说人家17年都好了,我就想着他也能好起来。”王秀华说。然而,照顾好一个高位瘫痪的病人对于一个柔弱的年轻女子来说谈何容易,但王秀花没有退缩。“当时我想着他不能动,我还行,我想着我啥都能干,能把这个家带起来,就想着人家妇女有的比男的还强呢,我就想着比人家还要强,啥都不能落在人家后头,不能叫孩子受罪,不能让孩子比人家低一头。再是不能动,也比人家缺爹少娘的孩子好过。”这个朴实的女人没有什么甜言蜜语,说出的话却句句感人。

擦洗、按摩、日常起居,当时只有23岁的王秀花始终怀着丈夫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默默付出了一切。“膈了一个洞,天天给他包,现在在胯骨上还有一个洞,天天包,不包就怕发炎,发炎才没法呢。”王秀花说。

“刚一砸着时,他没有排便能力,都是给他挤摁,她就是那么贤惠。她丈夫大小便失禁,一个年轻的照顾一个那样的丈夫,太不容易了,一般的人早就走了。”左邻右舍对这个坚强的女人赞不绝口。

刚刚遭遇生活变故的丈夫由于一时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脾气变得很坏,动不动就对王秀花破口大骂,还经常寻死觅活。但王秀花对此都默默承受着,她对丈夫说,只要你还在,咱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她不图别的,就图来到家有个说话的,我要是再死再活的,就对不起她。”谈起自己的妻子,丈夫嗫嚅着说。

为了改善家庭条件,王秀花开始学着在集市上做点小生意,为了让丈夫宽心,她每次赶集都带着丈夫。“出门赶集连一点水都不敢喝,喝了他没法上厕所,就弄到身上,不是个小孩,再说他也不好意思,其实都不敢说出去,觉得特别难堪。”王秀花说。

然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当全家的重任落在王秀花一个柔弱的女人身上时,她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她也想过离开,但想到年幼的孩子、年迈的公婆,她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一次我去进货,就觉着不能再跟他过了,进货回来时车链子断了……我一想,算了,不想了,想想更难过。”王秀花说。

为了撑起这个家庭,王秀花从一个不会骑三轮车的弱女子,开始学着开拖拉机、三轮车,地里所有的农活都包在了她的身上。她善待家人、孝敬公婆、与人为善,赢得家人和邻居的尊重与赞扬。

“我说句难听的,从23岁就守活寡,人家能做到这样,是很难很难的。”说起王秀花,村支书非常敬佩。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丈夫妻子病人
谁是病人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病人膏育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妻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