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训:概定、执行和回归

2014-08-15 00:44:16
教育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训办学师生

金 绅

一、校训概定:意蕴和内涵

校训是学校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浓缩,精炼地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充分表达学校个性特征,集中体现学校精神,并形成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根本指南。关于校训,一些典籍和学者有比较典型的定义和描述: “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1〕“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员工有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的口号”。〔2〕《辞海》的解释为: “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3〕

具有高尚品位的校训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一是高度体现学校基本的文化价值观。或表达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诉求,或表达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价值判断,或表达修身养性、提升思想境界、完善自我的价值追求,或表达发奋学习、努力求知、探索真理的价值要求。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校训经过几代人或许多年的积淀和传承,或是已经成为学校的符号系统和基本标识,或是与学校相关成员的精神食粮、心理纽带、行为哲学和实践导向,是学校在展现形象和后续发展的无穷的软实力。三是促进个体进步的灵魂和精髓。校训得到公认,形成共识,是学校生命个体流动的血液。受校训文化影响的学校言语、符号和系统,必定有利于个体的风格、品位、形象的塑造,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二、校训执行:困境和阻滞

(一)校训存续难,印记传承断层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适龄儿童数量的锐减,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拆除的、撤销的、闲置的、合并的、转向的为数不少,这从根本上影响到校训的存在与延续。一是学校属性变化产生的影响。有的学校从高中学校变成初级中学,有的学校从初级中学变成了小学,有的学校从公立学校变成了私立学校,有的学校从企业剥离出来等等。二是学校地址迁并带来的困难。人口分布变化造成学校迁址或新建。三是学校主要领导风格巨大差异产生的分歧。

如何将原来学校的文化移植到新的学校,不仅是学校印记、传统和文化的传承,而且是争取人心,维持稳定发展,形成共同认识的需要。

(二)校训空泛化,形式主义严重

一是语言空洞。从调查统计分析来看,有98%以上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校训取向都集中在立德、求真、创新等方面。其中有96%以上的校训,直接或间接源自中国古典文献。诸如 “慎思”、 “厚德博学”之类的 “八字四词式”的校训,其比例不低于95%。这些校训简洁明了,内涵精深,但是风格雷同,简单翻版,崇古泥古,人云亦云,没有反映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传播过程中,无形地消解了办学理念,降低了学校文化品位。

二是形式单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忘本。忘记校训,就意味着自断根基。有些学校自从校训精美装修之后,可能再没有被提起,成为了 “墙壁文化”、 “装修文化”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把校训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机联系起来,渗透到师生的行为和情感当中。在我们抽样调查中,87%的教师不能说出本校的校训,93%的师生认为校训无关大雅,92%的师生记不清校训。由此可见,校训实际发挥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了。

三是混杂不清。不少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校精神等文字表现方法和形式与校训基本相同,意义相近,混杂不清。单独一项,感觉清新;连在一起,不知要害。这样的校训怎么能起到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作用呢?

(三)校训政治化,缺乏人文情怀

环视中小学校训的关键词语,为什么高度相似雷同?为什么大都落于俗套平庸?即便在中国的大学,情况也类似呢?非理性的模仿跟风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教育管理中,领导表扬什么,马上跟进;领导批评什么,马上回避。治校者缺乏自由、民主和独立精神,缺乏高贵学术尊严;学校没有培植文化根基,没有制定长期规划,没有有意识地打造学校特色,漠视师生发展的主体;校训只是一个口号、标语,贴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这样俗套、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校训不免比比皆是。

另一种情况, “高大上”的校训也很常见。那些不顾学校历史,忽视了学校现状,忽视学龄段的特点,漂亮标语式的、政治口号式、 “抽屉文件”式、咬文嚼字式的校训就很容易成为校长办学的标签。对付上级检查时,津津乐道;总结工作成绩时,夸夸其谈。如果校训脱离师生人本实际的 “严要求”,抛开学校良性发展的理想化,那么这样的学校肯定没有一流的水准。

三、校训回归:对策与路径

(一)精致调适校训的理路

校训是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办学理念与应然的价值追求。作为学校文化符号,校训应是学校传统的浓缩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作为学校精神追求,校训应是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学校办学目标,校训应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作为学校 “座右铭”,校训应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4〕

一是提炼 “形神兼备”的校训。校训不是人为随意的臆想品,也不是哪位校长或领导 “拍脑袋”的产物。它是学校人文因素和物理元素长期融合的结果。它离不开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离不开社会主流意识、文化意识、文化风格、精神风貌。精美校训要钩沉学校厚重的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沉淀,系统总结和研究学校代代相传的 “文脉”,培育在特定的土壤上根植出来的靓点,弘扬正能量,剔除负效应,分析和研究校训的生长性和适应性,让校训关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腾飞和教师的进步;关联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想象、教学活动、课程特色及校园文化;关联学校精神风貌、人文素质、心理情结、治学风格和文化判断。

二是彰显 “独特话语”的校训。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具体的独立个体,它所具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诠释是其他学校的表征不能解释的。

要全面和科学地分析学校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环境与条件,认真梳理发展规划、社区特质及学校使命。在适度超前、赋予理想、讲求文采的基础上,严肃思考学校发展的个性特点,总结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价值,凝练办学个性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优秀的、特色的、个性的校训要满足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表达现代社会和高尚文明的特质,要以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去借鉴,要多方咨询、吸纳专家指导,使校训融文学品位、鲜明特色、普适有度和深刻明了,避免同质化、流行病和口号症。

(二)深度追问校训的价值功能

从功能上讲,校训对内影响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5〕

校训具有标志功能,是学校竞争核心的表征和标示,是学校形象的代名词,擦亮校训这张名片,无疑是盘活了学校无形的资产。校训具有评估功能,是界定师生行动的准则,是学校求索前进的指南,是员工定位的心理暗示,发挥校训价值尺度的效用,让学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内化自省,潜移默化地督导一言一行。校训具有目标激励功能,具有强大的气场,象征着学校的文化,浸润着师生的精气神。校训总在学校最显著的地方,是要时刻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外显成自强不息的具体行为,激励、鞭策、鼓舞和感召与学校相关个体得到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校训文化哺育功能,是学校文化精神建设助推器,是教风、学风、校风的生动展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治校精神的缩影,是引领学校发展灵魂和精髓所在。

(三)自主建构心中 “最美的校训”

校训是通过精炼的核心词语来表现的。这些词语应该是文字简明、内涵丰富、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易于遵循的。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是空洞晦涩,零散冗长,朗读和记忆有难度,走进师生的心中就更不容易,这样的校训,即便再怎么概括和提炼,终究于事无补。自主建构最美的校训要在 “真”、 “善”、 “优”、 “妙” 四个字上多下工夫。

第一,追求真理诉求的校训美在一个 “真”字。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学校首要的职责。真实表达崇尚真理诉求,关键要远离 “铜臭”,弘扬独立自主,培养创新精神、公民意识、独立人格、学术自由等。如,北京大学的校训为 “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郑州正始中学的校训:人生正始,伟业我待。灯市口小学校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些校训如一股春风拂面,清新自然,却能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流连。

第二,追求人性解放的校训美在一个 “善”字。中国几千年文化倡导仁爱、格物、致知、正心、义理、诚信等品行,小到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从来强调的就是一个 “善”。 《大学》中开章明义,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 “把道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6〕在中国,对于道德的价值诉求,校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如,广西南宁市武鸣高级中学校训:走光明之路。南开大学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更是著名的代表。1934年张伯苓认为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曰:愚、弱、贫、散、私。他亲自制定校训,其目的 “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7〕

第三,表达博学广识的校训美在一个 “优”字。古人云,学而优则仕。虽然不尽全然,但表达了学校是获求知识的圣殿。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志士徜徉在优雅清净的校园,在校训的指引中,为学习广博知识所陶醉和迷恋。如,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剑桥大学校训: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From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陕西省长安县第一中学校训:踏着层层台阶登攀。

第四,追求语言凝练的校训美在一个 “妙”字。凝练深刻、寓意悠长是当代校训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另外,具体、生动和形象的特点更能在莘莘学子的心中构建图式和意象,诗一样的美妙,花一样的形象,更给人以栩栩如生、过目不忘的印象。如,武汉市积玉桥学校的校训:每天进步一点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非常形象的一句话: “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美国闻名世界学府——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Mind and hand.)”。佩斯大学 (Pace University)校训就一个字:机遇(Opportunity)。这些表达具体、生动形象,直白又别致,朴素但巧妙,有的兼具韵律美,如同一个好名字,过耳不忘。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03.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M〕.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1449.

〔3〕辞海 〔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 〔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10): 35-38.

〔5〕宁显福.大学校训精神意蕴新论 〔J〕.海军工程大学理工高教研究,2008 (4):19-22.

〔6〕焦唤章,徐恩芳.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谈对我们的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1995(5):12.

〔7〕杨晓宏,唐志强.大学校训问题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J〕.宜宾学院学报,2007(8):103-106.

猜你喜欢
校训办学师生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4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44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