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秋
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要求中小学要 “办出自己的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继续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外语特色学校已由20世纪60年代为了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一批外国语学校,发展成为能够以关注学生国际化视野为基础的、培养外语突出、全面发展的一批优质学校。深入研究外语特色学校的内涵及其文化要素,在现阶段,对于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要有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首先,学校应该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地方,“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1〕其次,学校教育应该体现尊重差异的平等观。适应差异和多样性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学校要建立这种平等观,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
2.要有贯彻教育理念的操作方案。一所特色学校,必须要设计和实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组合和组织形式,要有一套自主的管理战略。 “特色”的选择要注意服务对象的需要,抓住合适的时机。确定的特色要有深度、有内涵,还要对其进行适度的宣传。
3.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实施策略。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校情,适合学校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是实施特色管理战略的主渠道。实施策略应当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渗透于学校运转的各要素、各环节之中,操作方案通过不同的实施策略细化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指标,也成为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实践参照。
4.要有学校文化的引领。学校文化对师生员工有着心理上、感情上的凝聚力量,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教育与规范作用等。引领师生员工同舟共济,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工作学习态度和群体意识,成为特色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外语特色学校,是特色学校中的一类,是指以外语教育教学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任务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外语突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外语特色学校较之其他特色办学类型的学校,除具有特色学校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独特性:
1.办学理念体现对文化交融的全面理解。外语特色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更加强调对于学生语言学习背后文化意识的教育,实现从 “语言教育”向 “文化教育”的跨越,从语言教育转向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学校管理体现对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角。由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能够主动适应其特色办学需要。学校管理应以现代学校管理方式为基础,调整顶层设计、改革管理架构、优化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外语特色学校的学校管理应当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效性,既满足特色办学理念的需求,又能体现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角。
3.师生行为体现对文化交融的兼容并包。具体说来就是开放性、包容性、批判性。师生首先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环境中打开更为开放的视野,了解、认识、接受 (反对)、整合大量外界信息,由于这些信息都带有文化交融的特点,作为行为主体的师生必须具有批判能力,进行梳理、扬弃,形成自身的行为体系。
4.课程教学体现对外语语言的学习优势。外语特色学校中,学生外语学习的课程优势毋庸置疑,这是外语特色学校内涵的最为典型的特征。由于外语课程的设置、语言活动的开展、国际交流的深入,学生普遍具有更为突出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这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素养能够更好地体现在交流与沟通之中,更好地体现在中外交流活动之中,更好地为语言应用服务。
外语特色学校的形成,并非学校自然发展的结果。一所学校,即使具有一定的外语特色基础,也具有明确的外语特色学校建设目标,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如果没有形成学校文化,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一所外语特色学校。
从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分析,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考虑到学校物质文化的外显性和可复制性,其对外语特色学校建设的影响这里不予分析。对于外语特色学校而言,其学校课程具有特殊性,其以外语特色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文化,可以自成体系,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故本文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它隐含于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并放大于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之中。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个体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2〕在学校精神文化架构中,处于最上位的就是学校价值观。新世纪以来,中国更加开放,面对着更加多元的世界。外语特色学校承载着跨文化教育的重任,而在跨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价值观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各地外语特色学校价值观的表述中窥见一斑: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培养 “外语特长、文理兼优、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国际化预备英才”为培养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校训为 “自强、至诚、志远”,以培养 “国际性预备英才”为目标;成都外国语学校以 “立学中华,语通世界”为办学理念,以 “培养具有世界胸襟、民族情怀的高素质现代中国人”为育人目标;南京外国语学校以培养 “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为目标,倡导 “求实、奋进、博学、谦逊”的校风和 “严、新、细、活”的教风,立足于培养 “有外语特长、文理兼通、综合能力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长春外国语学校遵循 “以人为本、平等教育、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将 “民族精神、国际视野”作为育人目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以 “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南昌外国语学校的校训为 “明德敬业,正己立人”,办理念为 “人人发展、个个优秀”;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目标为 “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为 “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预备人才”。
综合分析后,不难看出:首先,外语特色学校普遍以跨文化教育为主要目标。用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次,学校价值观同时体现 “立根中华”和 “放眼世界”。这既是对于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欣赏、发扬,也是对于世界各民族、各国文化的尊重、包容、借鉴,要形成起以民族为根基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情怀的学校价值观。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定位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在世界各国学校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谋而合。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 “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3〕这与外语特色学校的跨文化教育不谋而合。
制度文化是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在学校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之一,包括学校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等,基本等同于管理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比,制度文化由于蕴含在刚性的条文中、物化的标牌后,更加有刚性,是学校中师生行为的衡量标准,是维系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保障,能够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
制度文化保障和维系学校建设与发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学校管理是制度文化的实践层面,学校制度文化直接通过学校管理表现出来。外语特色学校的制度文化有其个性特点。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以完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师民主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具有开放兼容性特征的现代学校管理。
在外语特色学校办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外语特色学校特点的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经验,学校管理得到了变革,提升了管理效益。
1.设立涉外内设机构——实现涉外专项工作的高效管理
随着外语特色学校的发展,其外语教学、外国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学校办学的需要,目前,许多外语特色学校成立了国际部、国际课程中心等专门的内设机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国际部 (或国际课程中心)主要定位于统领学校涉外和中外交流方面的工作。如外籍教师的管理、外语教学的宏观性指导、国外课程的引进和研究、与外国学校的联络、师生对外文化交流和互访、学生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等。通过以上职责不难发现,这些都是随着外语特色学校发展到一定层次后必然面临的工作内容。国际部成立的初衷就是将原本设置在学校各条块中涉及对外工作的职能剥离后,集中交国际部处理。这样的学校内设机构的设置,是外语特色学校发展的必然需要,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外语特色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工作的管理水平。
2.推进民主协商管理——再造学校内部管理流程
随着办学包容性的显现和开放度的扩大,原有的条块式管理不能完成适应外语特色学校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多元课程的引进、外籍教师的加入、对外事务的推进,必须再造学校内部管理流程,将 “民主”和 “协商”渗透到工作制度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民主协商管理的本质就是涉及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校内外成员参与决策、参与管理,这是一个是校内外成员与学校行政人员真诚沟通、相互合作和分权的过程。校务委员会、教代会 (教职工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各种跨部门的联席会议等官方或民间组织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就是如何体现民主的过程,而在决策的落实过程中,以何种方式推进、推进到何种程度则是体现协商精神的最佳载体。民主协商管理常常在外语特色学校先试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这是外语特色学校运转的内在需求——这种方式更利于不同价值观背景下的工作的协同与推进,另一方面,它也从制度文化层面本身推动外语特色学校的现代学校管理进程。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管理、学校风气 (校风、教风、学风)的动态体现。学校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教学文化、学习文化和学校传统等方面,是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个体中的投射,学校行为文化也是学校成员个体行为方式的集合。外语特色学校行为文化具有典型的特质,无论在课堂上、活动中还是师生交往中,都有着其独特的定位和风格,体现互相尊重和包容的行为品质和个体自主和独立的人格品质尤为重要。
1.师生交往行为要体现互相尊重和包容的行为品质。外语特色学校成员注定要与多种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和沟通,这其中有教师、学生,也有家长和社会人士,师生行为首先要体现这一特点。如中山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在学校食堂为穆斯林师生专设窗口就餐、为信教师生提供安静的相对独立的礼拜场所;苏州外国语学校将学校宿舍为中外籍学生划分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允许外籍学生不参加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尊重、对学生个性背景差异的包容和对于师生互动交流中不同价值观的碰撞的理解这些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中。
2.师生交往行为要体现个体自主和独立的人格品质。个体自主和独立的人格品质是以教育交往活动中互相尊重和包容为基础的,体现教学活动中个体的基本人格品质。只有个体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反思与调试个体行为,实现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自主呈现与表达。这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形成的必然要求。
课程文化原本不是学校文化的要素之一,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有关,使学校不仅缺少应有的课程管理的权力,也同时缺少课程建设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力,强调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为学校文化的丰富提供了新的契机,课程文化得以极大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对于外语特色学校而言,自身独特的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是其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外语特色学校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上都有着不同的积累与经验。概括说来,可以总结为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外语特色,坚持文理并重、开阔国际视野。
1.优化课程体系、凸显外语特色。外语特色学校凸显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极为重要,因此需要整合、开发、利用国内外各类语言教学资源。多数学校都是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利用校本课程课时,选用国内外优秀外语教材,或自编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发挥1+X>2的目的,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此外,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课程的开设也为学生适应多元化的世界和国际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综合竞争实力根基。近年来,随着国际课程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外语特色学校还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施策略等多方面改革了现有传统外语教学,以适应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2.坚持文理并重、开阔国际视野。外语特色学校究其本质,仍是以语言和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性不言自明,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预备人才至关重要。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入各国各民族先进文明、先进文化成果的内容,如语文课中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历史课中拓展中外文化史、文明史的内容,地理课中丰富学生对各地地域、民族的礼仪、风俗的了解,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对世界文明发展和时政的分析内容,理科课程中既注重挖掘其人文性,又强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涉猎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外语特色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 (编号:JG122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79-80.
〔3〕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含其中 〔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