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塑造心身健康、人格完美的各类人才,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所在。
立德与树人具有辩证统一性。立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人首先是对人健康心灵、健全人格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的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的人,其心灵必定充满着阳光,其人格、人生观、价值观才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所拥有的知识、才干才会发挥出正能量,他也才能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人才。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人的素质包含心理、身体、知识、智商、能力等方面,并以综合性表现出来。人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体现情感、道德、情操、抗压、意志、诚信、责任等决定人生价值取向和社会贡献正负作用。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反作用就是典型的说明。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重要性,以及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的一致性。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根正干直。虽然人才的培养和人生的成长是长期的过程,但基础教育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一个人健康的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与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培养、历练及环境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中小学是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和人生观、价值观雏形的孵化地,基础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阶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今天,西方优秀文化和技术成果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创新、科技进步的同时,虚伪的普世价值观、人权观、民主观、利益观,分裂思潮以及凶残、暴力、弱肉强食文化制品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规范的条件下,诚信缺失、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悲观等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成长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以分数论英雄的学生评价标准、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独生子女优厚的物质生活和家长心灵沟通等精神层面教育的缺失,使部分青少年心灵、人格成长出现偏差,轻的表现出自私、冷漠、以我为中心,重的出现暴力、虐待、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涉及民族兴衰、国家可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更是教育界、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做好的工作。
立德树人其内涵是德育,德育又是人文教育过程,既是教育系统工程又是社会环境工程,涉及学校的理念、课程、教学、制度、管理、文化,涉及家庭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和谐氛围、家长的人格教育重视程度及行为表率,涉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精神生活,涉及政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舆论导向等多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切实保障。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属于未成年人,其心身处在成长时期,涉世较浅、思想单纯,抗压力、抗挫折力较低,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一方面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和细化,尤其是青少年助人为乐、帮扶他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司法保护,使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及成长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增强青少年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建立青少年道德模范奖励表彰政策,设立青少年见义勇为奖励基金,通过政策性保障,弘扬正气,提升正能量,在青少年中营造奉献、关爱、帮扶的良好道德氛围。
课程设置和学科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过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价值典范、文化修养。法律是在道德和主流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为约束尺度,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方圆。立德树人就是要培育具有文化、道德修养,懂法、守法的可用人才,所以,应加大国学、法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比例,并将国学和法律课程纳入主课教学考核。
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的风向标。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以分数论英雄、学校以升学率为办学质量的评价仍然处在扭曲之中。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应将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和创新合作等人文精神实例记录在案,列入评优和升学权重;应将教师的工作责任、奉献精神、日常行为、管理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纳入重要评价,作为评优、奖励、晋升的依据;应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和管理水平,作为办学质量的评价、评比的依据。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从管理制度上形成对学生、教师、学校激励和约束并存的机制,为立德树人打下规范的基础。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浓郁的校园人文气息、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治学环境,为造就心灵阳光、人格完美的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环境美化建设、馆藏建设、技术设施建设投入,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读书竞赛、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人文学术研讨、科学知识论坛、管理创新交流及生活、学习帮扶等活动,使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得到提高。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亲身体验才有真实感受,参与公益事业方能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大爱。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实践和实际劳动接触甚少,生活的艰辛、生存的艰难感受不多,加上“应试教育”下的学业负担过重,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机会有限,一是造成动手能力弱,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精神不够;二是缺乏对生活的理解,缺乏对他人的情感关爱与包容;三是心理承受力、抗压力较弱,在遇到挫折和困境,容易出现个别极端行为。所以,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劳动锻炼和公益活动是立德树人的迫切工作。
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有着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和对事物的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模糊期,事物真伪、社会美丑的辨别、判断力较低,低俗、暴力、堕落的文化产品、文化生活形成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大冲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违法手段和表现形式受非法网络传播、低俗文化生活环境影响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文化产品、网络媒体、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社会氛围,弘扬正气,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不断推进。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摇篮,家庭的环境、家长的言行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往往注重对孩子物质方面的关心,缺乏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关爱,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职责、老师的责任,更有一些家长的不良行为或导致孩子模仿,或形成孩子阴暗的心理。立德树人,培养一代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应是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的事业,所以应开辟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机制,一方面提升家长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家长重视、关心孩子的成长,让学校、家长、孩子在教育和被教育、交流与沟通的常态生活中,共同提高,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