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打破“传统”的摄影教学新模式

2014-08-15 00:55汪万鹏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摄影主体交流

汪万鹏

(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当今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追求品,无论是拿“卡片”的,还是“小筒”的,有部分人已经将“专业炮筒”拿在手上带进校园、带入风景区,时不时地停下脚步摄取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尤其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现在大部分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摄影专业,很多老牌美院早就成立了摄影系,这样每年都要培养出成千上万从事摄影的学生和造就出许许多多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师。

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发烧友,尤其是一名摄影专业的教师,笔者每当在摄影创作时,时刻想着如何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教学新模式让接受摄影课程的每位对象都能够快速掌握基础摄影,打破“传统”的摄影教学方式,寻求新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和新模式的尝试及体验,从以下三大方面浅析如何打破“传统”的摄影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通俗化”

基础摄影教学内容所涵盖的面广,理论知识繁多,其中有相机的基本知识点,摄影的许多种类及其各种摄影类型的特点,还有摄影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用光、构图、后期制作等)。一名初学摄影的学生,面对这些复杂的内容无从下手,更不知哪是重点和如何消化吸收,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知识图片化、案例化,技术知识通过实物化的形式讲解、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将繁琐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视觉、听觉语言来表达,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通俗化”,同时更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让每位学生带着欲望和想解决的问题来听课、来交流和动手实践,最终达到让学生实现“现学现会”的效果,甚至做到了“现学现卖”的程度,具体表现为:

1、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相机,掌握专业相机与普通相机的区别。反映在教学中即采取“两看、两听、一使用”的方法。其中,“两看”指的是:一看PPT课件演示,老师采取图片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讲解,用图文并茂形成的PPT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各类相机的基本知识;二看就是把各类型的相机实物摆放在讲台长桌上,老师通过实物将课件上的内容直观地分解式讲解(如:把相机的机身和镜头分离,单独演示给学生看,让大家通过实物边看边理解),起到了快速消化的作用。“两听”指的是:一听老师讲,老师将图文PPT与实物进行交叉式详细讲解和分析;二听售货员解说,老师分组组织学生到相机大卖场,以顾客的身份去听售货人员有针对性地解说,大家带着问题去咨询,当自己清楚了相机的原理也可当场选择自己喜爱的相机进行下一步的拍摄和创作;“一使用”指的是:经过了老师和售货员系统讲解后,带着对相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动手使用相机进行拍摄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相机,拿出相机跟着老师分步骤进行相机的操作,从“握相机、拧镜头、调快门、浏览LCD屏”到拍摄时要掌握的“站姿、坐姿、蹲姿和靠姿”等基本使用方法和方式,这些方法、方式不但要短时间模仿,更重要的还需大家在日常训练中反复使用才能真正掌握和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2、对于快速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采取的是“先看后比再摹”的方法。其中,“先看”指的是:先从优秀摄影作品中去打开自己的摄影眼界,学会分析看到的作品中使用的不同构图哪好哪不好,什么样的构图形式值得欣赏和借鉴。老师依旧借用PPT课件的手段将各种摄影构图分类展示给学生看,在展示的同时分别讲解不同构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类构图的特点带给观众的情感体会(如:竖构图给观众带来高大雄伟的感受,横构图给观众带来平衡稳重的感受,S型构图给观众带来流动自由和性感的感觉等)。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图理论,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老师拿出的若干张不同构图形式的图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在比较中分析理解,课堂上交流气氛浓厚,大家都把比较后的感受说出来,把自己感兴趣的构图形式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中消化自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认识;最后验证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构图的关键就是实践,初学摄影的学生就如初学绘画一样先要学会“临摹”,那么摄影的“临摹”就是模仿着拍,在拍摄某场景时,学习前人使用过的构图,甚至拍摄出的作品可以是与前人作品相似或相近的,在反复模仿中不断实现熟能生巧,当进一步深入学习后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在拍摄中,就离摄影师不远了,甚至今后可以形成自己的摄影构图风格。

3、指导学生认识摄影曝光的重要性,教学中采取的是“先比着学,后试着调,最终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首先,老师依旧通过PPT课件给学生展示同一场景的不同光线效果的几张摄影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自己认为最佳光线的图片,再通过老师进一步分析不同光影的图片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光圈和快门速度的参数一览表,指导学生分析和实践,通过调节相机镜头上的光圈环和快门速度调节环,做到每调整一次就拍摄一张片子,调节若干次就出若干张片子,再让学生拿拍的若干张片子进行比较,同时,也让大家对照参数表,自己动手试着调节光圈环和快门速度环,从拍摄的片子中逐渐掌握参数的规律,以及反复比较拍的片子和从中得出自己所要的可视性效果。能够掌握光线的关键在于拿起自己的相机反复练习,老师提供一个场景给学生,让大家结合不同的参数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体会,反复感受光圈和快门速度对摄影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进行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与构图类似的方法,也是“先看后比再摹”的方法。但后期制作需要在通过相机取景框第一次构图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辅助构图,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电脑完成,其实也是对摄影作品“锦上添花”的一个环节。其中,先看就是要先从优秀摄影作品中去提升自己的摄影作品创作的眼光,学会分析第二次构图对第一次构图的作用,好处在哪里,什么样的后期制作方法值得欣赏和借鉴。老师依旧借用PPT课件的手段将同样场景的两次构图作品放在一张页面上展示给大家看,在展示的同时分别讲解两次构图的最大区别和各类构图的特点带给观众的情感体会。接下来带学生们进入计算机房,通过大屏幕将一张第一次构图的作品转变成第二次构图即后期制作的效果。老师分步骤地操作和分析,不断教会学生掌握必备的方法;最后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类似的作品,让他们按照刚才的步骤,自己动手后期制作;最终要求每位学生把自己初学拍的作业进行后期制作,并把自己制作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课堂组织的“双主体互动式”

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课堂组织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摄影课程,它比起纯理论的文化课程,摄影课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但相比艺术类的绘画课程,它又不单单只停留于实践中。鉴于摄影教学的特点,笔者在课堂组织中既保留传统教学中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断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组织上逐渐打破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体现在“双主体”上,学生也逐渐有发言权,课堂交流自如,此模式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互动交流的最好场所,具体表现为“从主导教学转变为‘双主体’的教与学”和“分组协同,互动交流式学习”两种模式。

1、从主导教学转变为“双主体”的教与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下,课堂组织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的作用,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摄影教学的最后效果只会出现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一旦老师讲完只如听完故事,听听而已,没有真正地加以消化和领会其中的道理。笔者发现如此弊端,在摄影课堂组织上,围绕互动式“教与学”的指导思想,承认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或“主体间性”,对课堂组织改革的诸多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的内在性质,它超越了主客体的关系模式而进入了主主关系模式,“双主体”或“主体间性”的确立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参与、共同指向客体,达到领悟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1]。

笔者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时,采取每次新课开始前,邀请一位学生充当“小老师”,小老师的任务是将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温故而知新”,加入自己课后的理解和自己的上课方式,给其他同学再讲解一遍上节课的内容,实现了“生教生”的环节,同时,温习完内容后,再给学生们交流的时间,老师随后围绕上节课的中心内容提出若干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让大家共同交流和各抒己见,老师如同学生一样参与交流,或学生提问,老师解疑答惑。

2、分组协同,互动交流式学习

笔者将团队做法引入到课堂组织中,将40人的班级划分8个小组,平均每组5名学生,每组自荐1名小组长,小组长为师生的桥梁和联络员的作用。每组都共同参与摄影实践的“课题化”内容,分组可以激发大家共同对某课题的思考,共同交流和研究,最终还发挥了团队作用,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也助于学生早日明白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课堂互动是师生间平等积极的交流和对话。传统教学中也有互动,但太多存在于师生间,且更多地是师“动”生“应”,师“授”生“受”,教师是主动,学生依旧被动,不太积极甚至消极的[2]。笔者在课堂组织中注重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师生都不是独立的封闭主体,他们在开放、和谐、宽松的情景氛围中进行着交流对话、沟通交往,彼此发生多向交往,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对话——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单独指导;二是教师个体与学生团队的交流和对话——体现为教师对某个小组的指导;三是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是打破传统的关键,体现出学生间的真正互动;四是学生个体(小老师)与学生群体的交流对话;五是各小组间的群体交流对话——这很好地体现团队间思想的碰撞。对话是一种互动,互动中有“互生”、“互感”现象发生。

三、实践教学的“课题化”

“课题”是指“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在“课题化”的实践教学中,其实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规划的活动、过程和结果,通俗点说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果”四个阶段,具体表现为: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在基础知识和技法讲解之后,摄影课程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在此环节问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双主体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升华阶段,一个问题就是一种导向,既然课堂组织进行了分组,笔者就要根据不同组的水平高低、兴趣倾向等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有些组的成员喜欢采用抓拍的技巧表现作品,那么,问题就要从纪实摄影类型考虑;另外组的成员以女生为多,女孩们都喜欢清新、美丽的实物,据此情形,问题就要从花卉、人物摄影类型考虑。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问题下达到每组后,大家就要展开讨论,围绕拍摄课题(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集思广益确立以何种角度诠释课题,设定主题的具体拍摄对象及内容。鼓励学生们通过讨论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若干途径,如通过文字和草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并注意各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关联关系,最终确定拍摄形式,以及拍摄方法和使用技术等。

第三阶段:在确定拍摄对象、拍摄方式及形式后,积极参与寻找拍摄道具,并着手拍摄,在明确了拍摄主题后,开始按计划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笔者会根据不同组的主题(问题),用优秀摄影作品(相当临摹范片)先展示给学生们看,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不同观点分析主题和范片,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主题。如:针对当地的环境条件,要求学生到校外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进行拍摄,拍摄前放映了一些不同摄影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拍摄的相关题材并分析其出发点和作品的拍摄角度,学生积极性很高,一窝蜂地冲出教室。

第四阶段:得出结果,拍摄结束后作总结和点评,笔者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演示自己的作品和总结自己的作品。采取“小影展的方式集中展示和PPT的方式个别演示”相结合,如:笔者根据学生作品的数量,帮助提供一间会议室或大一点的展示区域,按照摄影图片展的形式进行作品的装裱和集中展示出,展示过程中请每位学生都作为小评审对本组作品互评打分,最后将每位的最高分作品输入电脑通过大屏幕展示出,请每位摄影作者介绍自己创作的全过程,以此来进行互相启发,相互鼓励,总结什么地方做得不错,还有那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补充拍摄和改进。

总之,打破“传统”的摄影教学新模式,不但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来进行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师生的思想突破,同时,还需要用长时间来不断创新和反复运用好教学新模式,最终目的是用好的方式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摄影界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1]乔伊期(J oycc.B)著,建华译.教学模式(第七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孙钢军.“公司化”运作:摄影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1.

猜你喜欢
摄影主体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