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芳
(于都中学,江西于都 342300)
当今青少年漠视自身生命、无视他人生命、践踏生命的行径时有发生。生命无意义,生命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模糊而又肤浅。他们信奉金钱万能,金钱至上之金钱观,为了所谓的利益,不顾一切,以身试法。又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及留守等原因,当前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状态不佳,道德修养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有的整日沉迷网络,有的早恋以至于逃学、厌学甚至不计一切后果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已不再感兴趣,喜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同时在分数的压力下又极度自卑。这种种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是引导人向善的追求,可现在的教育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却只注重分数,很少去关注分数背后的生命感受与生命意识。在冷冰冰的分数面前,学生已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本文笔者主要是从语文课堂教学这个角度来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课堂是维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郑桂华博士曾经说过: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生命成长的地方。《语文新课标》认为充分注意学生身心及水平的特点,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同时也要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活动参与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通过多边活动,增强课堂效果。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已预习的基础上,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抛出一个问题“你读到了什么?”此问题很大,但学生们能在毫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小弗郎士。孩子们读得很认真,学得很是有收获,一致认同不能当亡国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学好自己的语言。就在他们感情即将达到高潮时,笔者不忘再添一把火,立即出示田汉的诗歌《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情感在那一刻完全爆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无须多说,他们明白活要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此时的他们不是为老师学,为考试学,而是真正地为自己学。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精神相遇的愉悦,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搭建良好的生命教育平台,从而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而能吸引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语言实践课、生命成果课。那何谓学生参与呢?其实就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看法,不受他人的约束控制,而且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平台,尊重其个性的表达。这也就是教师要努力创设的一种民主、尊重、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民主课堂才会展现出鲜活的个性,向善的张力和生命的能动性。像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有一位同学平常很少言,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无意中听到他说了一句,那个薄雾是指当时的天气,还是那瑞脑渐渐消散所散发出来的?当时笔者顿有所悟,后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就给他暗示,让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这一发问,学生们就争论起来了,认为就是指天气,认为他说的也言之有理。那堂课后,学生都收获颇丰,并且在讨论此问题过程中,能够真正地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而从那以后,这位学生学语文更有兴趣了。生命的个性在此得以彰显,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为理念而理念,设置“讨论、合作交流”这一平台,因学生缺乏对文本的自主阅读而未能达成教学的共同目标,往往成为时髦秀,流于一种形式。所以笔者在讨论之前会加上一个步骤:静思。因为这一个过程也是在培养一个道德操守,进行心灵的陶冶的过程。正是静听则明、静坐则宁、静思则通、静心则专、静默则熟、静居则安。静能生慧、静以养性。唯有静,方能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进行默默地对话。如在欣赏冰心的《谈生命》时,笔者首先就抛出一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你认为生命是什么,又到底像什么呢?静静思考之后然后再讨论,再静静地去阅读。再去跟冰心老人对话,如此你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家的用心良苦。“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生命不管怎样的生命,只要有了生命,他都是坚强的,都是欢快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现在虽然很苦,但只要你破土而出,你就是胜利的。
教学千法,以读为本。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笔者会在静思之后再加一个朗读的环节。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法宝。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读就显得更为重要,很多学生不愿读,懒于读,无感情地读,通过不断地示范、引导、指导其读,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去吟咏文章的美,去感受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让这些美的事物,顽强的生命力去感动学生,让他们从感动中去净化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特别是一些抒情散文和诗歌、文言文。记得有个学生在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中替子买橘的那个片断时,声音在颤抖,泪水在眼圈里打转。那一刻,大家都被他打动了,也被文中朴实的情感打动了。那一刻孩子们一定能体会父亲那不轻易说的爱。再如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以读带讲,让学生以激情的朗读去感受那腰鼓的气势磅礴,从而去领会那击鼓的后生们及生活在那黄土高原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随读传入生,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热爱读吧,因为读会让美感传递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会与文本、主人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让他们从灵魂深处感悟生命的搏动与精彩。
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语文,也许你一辈子都揣摩不透,但它却实实在在净化你我的灵魂。走近语文这片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在看来,此道也应该包含生命之道。“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之本。”让孩子们的灵魂充满绿色,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