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8-15 00:42董微微
江苏商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吉林省

董微微

(天津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近年来,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吉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系统分析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针对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相关关键环节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推进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特征

1、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总量明显提高,各类科技支持计划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4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9.8亿元,年均增速为17.89%。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并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近3年地方政府财政共投入6.5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56.1亿元,已经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和新产品共185个,共535名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突破性成果。

2、高校与科研院所积极参与转化工作,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吉林省一直被誉为科技文教省,具有相当的科技研发实力。有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57所,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为代表的省级以上科研机构51家。“十一五”以来,吉林省高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1703项,登记科技成果1730项,转化科技成果29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0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86项。此外,吉林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注重联合与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初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区域技术创新工程建设,注重多部门联合与协同,科技中介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科技服务能力增强,积极推动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壮大,这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显著

自吉林省启动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吉林省已经认定了2批共5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立项上给予政策倾斜等重点培育,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强化产学研联合。“十一五”期间,高校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2000余次,帮助企业完成技术改造300余项,为吉林省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难题仍未完全破解,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力度亟待加强

1、对创新驱动战略缺乏深入理解,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主体对创新驱动战略理解不够深入,对吉林省创新活动特点认识不清晰,对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区别与联系、对创新活动自身发展规律缺少理性认识,创新驱动战略的效果不够显著。一般而言,创新活动的长期效益显著,即期效益并不明显,其投入周期长、风险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大,难以在短期内体现其价值。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需要有选择、有重点、有目标的连续进行,对创新活动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要有针对性、集约性和连续性。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体制导致对科技创新链缺乏总体布局与有机的衔接,影响投入效益的充分发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部署,各个部门的扶持计划在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衔接上有断链,在扶持的重点领域与方向上有错位,无法形成对某一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或者重大创新的连续性投入机制,资金投入分散导致创新项目的规模小,缺少能够拉动集群创新的大项目,制约科技成果转化。[1]

2、研发经费投入过多依赖中央政府,地方财政及其他渠道投入的规模与增速不足

吉林省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与企业资金,约占总投入的96%,吉林省政府资金投入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研发经费的政府投入来源上看,吉林省研发投入过多依赖中央政府投入,地方政府科技拨款额度与所占比重相对较低。2012年,中央财政对吉林省科技投入约为20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投入9.1亿元,国家财政占政府投入资金的68.73%,而地方财政占政府投入的31.2%。2012年,国家科技拨款4114.4亿元中,中央财政占49.74%,地方财政占50.26%,二者约为1:1。而吉林省这一比例约为2.2:1,地方财政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高校与科研院所考评体系的重心与成果转化错位,专业结构及重点科研方向与地方经济结构匹配性较差高校与科研机构现有考评体系没有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其中,缺少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高等院校,教师考核指标注重发表论文水平和立项项目等级,导致高校教师重视知识创新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忽略技术创新为主的应用性研究。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指标中,基础研究成果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科研人员“重基础研究成果,轻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普遍存在,难以调动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上的积极性。高等学校的学科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学科建设体系要求设立的,与省内产业结构并不对应,学科优势在促进产业科技创新上作用有限。

4、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中介的经纪人队伍尚未形成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技术市场、专利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多种科技服务机构,而吉林省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目前吉林省现有科技中介工作主要依靠展会、技术对接会的方式推进,所成立的各种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作效率不高,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较少,导致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难以找到有效技术源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沟通机制不顺畅。作为科技中介的经纪人队伍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而吉林省尚未形成一支专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导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仍旧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制约了科技资源的流转与组织过程。

5、大多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到位,产业的技术承载与成果吸纳能力有待提升

整个社会对于企业应该成为创新主体认识不足,只是被动的选择高校或科研院所流出的科技成果,或是完全没有创新活动。[2]目前,吉林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缺乏对彼此能力的信任,导致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也存在严重脱节。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企业拥有健全的研发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需要,合作难以开展;而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建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本不够雄厚,承载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弱,不具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的实力。

6、体制内公益性研究机构能力不足,体制外非公益科研机构发展迟缓

吉林省省属公益性研究机构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以营利为目的,以科技开发、科技研究、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为主体的民营科研院所、科技开发中心以及科技咨询服务部门,受限于享受政府相关政策优惠不多、承担政府科研项目较少,以及引才和留才配套政策缺失等众多难题,严重制约了非公益性科研机构的发展,削弱了其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三、强化各级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动意识,重点突出、连续有效地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1、应将“创新驱动”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使创新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终极动力源

“创新驱动”观念较抽象、操作复杂,对GDP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和不确定的,容易被当成空洞的口号而较难付诸实际。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的发展动力源的转换,由投资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型。经济理论上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内生”和“外生”两种动力机制,外生的机制对应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模式,注重招商引资,强调增长规模与速度;而内生增长机制对应GNP(国民生产总值)模式,注重自主创新,强调增长质量与结构。

2、应正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特殊规律,面对吉林省科技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科学设计政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具有多主体参与的复杂性、技术经济过程的不确定性、投入放大式增长的连续性等等,具有与普通项目投资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规律,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尤为特殊,不能按照一般的项目投资设计政策。[3]吉林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禀赋与结构特点与辽宁、黑龙江两省差异较大,特别是科技资源的排位大大超前于经济排名,这也是吉林重要的比较结构优势,是设计科技政策体系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应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集群效应、立足能力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风险与利益分担机制、培育企业主体、强调部门协同。

3、应积极推进省属高校与科研机构改革,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及渠道向企业倾斜问题

吉林省高校较多,一些高校及专业在国内特色和优势比较突出。但高校合并潮过后,一些优势学科的优势逐渐丧失,高校体系在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弱。吉林省的科研机构优势主要在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主要研究国家与军工的尖端技术,与地方产业的对应程度不高。省级科研院所体系改革不到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优秀人才匮乏,成果产出甚少。要解决与吉林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源头问题,否则,成果转化就是无源之水。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不是渠道问题,而是有效成果源问题。

4、应把创新集群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务实高效的实现低成本持续创新

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高级形式,是伴随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创新和降低就是技术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创新集群集合多种创新资源,在一定地域空间上实现创新成果的爆炸性增长。创新集群在国外多有实践,硅谷等创新集聚区已成为世界当代科技产业发展的模板。[4]国内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等的成功经验也广为称道。中科院长春分院按照中科院创新集群规划正在长春长东北新区布局创新集群项目;吉林大学也在按照教育部协同创新规划,在强化与省内产业的结合。

5、应注重培养一批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创新领军型企业,建立具有吉林省科技和产业特色的企业科技成果吸纳体系

吉林省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是少数央企、和外企和大型民企,中小型企业多数技术开发能力缺失。在吉林省的产业体系中急需一批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创新领军型企业脱颖而出,带动起大批业内企业跟进形成行业技术创新扩散体系。许多企业由于技术人才较少,缺失必要的研发检测设备,不具有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缺失起码的独立设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技术吸纳门槛。

四、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一个跨部门的系统工程进行操作,依创新链建立起部门间密切衔接的政策与计划支撑体系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扶持力度,提高重点项目的单体投入规模。财政现有的支持力度虽有较大加强,但与吉林省科教大省地位及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建议对吉林省科技投入的增速至少应与财政收入的增速齐平,财政投入应逐渐解决“撒芝麻盐”的普惠方式,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进行重点项目的重点投入,使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单项资助金额平均超过50万元。

第二,在开发区和高新区设立若干创新集聚区,集中打造科技成果规模转化的综合环境。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经开区等都有条件发展创新集聚区,特别是已经获批的国家级高新区应率先设立创新集聚区。应充分利用中科院的创新集聚计划和教育部的协同创新计划,把创新资源迅速引入到创新集聚区,实现创新的规模联动效应。可按创新集聚区的产业特色,集中匹配区内科技成果转化的软硬件条件,产生放大效应。

第三,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省技术市场联合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吉林省技术合作及技术商品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是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改造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吉林省技术市场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需有效组织各种技术中介的实体,形成规模化技术合作与技术交易中心,常设吉林省科技成果展示馆和科技专家咨询指导工作网。[6]

第四,产业技术联盟依托核心企业及工业集聚区设立产业技术中试基地,把产业技术联盟做大做实。目前吉林省已经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已近十个,但有实实在在技术转移活动的不多,由于各方利益关系不一致,多处于形式化的空转状态。应由政府资金引导,把这些产业技术联盟的作用发挥出来,依托联盟内的核心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的中试基地,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问题。工业集聚区也多存在集而不聚的问题,多数是企业的集中,并非产业的聚合,用产业共性技术联盟把企业有机地聚合起来,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形成联盟的产业技术优势。

第五,鼓励科技人才携成果向技术转化工作领域转移,设立高校及科研机构对口企业人才支持计划。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向基础和学术领域倾斜,这是国家的评价指标导向决定的,地方政策影响有限。目前,全省高校共有33名科技人员长期派驻企业,数量远远不够,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应鼓励科技人员携成果进入产业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对职务发明应合理划分适当比例,允许科技人员作为股份入股企业。设立高校及科研机构对口企业人才支持计划,选定技术帮扶对象,明确帮扶技术目标。对派驻企业的帮扶人员给予补贴、破格评定职称等鼓励政策。

第六,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技术协作的横向课题给予税费优惠,让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者得到真正实惠。目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横向课题经费管理逐渐收紧,各种限制和管理费用较多,科研人员对与企业协作的横向课题积极性不高。科技人员技术开发的所得税收入有关部门看得也相对较紧,科技人员无法向企业的经营者那样用多种手段规避税收。把利益机制建立起来,让科技人员能够通过为企业的技术服务迅速致富,是调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的关键。

[1]张研,巩顺龙,白丽.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辨识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5):258-261.

[2]邹鑫,王续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区域差异的测度与分解[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82-84.

[3]史丽萍,盛黎明,刘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多元化体系建构[J].管理现代化,2013,(2):90-92.

[4]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中国情境下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161-169.

[5]朱星华,蒋玉涛.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广东实践及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的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8,(6):81-84.

[6]郭坤,张见,郭沛.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50-53.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