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勇 刘爱玲
(射阳县蚕桑站 224300)
射阳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也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基地县。蚕桑业是我县的优势特色高效生态产业,在全国享有盛名,目前在全国蚕桑生产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县蚕桑生产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年增幅在5%左右,得到了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
全县现有桑园6万亩,年饲养蚕种16万张,年产蚕茧12.5万担,年产一代杂交种10万张,年产优质桑苗5 000万株,蚕桑总产值2.6亿元,亩桑产值5 000元,蚕茧总量和蚕桑总产值双超历史,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均创十七年来的新高。目前蚕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全县蚕桑主要集中在特庸、盘湾、洋马三个镇,分别占全县的63.6%、28.6%、5.5%。
全县有4 家丝绸加工企业,20多家丝棉被加工企业,年需茧量10万担,靠外援是无法解决的。
近五年来,亩桑产值都在5 000元左右,养蚕农户户平均收入1.8万元左右,高的农户达10万元。特庸镇2012年蚕桑产值2.0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蚕桑收入2.1万元左右。该镇大码头居委会有桑园1.1万亩,占耕地的73.8%,户平蚕桑收入2.3万元左右,是全国闻名的蚕桑专业村。
发展蚕桑业是绿色射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蚕桑业为全县森林覆盖率贡献了2.4个百分点,为全县林木覆盖率贡献了3.41个百分点。特庸镇有桑园4万亩,占耕地的56%,森林覆盖率达44.85%,全县最高。一亩桑园每天吸收二氧化碳193kg,释放氧气138kg,是天然的绿色氧吧。
射阳县属海洋性气候,光照、雨水、气温、土壤等对桑树生长和家蚕发育极为有利,非常适宜发展栽桑养蚕业。
全县6万亩桑园主要集中特庸、盘湾、洋马三个重点镇的16个村,累计桑园面积达4.92万亩,占全县87.4%,村平面积3 076亩;特庸镇现有桑园4万亩,年发种10万张,分别占全县的66.7%和63%,该镇大码头居委会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桑园1.1万亩,育苗800 亩,蚕桑面积占总耕地的73.8%,占全镇的29.5%。全县养蚕农户1.45万户,桑园面积3 亩以上的农户7 886 户,桑园面积3.79万亩,分别占全县的54.5%和67%,3 亩以上的户户均面积4.8 亩,户平均收入2.5万元左右,形成了专业化发展格局。
好的生产条件是蚕业稳定发展的保证。近几年重点加大了蚕种催青设施、小蚕共育设备、大蚕标准蚕房以及桑园治虫、伐条等机械设备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水平,带动蚕桑生产的提档升级。全县建成了季催青达20万张的智能化催青室一幢,小蚕电器化设备1.2万台套,标准化蚕房7 000多个,大蚕蚕房育的比例达65%以上,专业村普遍实行大蚕蚕房育。
一是省力高效养蚕技术已全面普及。基本实现了蚕种催青智能化、桑园管理轻简化、小蚕饲养电气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等。二是新品种普及率较高。桑品种以育71-1 为主,普及率达70%以上;蚕品种以春蕾×锡方、苏菊×明虎为主,覆盖率达100%。三是产学研紧密结合。我县是国家蚕业技术体系基地县,同时有国家蚕研所和苏州大学的技术支持。
一是我县已经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县蚕桑站为龙头、镇农技中心为主体,村蚕桑员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典型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创建了手机信息平台。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突击工作、市场信息等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给广大蚕农。三是健全了蚕桑病虫害测报网络,为蚕农提供了最佳的防治适期,积极推行统防统治,较好地控制了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
一是全县有4 家丝绸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 家),丝棉被加工企业20多家,年用茧量占全县蚕茧生产量的70%,保证了蚕茧收购,有力的支撑了蚕业的发展。二是全县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0多家,蚕桑经纪人100多人,尤以苗木合作社为主,我县每年培育桑苗达5 000多万株,最高年份达1.5亿株左右,远销十多个省市,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一是镇级农技中心能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的人员较少,年龄也偏大;二是服务手段弱化,广播基本不通,原来的服务平台有线电视又被改为数字电视,乡镇又无法插播。
尽管我县现有四家茧丝加工企业,但产销衔接力度不够,生产带动能力不强。
蚕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可用的省力高效技术不多。
无论是生产设施还是新品种、新技术都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
我县蚕业发展应继续围绕“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专业村组,全面实施科技兴蚕战略,积极推广桑蚕新品种,普及运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桑园面积力争达7万亩,年发种突破20万张,年产蚕茧达16万担以上,亩平产值突破6 000元。
以“一村一品”工程为契机,规划一些蚕桑基础较好,养蚕技术较高,富有栽桑养蚕积极性的村组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使之达到适度规模。一要做大做强现有的16个专业村,使村级规模达5 000 亩以上。二要在盘湾、洋马、兴桥、长荡等有基础和有积极性的地区再培植一批蚕桑专业村组。三要鼓励有积极性的蚕农创办蚕桑农场,帮助他们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促进我县蚕桑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转变,将特庸镇打造为国内一流的蚕桑特色镇。
着力抓好两个服务环节:一是要健全服务平台。通过订种等渠道健全手机信息平台,为高效、快捷服务提供保障。二是要稳定科技队伍。要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招引科技人才,稳定公益性服务队伍,并加大科技投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使他们安心为蚕农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三是要健全病虫测报网络,普及推广综合治虫防病新技术,避免灾害性病虫的暴发与流行。
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科技含量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蚕桑适用新技术。一是主推智能催青、轻简管理、省力养蚕以及自动上簇等技术。二是优化生产布局,在养蚕布局上要学习山东的经验,实施“四改三”,推行全年条桑育。三是突出主体培训,促进蚕桑科技到位率。四是加快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在今后的蚕桑生产中要逐步实现“多元化”生产,不断提升蚕桑生产的竞争力,适应现代蚕业发展趋势。开展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茧丝绸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桑园休闲期,进行夹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桑园产出率。
要稳定发展蚕桑业,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把蚕农利益和丝厂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增强全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丝厂的镇,要学习东台富安的经验,组建蚕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乡镇服务力量单薄,年龄老化,不能满足生产发展对技术服务的需求,要尽快招引一批懂技术的人员,否则后继自乏人。
重点是培植专业村组和家庭农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生产设施的更新;重大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控等。
特庸、盘湾要各招引一个带动力强的茧丝绸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把蚕农和丝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近几年来,桑园亩收入都在5 00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也在3 000元以上,完全达到省里规定的高效农业的标准,应享受高效农业的奖励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