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璐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近年来,各个高校逐渐开展文明校园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文明之行为,提高学生文明之素质,使得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健康积极地发展。本人从事学生工作两年,对于学生的道德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困难,因此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本文以“学生穿拖鞋进课堂”为例,简要阐述本人对高校学生不文明现象的思考,从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每年,各个院校都会开展一些文明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纠正一些学生在不文明行为方面的偏差,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得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大的环境,真正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都会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穿拖鞋、带早餐进教室、上课迟到、酗酒晚归等不文明现象,开展校园文明检查与教育引导的专项活动,学生处、各系学工办的全体教师和院学生自律会学生干部都会共同参与。
针对学校不文明现象,学院曾对学生不文明现状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9月至11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9月全月;第二阶段为10月到11月,调查时间为上午8:00-8:30
调查对象:各班级以及各系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班级抽查和各系自查相结合
调查地点:第二教学楼、宿舍门口
调查流程:(1)针对不文明现象召开主题班会,对各系学生穿拖鞋上课等不文明行为作出纠正;
(2)第一阶段9月,每天早上8:00-8:30安排学生处和辅导员四位老师带领院学生自律会学生干部分别在第二教学楼下和宿舍门口对穿拖鞋进教室的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
(3)第二阶段为10月-11月,第二阶段10月至11月开展了为期四周的班级抽查和各系自查。实行责任制度,加入到班级建设的的评比中来。班级抽查指每天早上8:00-8:30安排值班老师带领自律会学生干部对在教学楼区第一、二节上课的教室进行抽查并做好“实到人数、请假、旷课、迟到、穿拖鞋、带早餐”等情况的登记,每天抽查12间教室;各系自查指每天一、二节课各系对本系各班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登记,每周进行一次统计,报学生处汇总。
调查统计:(1)通过第一阶段的劝导和纠正,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并对如穿拖鞋进教室等不文明行为做出了努力改进,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不听劝导。第二阶段四周内总共抽查了225个班级,良好的班级有71个班,占全部抽查班级的31.56%,不合格的班级有25个班,占全部抽查班级的11.11%,结合班级自查情况和主题班会的召开情况,共评选出了12个文明班级。
调查结论:此次的专项检查与引导活动结合了11月我院校园文明月之“校园文明我先行”系列活动进行,历行三个月,在当时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大学生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有了清醒的认识。
后续追踪:随着活动的结束,春夏季的到来,只要是暖和的天气,校园里穿拖鞋等不文明的现象再次出现,针对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经研究学院决定于2013年5月至6月再次开展了全校性的“校风、学风检查活动”,同样也是先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对同学强调不要有穿拖鞋进课堂等不文明行为的出现;院自律会还组织学生干部在每栋宿舍楼粘贴了“创建优良校风、学风倡议书”,宣导、提醒各位同学不要穿拖鞋去上课;学生处组织各系进行抽查和自查的检查工作,面对这些工作还是有很多学生持有不理解的态度,看到有检查时就不穿拖鞋,检查活动一结束穿拖鞋进课堂的这一现象又马上出现,因此在学生中这一不文明现象还是从根本上没有得到真正改变,所耗时间、精力、人力之多,工作成效却不明显,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学生穿拖鞋进课堂这一不文明现象”是我在进行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比较棘手、需要深思、解决的问题。
针对校园不文明现象,结合本人从事的学生工作以及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分为:
1.学生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
经过我们初步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不文明现象的认识不足,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不予配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学生的相关素质的偏差,一些如叛逆、懒惰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也使得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
2.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存在某些缺陷,比如现在许多职业院校重技能轻素质,重教学轻管理,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疏于疏导,对于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听之任之,都是导致不文明现象发生的客观原因。另外学院的监督体制尚未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也正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这些都是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3.相关学生工作的教师培训不足
对于教师尤其是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和必要的在岗培训是开展学生工作,杜绝不文明现象的必要条件。有关学院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有的学院由于管理人员的不足,通常采用的是导员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或者是采用专业教师监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由于他们的教学任务量繁重,无法对于学生工作进行细化管理,使得他们对于学生不文明行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明显的代沟
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社会实践对于实习生的管理明显区分于在职职工,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也无法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也会使得一些学生产生明显的不适应,进而进一步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对于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不能从思想上重视,也就无法从社会教育中纠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5.学生自身所受应试的教育影响
由于应试教育等影响,使得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两种教育形式存在两种极端现象。高中教育要求比较严格,一切以学习为中心,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极度压制,他们的合格的行为只是处于一种监管的产物,并未升华为自身的意识,而高中又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日久形成的叛逆性格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活;大学教育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育,学校的监管力度逐渐放宽,这就使得学生长期压抑的性格有了释放的窗口,不文明行为成为了他们典型的宣泄符号,学生自控能力差等不足也显露出来。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节奏感越来越快,许多学生在时代的潮流中不能正确甄别真与假、丑与美,严重跟风等潮流也使得他们不文明行为得不到纠正。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在观念的改变中,大学生需要正确引导,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对有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来说,有时也会适得其反。而从个性关怀的角度去引导,则是长远又有效的途径。经过几次的校园文明检查活动,本人希望能从以下几点建议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
1.制定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将穿拖鞋进课堂等不文明的行为,明确的列入学生行为准则中,并加强校纪校规的学习;
2.从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要求大学生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从一开始就要制止穿拖鞋去上课的不文明行为,新生辅导员、班主任、及班主任助理需要发挥管理作用;
3.希望能联合各科任老师,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把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也作为课堂考勤的一部分;
4.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如文明监督岗、文明巡查队,进行文明自律教育;
5.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基础文明教育自觉地渗透到社团的各种活动,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6.在学生经常去的地方:图书馆、课室、食堂等地,粘贴温馨提示牌,实行“衣冠不整不允许入内”(其中就包括穿拖鞋者)的制度,让学生从意识上感到不文明行为的可耻。这也是需要学院其他部门配合一起来进行这项工作。
7.定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教育,并在思想上给予学生引导,使得他们能够在社会教育中自我提升相关素质,并能适时地纠正自己的素质偏差。
8.对学生定时、定期地开展演讲等宣传教育,寻找一些比较成功的的案例结合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纠正。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时候榜样的力量可以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比如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们的言语之中都会有对素质的描述,而这些描述有时候比学校的相关培训的影响力更大。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穿拖鞋进课堂”是常见的校园不文明现象中之一,直接或间接折射了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和性格偏差。透过这些不文明行为能反映出学生不正确的思想面貌、品德修养及精神境界,久而久之将成为一种习惯,影响一生。如果我们学生管理者对一些不健康思想、不文明行为听之任之,姑息迁就,就是对学生、对社会和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渎职。大学校园是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只有让学生以文明的方式告别校园,以文明的行为离开校园,才能意味着他们将文明的意识带到工作中,带到社会上。只有把文明意识融入到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解决诸如穿拖鞋进课堂的这些不文明行为的问题,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合格的人才。
只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们才能以崭新的形象和过硬的水平,找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坐标,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中更加自如地挥洒壮丽青春。
[1]周紫玲.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04).
[2]王冬岩,佟秀莲,魏沧波,周丽娟.大学生应加强基础文明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4).
[3]赵悦平,赵书岗,严学仕,卢凤刚.当前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缺失与教育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03).
[4]王继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