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倩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卡帕兰(Cap l an)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不能克服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严重失衡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回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发生。[2]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自伤、伤人、自杀、他杀危机事件频发,受到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问题的发生,存在很多心理层面的因素,如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应对的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对事物看法片面、自我意识不正确,导致心理矛盾冲突加剧等。心理问题严重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进行及早预防和及时干预,心理危机其将成为社会安定、校园和谐、学生安全的重大隐患。
已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包括突发性、痛苦性、无助性、易发性、潜在性等,而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高考竞争中的本科录取落榜者,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他们比本科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绝望、嫉妒、敌对等心理——心理问题更多,强度更强,产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开展规范、科学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对于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痛苦程度、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自杀、自伤或伤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就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要特别注意防止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近几年来,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不断学习、思考、总结,逐步建构 起“预防—预警—干预(应急处置)—反馈”的工作体系。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放在解决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预防”的理念——没能采取积极的方式,抑制潜在心理问题的滋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由“被动”变“主动”,创新开展各项预防工作。
1.创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学校已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但其仍应将其列为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这一课,内容不需要全面、详细,但必须符合入学新生的心理需求——新生心理适应:给学生介绍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心理,讲授调适技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团体辅导的技术,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环境,拉近与同学心理距离,融入集体。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建设健康和谐的人际氛围方面是相当有效的。
2.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应该让学生在还没有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知道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援助,从而缓解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开展的工作有:在新生入学之初,印发心理健康手册;在校园主干道出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展板;免费发放印有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室地址的小卡套等。
3.以心理班会的形式不定期开展 “生命教育”。高校学生坠楼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成都大二男生因被嘲笑相貌丑陋而持刀疯狂砍杀同学事件、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后8刀捅死伤者等事件,均反映出我们的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缺乏生命尊重的严重问题——这对学校的生命教育提出了高要求。生命教育应该杜绝生硬的价值灌输,我们建议设计心理班会,运用积极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的理念开展教育。
心理危机预警是心理危机形成和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它是通过对从相关渠道获取的预警对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已出现的危机因素,对其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从而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3]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新生入学之初必须开展心理普查工作,采用UPI、SCL90、16PF收集数据。目前我院普查工作已使用专业测试系统,可以快速得出预警信息,对于及时进行排查和建立、管理学生心理档案非常有利。新生普查工作将进一步优化。
2.将原来的预警系统由“三级”升级“四级”。我院曾于2010年印发《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里面提出过三级工作体系:院级—系级—班级。该体系在近两年获得不断规范和完善,2012年,明文规定各班增设心理委员,明确提出选拔要求;2013年,要求各系设置心理工作站。近期,我们将三级系统升级,加入宿舍一级,将宿舍长纳入管理体系。
3.对辅导员、下班联系人、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开展专业培训。从每年心理普查的结果看,需要约谈排查的一、二类学生达到上千人,但学院专职心理教师人数有限,单凭专职教师的力量,也只能勉强完成一类学生的约谈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辅导员、下班联系人、心理委员以及宿舍长的协助。因此,一个学期内,必须对这几类人员进行系列培训,内容包括:心理问题的识别、约谈中应该使用的心理辅导技术、对危机问题的认识、识别和开展工作流程等。
干预(应急处置)是在心理危机形成或爆发时(后)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干预的模式有咨询室干预和现场干预,前者通常包括寻求干预的“主动型”和被(辅导员)要求前来的“被动型”;后者可定性为咨询师的“主动出击型”。
1.咨询室干预模式要做好学生各群体的危机干预预案。在学生中,存在一些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如失恋群体、学习困难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等。对于不同的群体,采取的措施有其侧重点和难点。因此,干预预案应该基于这些重难点,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让预案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预案需要在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中不断修订、完善。
2.现场(应急)干预(处置)模式需要讲究方法。这种模式通常运用于学生坠楼、伤亡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需向学生工作处汇报情况,通知心理中心,必要时拨打110和120;院级危机干预工作领导组得到消息后,通知相关部门开展疏散工作,同时考虑如何正确应对媒体、控制谣言传播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应该形成详细预案,标明注意事项,印发相关部门阅读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要重视最佳72小时,同时要注意的是,危机处理完毕不代表成功,还要注意后期的追踪回访。
不管是自杀还是因意外导致的突发性伤亡,都会让事件主人公周围的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如恐惧、内疚、自责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新的危机案例的出现。当校园内的危机事件发生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生活于同一集体的同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其宿舍的舍友甚至班级同学进行及时团体心理干预,如实描述事件,鼓励情感宣泄,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帮其消除恐惧感,凝聚正能量。
反馈体系与预警体系具有相同的体系级别,但其路径更为复杂。要保证路径的畅通,还需要注意其中一些关键节点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1.建立与四级预警体系对应的反馈体系。反馈是指各级之间的双向反馈,建立反馈机制,是为了保障系统各级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能对各种情况及时反映、作出反应,并给予指导和监控。反馈路径畅通,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2.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干部的队伍建设。学生心理干部是学生的同龄人,发挥心理干部的作用,实际上是利用了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虽然从2010年开始,已经要求各班增设心理委员,但是发挥作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选拔制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指出,心理委员不应该是班干竞选中其他职位的落选者,也不应该是没有意愿的被动“上岗者”,更不该是本来就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心理委员选拔应以有意愿、爱好心理学、责任心强,性格开朗等作为先觉条件。
3.需要将反馈工作落实具体。本学期初,明确要求各系设立心理工作站,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求各系负责人于每月规定日前提交《心理工作月报表》以及相关支撑材料。月报表中涉及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的开展情况以及危机干预个案记录、心理委员上报情况记录等。
总的来说,上述四个体系构成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的大体系。从实际运用情况看,我们还要在一些机制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能将一些预案进行具体化的完善,不断提高我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水平。
[1]李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73.
[2]王璐,赵静,徐艳斐.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9):139-141.
[3]许慧燕,徐振昌,朱东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的研究与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