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媚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市,有一个叫做大圩的地方,大圩隶属灵川县,排名广西四大古镇之列,位于漓江东岸,距桂林23公里水程,是著名的集市贸易集散地,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4大圩镇之最。大圩古镇沿江而建、历史悠久,古镇始建于明朝的单拱石桥万寿桥,至今仍雄跨镇南;清代建筑的高祖庙、汉皇庙和广东、湖南、江西会馆等,以及长达5里的青石板路,两旁挤满了青砖青瓦楼房,都成为古老圩镇的见证。其中,其窄长的街道,老式的铺台,雕龙凿凤的古式建筑,最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对大圩古镇传统建筑开展研究,旨在展示古建筑雕刻之美,开启其美的意蕴的神秘之门。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中,龙的功能效应无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而凤的座次自然是位居第二了。
龙凤作为神兽的标记形象,很早就出现在工艺品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纹”出土于辽宁查海前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年;最早的“凤纹”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龙凤纹的使用可谓由来已久,而无论是在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细颈瓶,或是内蒙古三星他拉地区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玉龙,都展现了古代对龙、凤形象的使用。
在建筑上,在战国时期使用的瓦当就已有龙的形象、出现了凤的刻画。诸如此类,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深厚久远。虽然皇帝总想掌握龙的专用权,三申五令甚至立以法典,但是各地的多种类别建筑都可以发现龙凤的形象。只不过,因龙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理想形象,它的体态、大小等多变而无定型,所以在装饰上给了民间很大的便利。
大圩古镇中有名的的四大家族传统建筑,正是利用了多边无定型这一点,对于千姿百态的龙凤形象的雕刻,不过多地重墨刻画,而是或隐或显地装点着各类建筑,使他们更显光彩。在古镇传统建筑的门窗等雕刻中,尽显龙与凤配合、对应、互补的情形,龙凤之间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大圩古镇本身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再加上当地的经济发展较好,百姓们的生活安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龙凤文化更加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充分反映在其习俗之中。对龙凤雕刻的呈现,寓意了阴阳和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其中建筑内雕刻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龙凤呈祥”,龙凤各居一半,龙是飞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龙是力量的象征,凤是美丽的象征,龙和凤的结合,是力和美的结合;龙和凤的对应,是力和美的对应,所有的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大圩古镇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大圩是水路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集市贸易集散地,发达的商业贸易为他们鉴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也让他们有了建造特色建筑的资本。大圩古镇中的民居建筑南低北高,临江依山而建,这体现了他们依托自然的和谐美。其房屋多为三进、四进式建筑,外通码头、巷道,内通商业古街。古镇每栋房子的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无论是从功能或是其他方面来看,其设计和建设非常大气,各建筑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设置了楼梯方便上楼。往里是天井,利于采光,里面常常栽种花草树木,既有美化作用,也有净化空气的功能;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动、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以当时的背景评价,古镇的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构造尽显奢华。而建筑的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花纹,花纹雕刻精美,图案多样,却没有过分绚丽的色彩,这也正是大圩人低调的表现。
古镇的建设街 31号,是四大家之一廖忠源的宅子,廖宅建于清未,这个两进建筑是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物中雕刻有诗、词、书、画,工艺十分精美;飞禽走兽等吉祥图饰,活灵活现。原主黄广源,地址在民主街28号的清代建筑“黄宅”,则是栋三进式建筑,其宅临街为铺台,内部构件雕工精美;各种装饰组合成的新纹样,栩栩如生。位于民主街37号的李恒美宅,民国十五年建,宅子紧邻塘坊码头,二进,三层,二层窗棂金漆字,建筑雕花门窗,生动自然,无论是花草藤蔓、水纹云气,都可以任意安排,创造出了热闹而丰富的构图。在古建筑装饰中,充分展现了我国工匠的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和高超的技术,使得中国古建筑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创作实践,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态,也透露出当时宅主们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品位的不凡。
然而,与细节综合显露的奢华相对应的,是他们的低调。色彩的运用与效果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在这些传统的建筑及其装饰中,并未追求宫廷建筑般繁艳绮丽、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他们的建筑反倒倾向于清淡素雅、质朴平和、适当点缀的色彩追求,从无色中求色,而不是色中求色。建筑从尺度较大的厅堂到较小的门廊,大多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追求自然的无色、本色之美,用广度不一的白、灰、黑来形成层次中的比较,变化却有统一,构成了一个非色彩的色阶序列,由此,众建筑原屋主们风格的低调显而易见。
一个时代的艺术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特定的审美意识又会诱导出符合及印证它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多次受到了各种外来影响,但时代不同的建筑活动,在建筑材料、结构技术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随之而来的只是建筑形式的丰富与完善。
大圩古镇的整体格局基本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与周边自然山水、荷塘田园、古树名木等共同构成了村落山水和谐的布局。古镇肌理清晰,主要街巷、河流等基本完好,如街巷尺度、街巷界面等,整体和谐度较高,构成古镇遗存的基本层面。而最典型的,则是古镇现在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传统的丧葬用品店、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古镇传统建筑数量较多,保存比较完整,大多以中国传统方式进行设计建造,是以土和砖木为材、木梁柱框架结构、庭院式组合布局为主的建筑模式。看着这些古建筑,似乎可以遗忘时间、穿越时空,无论是从遥远的过去到真实的现在、或是从现在再到遥不可及的未来,你可以风平浪静或者是大风大浪地经历着,而周围的环境却像是毫不关己、不为所动般淡然,亘古不变。
古镇建筑沿袭了中国建筑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点,设置平易近人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提供了明确、使用的观念情调。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通过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逸和环境的和谐,把空间意识转化时间进程,使得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能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因此,中国古建筑的时空意识虽有《道德经》、《周易》等广泛的哲学基础,但中国古建筑空间艺术所展现的,却是融时间、空间和情感于一体的生命的时空。
建筑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大圩古镇在明清时,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种商行应有尽有,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会馆,如有名的广东、湖南、江西会馆及清真寺等。到民国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条大街,沿江亦形成十多个靠码,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当时的状况完全可以用繁荣来形容。大圩古韵犹存,幽静古朴,有当年“黄李廖高四大家”控制桂北一带经济命脉的商业秘密吸引着众多旅游客,更有七星古墓让人着迷。
古镇的人们白天虽然会因为商业的开展而热闹非凡,但当一天的喧嚣落下帷幕后,古镇建筑群全身上下散发出来的,便是那寂静的本色,这也正好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价值观中的动静结合。
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建筑的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厨房和厕所,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闲着无事的老人们或是在街边看些发黄的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地生活着,守望着这最后的古老。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和谐是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一和精髓。中国人从现世的立场出发,衍生出天地相谐、美善调和的审美原则,进而用之于建筑艺术,因建筑是人的家园,由此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独特的意境。
大圩古镇建筑的意境,是人文景观意象和自然景观意象的结合。人文景观包括了其建筑的自身主体,包括了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也包括了曲径、小桥、几案、屏风等室内外环境的其他人文景观。自然意象景观就包括了天井里面常常栽种的花草树木、建筑本身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呈现的明朗清新和丰富环境。通过上述两种景观的融合,终形成大圩古镇独有的积淀深厚、宠辱不惊的寂静意境。这种意境表达出很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注重审美的精神功利,注重审美的真善美结合的趋势,更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古建筑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而大圩古镇的传统建筑上凝聚了无数祖先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沉淀了人类世代相传的文明,在这个古镇的建筑群环境里经历过的事、关系过的人,都会通过建筑这个物质环境而被记载和保留下来。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林徽因等.建筑之美[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