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贻平(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北 宜昌 444299)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ASVMC)是心内科的常见病,是由各类病毒引发的心肌炎性反应性病变,好发于青壮年群体[1]。临床类型包括心律失常型、心力衰竭型、泵衰竭型,其起病迅速,病程发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程上升趋势,为探究本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对3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3年1月收入的3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所制定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男18例,女12例,年龄17~50岁,平均(32.3±2.7)岁。
1.2 临床表现:30例患者起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烧症状,同时伴有咳嗽、咽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发病后,3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胸闷、心悸、乏力、头晕、呼吸急促等现象。3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听诊有心律不齐的现象。9例患者存在心界扩张现象,17例患者第一心音听诊时伴有奔马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心功能不全。其中14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7例患者出现阿—斯综合征,15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17例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6例患者出现心肌心包炎。
1.3 治疗方法:所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绝对卧位休息、给氧,并检测患者的心电、血氧、血压以及动脉血气。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大剂量的Vit C配合中药黄芪注射液静脉推注。并适当给予患者营养心肌、清楚氧自由基、抗病毒药物。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给予适量的抗心力衰竭药物。可酌情给予患者小激素。后期对患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当患者出现Ⅲ°AVB时,须使用起搏器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
本组3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重症心肌炎并发的急性肺水肿,1例死于重症心肌炎引发的全身器官衰竭,2例死于重症心肌炎并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剩余24例患者经治疗后,胸闷、心悸等现象得到明显的缓解,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恢复正常。4例遗留偶发房性早搏,8例遗留偶发室性早搏,2例遗留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须绝对卧位休息,以改善心肌的代谢功能。同时还可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并进行早期抗病毒治疗。绝对卧位休息,可以降低患者心肌耗氧,促进受损的心肌细胞恢复,改善心肌的代谢功能。Vit 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以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早期大量静脉推注Vit C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可以有效避免患者休克,并对心肌的炎性病变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黄芪具有扩张冠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钙负荷、抗病毒等功效。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病毒,并增加NK细胞的活性,可有效降低病毒对心肌的损伤。本组30例患者注射黄芪注射液后,胸闷、心悸等现象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效果确切。对于激素的使用一定要适量,患者早期可少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但不可大量使用,以免延长患者病程。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降低细胞毒作用,可消除细胞间质水肿,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传导功能。目前,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标准一般为:急性期在患者的心内膜、心肌、心包中检测出病毒、病毒蛋白抗原。但此种方法的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较低,往往会造成误诊的可能。故而,医生须掌握该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并对患者心肌受损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快速、准确对患者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迅速,病程进展快,患者的死亡率较高。虽然其临床表现多样,但很多诊断手段难以施行。故而,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临床上必须严格做好早期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救治措施。同时积极做好各类危重并发症的应对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谢海滨,王化云,齐书英.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08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1):2997.
[2] 马文英,顾复生,沈潞华,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