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对于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当前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要探讨专业文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说到底,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1]。理解了上述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首先,专业文化是专业成员创造的。作为高职院校某一特定专业的文化,是该专业师生围绕专业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淀、凝练和创造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外力的推动和提升,但从根本上说,专业文化是其成员自觉和不自觉创造的。其次,专业文化是为专业成员服务的。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专业文化一旦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便会成为专业成员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激励专业成员进行自我发展的自觉性。由此可见,专业文化是专业成员围绕专业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主生成的,被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并服务于师生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通过分析专业文化与相关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进一步加深对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理解。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围绕大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2]。专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子文化,一方面与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重叠,带有明显的校园文化烙印;另一方面又与校园文化有所区别,显现出专业特色的个性。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体现所在院校的主流文化,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理念和专业定位,创造带有专业特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
职业文化是“职业人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和提升职业生活品质,在长期的职业岗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以价值观和制度规范为核心的文化样式”[3]。由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是根据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来设置,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能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职业人。因此,为了使培养对象能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并在就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吸收和融入职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将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企业成员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拥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并激励着企业员工朝着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工作。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理应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吸纳进来,成为相关专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专业文化则更关注于人的全面发展。
截至2012年,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297所高职院校,其中的大部分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这些院校在前期往往更多地关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招生规模等方面,而对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深层次内容则关注较少,从而造成了办学雷同、千校一面的情况。但随着近年来出现的“生源危机”、以评促建促改等挑战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似乎已经成为“后示范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高职院校内涵质量建设涉及到学校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必定是其重中之重。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文化建设自然也就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文化,才能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具体而言,优秀的专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专业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对外可以提升相关院校和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进而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高职教育不是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其根本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院校不是职场技能的训练中心,而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学习实践场所[4]。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院校对于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除了专业技能培养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发挥专业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当良好的专业文化得以生成,并内化为受教育者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增进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在习得专业素养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厚度和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专业文化建设尚未进入大部分学校的办学视野,加之理论界对专业文化建设的关注不够、研究不多,使得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关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在实践中,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把在教室里贴上职业操作规程以及一些名言警句等同于专业文化建设。这种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的专业文化建设事实上是对专业文化理念认识的窄化,没有真正把握住专业文化的实质内容。这种缺少精神支撑和理念引导的专业文化必须是我们在专业文化建设中着力避免的。
企业文化作为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紧密相关的一种组织文化,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理应适当地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充实自己。但是,如果过于推崇企业文化,简单地把企业的文化标识搬进校园,甚至完全用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标准去建设专业文化,反而会造成对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偏离,甚至成为障碍。因此,在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度”的把握,更不可本末倒置。
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是使学校和相关专业办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理念雷同、发展模式趋同的大背景下,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应避免简单模仿、盲目跟风的弊病。虽然相同专业会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但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结合区域文化和学校文化,发挥专业成员的个人特质,适当吸收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着力打造彰显自身特色和个性的专业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专业文化生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文化休克”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各高职院校提高文化自觉,深刻认识专业文化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学校领导层应树立起对专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将专业文化建设提到学校办学的重要议程之上,并通过学习交流、理念宣传、讨论研究等途径强化师生员工的专业文化意识。其次,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负责人)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在专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重视自身的可持续性专业化发展。最后,学校应鼓励教师加强有关专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在管理方式、平台载体、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以统筹协调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人、财、物的分配。其次,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专业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再次,将专业文化建设内容列入专业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的范畴。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方案,采取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并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方法进行考评。最后,在学校的资源分配方面,向专业文化建设倾斜。例如,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开展专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容置疑,专业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促进专业成员的全面发展,这里既包含教师的发展,也包含学生的发展,而后者更是最主要的目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样式,离开了人来建文化,这样的文化就没有‘人气’,自然也就没有激情和活力;唯有把人的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主线,这样的文化才有生机和未来。”[5]因此,在建设专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建文化而建文化,而必须明确为何而建、为谁而建。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成为具备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专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并保持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1]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03-26(5).
[2]杨柳.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江苏高教,2007,(2):127.
[3]杨柳.自觉挖掘职业文化的重要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88-90.
[4]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0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