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斌,李晓顺,陈建明,田 兵,邓 华
(解放军第59医院医务处,开远 661699)
随着边疆中心医院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卫勤保障效能的要求日趋增强。在保障点多、边境线长、任务较重的情况下转变保障模式、挖掘保障潜能,实现零距离精确保障,需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2]。
科学的卫勤预测,提高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指导落实、过程控制及协调指挥的针对性,更能适应保障要求,同时也是减少差错发生的必要手段。
1.1 卫勤侦察要深入 实践中,要结合部队遂行任务情况,将官兵健康状况、季节性防病规律等纳入卫勤保障计划,利用到部队巡诊、为官兵体检、搞健康宣讲等时机进行必要的“卫勤侦察”,真正掌握官兵健康状况和部队卫勤需求。在此基础上,成立卫勤保障研究小组,从以往的保障数据、保障经验中研究不同部队、不同情况、不同环境下的保障部署,做到未雨绸缪。
1.2 保障预案要完善 要根据部队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和担负的任务,科学制定各种保障预案。预案中既要有根据部队平时战备训练制定处置各种训练伤的基本保障预案,又要有针对部队执行军事任务的性质、类型和规模等特点制定的具体保障预案,并确保上级与本级预案的科学衔接,特别是对担负不同任务的部队,要注重区分保障对象、环境和模式,做到有的放矢[3]。
1.3 协调决策要科学 卫勤保障决策直接影响实际保障质量,实施卫勤保障之前,要按照部队需求和所担负的任务合理安排保障力量,挑选专业性强、水平较高的骨干人员组成“拳头”保障组,力争做到专业互为渗透、技术互为补充,切实发挥“拳头”作用。同时,要注重吸收技术全面、情况熟悉的基层卫生骨干作为卫勤补充力量参与其中,在直接帮带基层卫生骨干的同时提高一线救治能力[4]。
要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各装备单元、战救系统和保障环节之间的融合互联,实现各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转,保证最大的保障效能,实现需求态势实时感知、指挥协调实时可控、保障物资精确配送。
2.1 各保障单元要高效融合 医院和部队的各种野战救护车辆、治疗方舱、急救箱囊、便携器材等卫勤保障单元,在参加抢险救灾、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得到了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单元作为主要的卫勤力量,不能仅看机动性和实用性,要通过信息手段实现互联融合,把互相依赖转为相互兼容,使之结合紧密、优势互补,做到跟进展开快、救治后送快。
2.2 各保障系统要互联互动 要建强数字化卫勤保障系统[5],依靠信息系统实施零距离保障,要按照“联得上、看得见、救得下、送得出”的要求,利用信息网络将野战医疗指挥系统、战役卫勤支援系统、数字化伤员管理系统、战伤可视化系统等进行集成关联,使结构性保障转为数据式链接,确保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协调顺畅、救治转送及时。
2.3 各保障环节要无缝链接 要与保障部队、上级部门、地方相关机构建立良好的信息通道,通过军事综合信息网、医学远程教学网、机动健康体检车等平台与军内外建立顺畅沟通,实时了解官兵健康状况、体系部队卫生防疫能力和自身处置能力,及时调整保障方式,提高保障效率[6]。
应急应战实践是检验卫勤保障能力的最好舞台。长期以来,医院卫勤保障对“平时怎么建,战时怎么保”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边疆中心医院保障范围较广、保障条件有限,保障力量必须不断充实和培养,防止因分头执行急难任务而受影响。
3.1 组织力量要常抓常建 要积极适应保障样式的变化,把平时当战时建,战时当平时用,依据部队编成部署研究新的领导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带领医院完成保障任务的本领。要在保障实践中,从思想、组织、技术、物资、装备等方面查问题、找原因,及时解决制约保障力生成的瓶颈,不断提高党委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机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卫勤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和党员骨干的模范影响能力,通过建设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确保卫勤保障领导有力和指挥顺畅。
3.2 骨干力量要培养到位 突出抓好平时专业人才和战时应用人才培养,把培养业务精湛的技术人才放在首位,构建种类齐全、搭配合理的人才群体。要立足平时用,着眼长远战,把基础性培养与前瞻性培养结合起来,把临床培养与应急培养结合起来,解决好第二、三梯队卫勤人才储备,确保关键时刻有才可用。
3.3 技术力量要攻坚克难 要加强远程医疗系统的研究,建立医院与边防营(连)卫生所(室)的可视救治系统,保证官兵在紧急情况下不出营区就可以得到医院专家的前期指导治疗,使小病不出营区,大病及时处理。同时,要把新业务新技术的研究重点放在新概念武器伤的诊断救治和防护技术上,加强对战伤特征、致伤原因、受伤规律及救治技术研究,不断完善救治方案,推动战时保障理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拓展。
按照相关标准对卫勤保障体系的环节和流程进行规范,并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检验,力争达到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人文化至关重要,同样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
4.1 建立完善保障延伸制度 “部队送检,医院收治”的保障模式已不能满足官兵的健康需求,特别是边防营连大多深处穷乡僻壤,交通受限[7],如果官兵在执行任务中受伤,第一时间处置将难保障。因此,要在军地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医院可以采取托管、合资等形式,在保障区域内有驻军的每个县至少建立一所共建医院或合营医院作为军队医院的“卫星”医院,延伸服务保障链,并建立资格审查、伤员收治、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等衔接制度,确保边防官兵能够得到就地治疗。
4.2 建立完善编配调度制度 平时,医院保障按照职责和规定惯性运行,战时将由惯性运行转至调度运行,建立这一制度,就是为了做好对人员装备、器材物资和伤病员从随机调度到计划调度的转换。要在对战时指挥体系、保障任务、保障对象、保障方法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卫勤人员的调整配备和设备物资的调度使用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控,使紧急情况下装备器材快速到位,保障人员迅速到点,情况处置快速展开。
4.3 建立卫勤保障能力评估制度 卫勤保障能力是一个“建设—实践—提高—建设”的动态循环过程,其强弱反映了平时抓建的力度和效果。为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查”,要采取定性与定量、专项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单项考核、分类评估、综合检验”的方式,分类制定组织指挥能力、应急机动能力、战场救治能力、医疗后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评估方法,细化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档案,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问题,使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顺势而行、规范长效。
[1] 黄圣排.新形势下军队医院机动卫勤保障能力问题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1):845.
[2] 邓 华,陈建明,杨 昕,等.边疆中心医院实施“零距离”卫勤保障的实践[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11):61 -63.
[3] 王东川.遂行多样化任务卫勤保障的实践[J].人民军医,2012,55(11):1047 -1048.
[4] 王永清,刘永强,李大鹏.新时期军队医院为兵服务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2):1163-1164.
[5] 傅芬兰,李卫东,陈礼潮,等.强化并拓展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的探索[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8):603 -604.
[6] 李立新,马 斌,陈建明.野战医疗综合保障数字化集成平台的研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5):480 -482.
[7] 张 旭,白来安.边防部队卫勤保障特点与对策[J].人民军医,2013,5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