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超,刘馨阳,张凌铎
(1.渤海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艺术与传媒学院;2.辽宁理工学院外语系,辽宁锦州121000)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和自身需求的发展。作为高校管理者,其根本任务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在学校得以健康学习和生活并实现自身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因此,深入研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辩证地运用这一理论,对于提高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心理研究工作中,对人的需要进行了全面而深层次的研究,认为人性的本质能够表现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这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体征首要的需要,包括水、空气,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须品。当这些需要无法及时满足时,将会对人类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因此生理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
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一定保障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即不仅要对当前已拥有的事物考虑,还会对今后考虑,如自己健康不受到伤害,已满足的需要不被剥夺等。
社交需要。由于人是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且具有丰富感情的动物,因此,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人就产生了社交需要,如每个人都希望与他人沟通交往,希望与同事和睦相处,寻求集体归属感等等。
尊重需要。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会产生尊重需要。即希望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等得到他人肯定,并由此产生了名望、声誉等方面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当人获得尊重需要后,自我实现需要就变得强烈。它是指人实现自身抱负和愿望,希望发挥个人全部潜力,并希望自己在某项工作或某领域中有所作为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需要。
其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各层需要间存在递进规律。马斯洛指出,在较低层次需要未达到满足程度前,人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欲望并不强烈,高层次需要更不会替代当前需要的主导地位。对此,马克思也有论述:“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78,可见,当低层次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就会引起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并使之成为驱动人行为的主要动力,这就是人的需要的递进规律。
其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在满足当前层次需要后,人并不会停下脚步,而是会主动地去追求更高层次需要,即人的需要并不是停滞不变的。正如马斯洛所述,“个人前进的动力往往是由未满足的需要提供的,已经满足的需要则无法提供给个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2]7。从这一规律来看,人的需要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未满足的新的需要则是促使人不断前进的动力,这就决定了需要层次理论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其三,不同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基础、生活阅历、教育背景和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每个人需要结构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这五层需要在每个人心中所形成的优势位置也就不同。同时,任何一层次需要在高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后,并不会自行消失,而只是对其追求的程度相对降低而已。此外,当一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都能获得时,他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具有更高价值的高层次需要,并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为强烈的满足感。但如果满足了高级需要,却没有满足低级需要时,有些人可能会牺牲高级需要而去满足低级需要,同样,也有些人会为实现高级需要而舍弃低级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9由此,高校管理者应切实解决好学生的衣食住行这一首要问题。一是关心学生的住宿、饮食等问题,将住宿条件、饮食质量等学生们关注的“热难点”问题着手解决好,只有满足了学生住与食这一首要需求后,学生才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之上。二是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校园及周边坏境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要加强图书馆、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场所的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条件。三是关注困难生等弱势群体问题,要着力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各种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3]27,努力使每一位同学都接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特殊群体,具有强烈的社交心理,他们渴望融入社会,热衷于获取各个领域的前沿热点资讯,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及时主动地创造条件来引导和满足他们这一需求。具体来讲,一是构建校际交流平台,与专业领域内的高层次院校建立长效的交流办学模式,广泛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校际联谊中不断扩大学生的学术社交圈,并促进本校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二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提高各类社团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在社团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上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吸引学生,形成寓交流于社团的局面,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三是积极开展网络社交,充分利用网站、手机新媒体等建立网络沟通渠道,组织各级管理干部、教师和辅导员开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帐号,通过新媒体社交应用去主动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并就他们所关心和好奇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打破与学生间的思想隔阂,主动贴近大学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将会产生自信、有能力等积极的内心感受。而当尊重需要无法顺利满足时,则会产生害羞、自卑等消极心理。同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来自他人真诚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声望、名声,以及假意的奉承之上。”大学生是身心发展较为成熟的群体,有着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理,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获得他人的信任、赞许和尊重。因此,高校管理者只有在真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进而在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下顺利地开展工作。为此,高校管理者一是要树立与大学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自身特点和感受出发,搭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的桥梁。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善用奖惩结合的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奋斗热情。三是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以真诚之心关爱学生,赋予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权利,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在互动参与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想法,进而帮助管理工作向正确方向改善,真正实现为广大学生服务。
人的需要的递进规律告诉我们,当人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便会向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从而实现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的跨越。因此在大学生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追求得的一定满足的基础之上,高校管理者还应重视大学生发展和进步的需求,为其健康成才和实现理想创造出优良的条件。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竞争机制,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创业过程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的喜悦,进而引导其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积极为考研、考博等学生搭建桥梁,特别要解决好跨地域、跨学科考研、考博学生在选报院校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学生角度,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院校和专业,从而为其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高校管理者才会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高校才能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办学前景。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需要不是完全按照递进规律一层一层地产生,而是随着环境和个体情况的变化同时存在着多种需要。此外,在需要满足的顺序上,有些人对生存和安全有着强烈的需要,有些人的社交需要占据很大的地位,而有些人更注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马斯洛的“需要递进规律”并不能机械地去理解和运用。因此,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开展的学生工作中,不能以本本主义简单地“拿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辩证地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要以学生的需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在“以生为本”的治学理念之上,制定“因生而异”的教育方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分层、分阶段地使学生的不同需求得以满足,最终创建出和谐的教学和管理局面。
马斯洛认为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都是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现实社会中的人却有一种“超越自我”的需要,即为了追求更高尚的社会理想和更美好的未来世界,从而愿意为集体、为民族、为国家而牺牲个人一切的无私需要。可以说,这一客观存在需要远远超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境界。然而,我们对“超越自我”这一需要的认识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其积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不应将“自我实现”与“超越自我”简单片面地对立起来,而是应当正确理解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重视“超越自我”需要的培养,从而使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不断趋于完善和科学。由此,高校管理者要在满足学生个人需要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奉献精神,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正能量榜样的事例等多种途径,鼓励和号召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实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劭泽.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